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3 ,大小:487.23KB ,
资源ID:20002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000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专版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170811175.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专版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170811175.docx

1、浙江专版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170811175专题十三链接旧知,强化积累打牢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方面。命题点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

2、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一”的本义为“数词,一个”,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考点感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利(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变得锐利,变得锋利(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使快(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6)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利润2谢(1)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并序) 推辞

3、,谢绝(2)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辞谢(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认错(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道谢(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 告诉,劝告3举(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发动(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举起,抬起(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推举,举荐(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攻取,占领(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提出,列举(6)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并序) 成功(7)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全,合(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尽命

4、题点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考点感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1词义扩大(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词义缩小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词义转移(1)枝枝相

5、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来往和运输(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4词义弱化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5词义强化(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6感情色彩变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古义:爪子和牙齿,中性 今义:恶势力的帮凶,贬义命题点三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

6、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

7、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或“通”表示考点感知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悟”通“晤”,面对面(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通“背”,违背(3)举酒属客(赤壁赋) “属”通“嘱”,劝人喝酒(4)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共”通“供”,供给(5)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辩”通“变”,变化(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通“授”,传授(7)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8、“案”通“按”,审察,察看命题点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提示:本知识点将在后面“打牢文言基础 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中详细讲解。命题点五偏义复词在文

9、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类型举例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考点感知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1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1)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并序)偏义复词:父兄释义:兄长(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并序)偏义复词:公姥 释义:婆婆2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1

10、)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偏义复词:异同 释义:不一样、不相同(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并序)偏义复词:作息 释义: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偏义复词:去来 释义:离开意义推断5技法语境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思。如:2016年山东高考中“下之疾其上甚矣”一句,“疾”有多个义项:“疾病”“生病”“毛病、缺点”“痛苦”“痛恨”“迅速”等。根据上下文晏子所述情况来看:景公“好治宫室”“好游玩”“好兴师”,已经让百姓疲困,财物用尽,身临死境(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了,这种情况下百姓对

11、统治者会十分痛恨,由此可知此处的“疾”为“痛恨”的意思。应用体验(2016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1解释下面句

12、子中加点的词。(1)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2)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利:(3)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亡:(4)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间:(5)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 比:解析:(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

13、物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强盗才得以不死。参考答案:(1)担心(2)好处,利益(3)丢失(4)差别,不同(5)依照,按照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了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

14、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交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强盗得以不死。联想印证法方法示例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

15、,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2015年山东高考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2016年天津高考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为“遭遇、遭受”。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

16、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2015年福建高考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应用体验(2015广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善射,娴将略 娴:(2)象昇击却之 却:(3)逐贼危崖 危:(4)象昇提刀战益疾 益:(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17、犯:解析:(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来判断,此处的“娴”应为“熟习”。(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3)“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为“高峻”之意。(4)“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5)“犯”可联想到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为“侵犯”。参考答案:(1)熟习(2)击退(3)高峻(4)更加(5)侵犯参考译文: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

18、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5年湖北高考中“则千金

19、有所必割”“则锥刀有所必算”两句为相同句式,句中的“割”和“算(算计)”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由意义相反的角度可推知“割”解释为“舍弃”。应用体验(2013安徽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

20、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 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节选自说苑奉使)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讨暴秦,诛强楚 暴:(2)为天下兴利除害 利:(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舆:解析:(1)(2)(3)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参考答案:(1)暴虐的(2)有利的事情(3)众多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21、。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处,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

22、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语法推断法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2015年重庆高考中“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一句中的“容”,解释为“容纳”。分析语句“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为名词,作宾语。若解释为“容纳”,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容”在此处应解释为“表象”。应用体验(2015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

23、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2)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知:(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禄:解析:(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训诫”。(2)本句

24、主语为前面的“事”,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作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作宾语,故解释为“知道”。(3)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作谓语,不能当作名词来看待,应解释为“观察、察看”。(4)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作宾语,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参考答案:(1)名词,教导、训诫(2)动词,知道(3)动词,观察(4)享受俸禄参考译文:治官如治家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

25、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通假推断法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

26、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6年山东高考中“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一句,“说”若按照“陈述、诉说”“说法、主张”“劝说”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众说”的搭配,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说”通“悦”,意思是“高兴”。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27、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死灰独不复然乎 然:(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3)则人马罢 罢:(4)虏以全制其敝 敝:解析:(1)据上文“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用“死灰会复燃”的道理来回应狱吏的羞辱,“然”不能解释为“这样”,但本身没有“燃烧”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燃”,解释为“燃烧”;(2)据上文“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语句,可知大行王恢议论匈奴和亲的做法

28、,最终会背弃、违背盟约,此处若将“倍”理解为“更加”,放在句中解释,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今匈奴负戎马之足难得而制也”,可推知此处的“倍”应作通假解释,通“背”,意为“背弃、违背”;(3)根据前句“汉数千里争利”,那么人马就会疲惫,而“罢”本身没有“疲惫”之意,只能从通假来解释,通“疲”;(4)从上文两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来分析,此句应为敌人会全力以赴地来对付我们的弱点,而“敝”没有此意,若把它看作通假,通“弊”,解释为“弊端、缺点”,则文意就能讲得通。参考答案:(1)通“燃”,燃烧(2)通“背”,背弃、违背(3)通“疲”,疲劳(4)通“弊”,害处、缺点参考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

29、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他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

30、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文言实词”基础强化练 一、“文言实词”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重赞少从军,有武勇。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俄改泰宁军节度。乾德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选自宋史列传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