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45KB ,
资源ID:20066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006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17 公 输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导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1本文选自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 辑录。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 ,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 , , ,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春秋战国之际 学派的创始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

3、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 ,也作“ ”或 “ ”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

4、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械( ) 轩( ) 舆( ) 犀兕( ) 鼋( ) 罨( ) 鲋( ) 梓( ) 褊楠( ) 多音字:请说( )之 长( )木 公输盘( ) 见( )我于王 禽滑( )厘通假字:公输盘不说( ) 子墨子九距之( )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公输盘诎( )。 2教师适当指导

5、朗读。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

6、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3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合作探究1-12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 ;后一“子”字是 。夫子: 。何命焉为: ?命: 。焉为: 。侮: 。 藉

7、: 。 说: 。请献千金: 。义: 固: 。 请说之: 。 何罪之有: 。2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 ,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 ,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 ”。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 ” ” ” ” ”,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 ”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探究质疑13-16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见: 。 争: 。 类: 。 然: 。 胡: 。 已: 。见(

8、 ): 。 文轩: 。 敝舆: 。 褐: 。 粱肉: 。 何若: 。犹之与也: 。 文梓: 。长木: 。 虽然: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精读品析17-22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牒: 。 机变: 。诎( ): 。 所以: 。 寇: 。 距: 。守圉( ): 。文: 。轩: 2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墨子: 公输盘: 4、课堂小结

9、。公输通过 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 ”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 ,从而说明了只有把 和 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教学后记18 孟子两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

10、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 、 ,是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11、“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12、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天时 。 地利 。 人和 。 三里之城 。 郭 。 环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原因何在? 合作交流3-4自然段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池 。 兵革 。 委 ;去 。 域 。 封疆 。 固 。 (13)国 。 (14) 威 ( 。(15)得道者 。 (16)失道者 。 (17)至 。 (18)畔 。 (19)顺 故 。2

13、小组讨论,质疑、解疑。(1)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5)要想得人

14、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探究质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主预习2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5、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三,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1、发: ; 2、举: ; 3、士: ;4、苦: ; 5、劳: ; 6、饿: ;7、拂乱: ; 8、所以: ;9、动: ; 10、忍: ; 11、曾益: ; 12、空乏: ;13、恒: ; 14、过: ; 15、衡: ;16、作: 。 17、征: ;18、入: ;19、出: ; 20、拂(bi): 。精

16、读品析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证明了什么?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6、20XX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 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温馨提示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

17、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 ) 辟(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尔( ) 不屑( ) 乡为身

18、死( )三、题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四、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

19、势和感情。合作交流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所欲 。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wu, 。【患】 。【使】 。 【何不用也】 【由是】 。 【是故】 。【非独】 。 【勿丧】 3抽译本段。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 探究质疑1、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7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精读品析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呼尔而与

20、之】 。 【蹴尔】 。【不屑】 。 【万钟】 。【何加】 。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 ”,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 【本心】 2、概括段意。 整体感知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9、小结 本文阐明了 的道理,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 的人,斥责了那些 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教学后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