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71.58KB ,
资源ID:21292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129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山西大学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3月模块诊断生物试题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所以图中指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可影响出生率、

2、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所以进一步确定图中指死亡率,指出生率,指性别比例,指年龄组成。A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B错误;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使出生率降低,使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下降,D错误。【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特征【名师点睛】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

3、变化的主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密度);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2.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B. 时期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C. 时期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D. 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再经历时期【答案】D【解析】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大于1,A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图中时期两个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还不能推知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相等,B错误;不同种群每个时期实

4、际增加的个体数与自然增长率不成正比,所以不能简单根据甲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来判断两个种群实际的增加数量,C错误;一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之后,总是在最开始一段时期内增长率最大,之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增长率会逐渐减小,所以图中甲、乙种群由于在时期比时期的增长率大,所以种群迁入后应先经历时期再经历时期,D正确。3.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 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

5、为稳定型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B【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一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

6、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4.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率不发生改变B. 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率最大C. 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种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D. 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是有害动物,应控制在K/2【答案】A【解析】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率不发生改变,A正确;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据此可知:以“J”型

7、曲线增长的种群,如种群增长率小于1大于0,种群数量将上升,C错误;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如是有害动物,应尽早进行防治,其数量应控制在K/2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K/2时的加速期,D错误。【点睛】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5.下列古诗与生物学原理不符的是( )古诗生物学原理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低温叶绿素不稳定,易降解。B“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描述植物向光性生长的现象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种间竞争的现象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植物的营养生殖的现象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由于低温下叶绿素不稳定,易降解,液泡内色素的颜色显露出来,A正确;“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的是植物向光性生长的现象,B正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C错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的是植物营养生殖的现象,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生物学原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6.科

9、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B. 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 甲图中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D. 乙图中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数学曲线形式考查捕食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比较抽象。根据图乙判断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判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H为猎物(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P的为捕食者,即猎物的变化在先,

10、捕食者变化在后。根据图甲分析:在,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在,随着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在,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在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存在捕食关系。二图结合分析:甲图中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区域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于乙图中c;区域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d。

11、【详解】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甲图中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区域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于乙图中c;区域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d,C错误;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

12、量,D正确;故错误的选C。【点睛】本题较抽象,解答本题注意先从图乙判断出先到波峰的H为猎物(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P的为捕食者;再结合图甲曲线变化分析可知其反映了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结合两图分析相对应的曲线变化,判断甲图与乙图的曲线对应区段。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应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B. 利用黑光灯诱捕方法可以调查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C. 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答案】C【解析】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若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会导致结果偏大,A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

13、虫,才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错误。8.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 这种改变不属于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 一棵大灌木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这种改变

14、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正确;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是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喜鹊巢”不是生物,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9.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下列有关“退耕还林”对生物群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减小 B. 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C. 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没有变化 D. 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不会改变【答案】B【解析】“退耕还林”将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A错误,B正确;随着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也会有所变化,C错误;“退耕

15、还林”会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错误。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 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理解、记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是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详解】

16、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A错误;动物不都是消费者,腐生动物如蜣螂属于分解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B正确;腐生生物如腐生细菌、腐生动物都是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D正确;故错误的应选A。11.有关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细菌占有第二、三、四、六营养级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草是生产者,兔、狐、昆虫、鸡均为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含有2

17、条捕食食物链,即草兔狐、草昆虫鸡狐解: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链,正确;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其与狐之间没有捕食和竞争关系,错误;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因此其不占有营养级,错误故选:B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12.某池塘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大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 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A. ab,b=c B. ab+c C. a=b+c D. ab+c,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 某人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鸡、鸭、猪,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若能量在流动中的传递效

18、率为10%,那么此人要增重1 kg体重,最多消耗绿色植物()A. 150 kg B. 280 kg C. 500 kg D. 1 000 k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涉及能量计算问题时,如遇到“至少需要”“最多使用”等字眼时,所选用的传递效率为20%,如在食物网中应选最短链;若遇“最大消耗”“最少利用”等字眼时,传递效率则选10%,选最长食物链。在此题中,食物链已经固定,传递效率也已经固定,只需要计算就行了,人增加1kg体重,将这1kg体重分出1/2(0.5kg)是靠食用绿色植物增加的,按10%的传递效率,人的体重增加0.5kg需要食用植物5kg;同

19、理人的体重还有1/4(0.25kg)是靠食用小型肉食动物增加的,人的体重增加0.25kg需要使用小型肉食动物2.5kg,这2.5kg小型肉食动物需要食用小型植食性动物25kg,25kg的植食性动物需要食用绿色植物250kg;同理人的体重增加1/4(0.25kg)是靠食用鸡、猪、猪来增加的,它们损失的体重为2.5kg,绿色植物损失25kg;一共消耗植物5kg+250kg+25kg=280kg,故答案为280kg。14.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的组分1、2、3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 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真核生物C. 能量只能通过组分2输

20、出该生态系统D. 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要求考生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知道三大功能类群及其作用,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组分1是生产者、组分2是消费者、组分3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能是真核生物中的真核藻类及绿色植物,也可能是原核藻类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B错误;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可通过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输出该生态系统,C错误;生态系统中,组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D正确。15.如

21、图中食物网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施用了杀虫剂,这种杀虫剂自然降解的速度极慢。这种杀虫剂在下列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的是A. A B. H C. G D. F【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富集作用。杀虫剂自然降解的速度极慢,因此这种杀虫剂在生物体内有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杀虫剂在该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由图可知,G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在其体内的浓度最高。C正确,故本题选C。16.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 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CO2C. 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 人类减少

22、对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与碳循环有关的知识;碳循环过程中的是产生CO2的过程,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CO2制造有机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CO2,维持生物圈中的CO2含量平衡;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详解】过程生成二氧化碳,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通过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CO2,过程增强对过程无明显影响,B错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生

23、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C正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故错误的选B。【点睛】注意,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17.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媒体报道,地震前动物有些异常,如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等。这种生态系统的传递的信息属于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

24、息 D. 营养信息【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这些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因为地震前发出的人不能听到的次声波,而动物能感知到。由声、光、电、声波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化学信息是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B错误。行为信息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具有的特殊行为,C错误。营养信息是食物和资源状况之间的,D错误。18.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 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 BC段,因为溶氧量的增加导致藻类的数量增加C. 浮萍能分泌一些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故引入浮萍可减少水华的发生D. 若将大量

25、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答案】B【解析】AB段藻类数量下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多,所以溶解氧含量降低,A正确。BC段因为无机盐例子增加,所以藻类增加,B错误。浮萍分泌的物质促进藻类叶绿素的分解,那么藻类就不能大量繁殖,所以引入浮萍能减少水华的发生,C正确。如果将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D正确。点睛: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自我调节能力后会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崩溃掉。19.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

26、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减小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曲线图: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和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综上分析可知,人口数量不可能超越环境容纳量,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20.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

27、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C. 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D. 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答案】A【解析】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物种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

28、正确;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D正确。21.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答案】C【解析】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在外植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必要的;一定的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是促进愈伤组织再分化为根、芽的必需条件,所以没有植物激素,只是保留原样。22. 现有两个物种甲、乙(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要利用甲、乙两种植株各自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

29、技术手段中不可行的是 (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B. 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C. 两种植株杂交后,得到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较快获得纯种的目的植株D. 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答案】C【解析】利用植物细胞工程的植物体细胞融合技术,将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四倍体杂种植株,其含有甲乙植株的所有基因,能表现出两亲本的高产耐盐性状,A项不符合题意;基因工程技术也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B项不符合题意;由于并不清楚两种植株

30、的亲缘关系及控制产量和耐盐程度的基因,所以不一定能获得目的植株,C项符合题意;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二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含有两种目的基因的四倍体后代,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名师点睛】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1、转基因技术育种: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克隆出来,加以修饰和改造,再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从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包括目的基因的制备和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2、细胞杂交育种:指将同类或不同类生物体的原生质体或体细胞,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条件下进行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创造条件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杂种生物个体。(如马铃薯-番茄植株和白菜甘蓝)23.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过程通常用胰蛋白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B. 过程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C. 经过和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一定为AABBD. 该技术流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答案】B【解析】图中过程通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过程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