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137.73KB ,
资源ID:21655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1655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docx

1、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四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 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

2、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

3、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二、知觉(一)

4、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有两种:一是现在是什么季节、几号、几点。二是知觉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1)真动知觉: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2)似动

5、现象: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自主运动: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6、。2知觉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引起

7、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2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3

8、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

9、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四、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5)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

10、的记忆。2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瞬时记忆的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2)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三)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识

11、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2保持与遗忘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

12、二个环节。但是,在保持的过程中,识记的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1)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消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

13、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压抑(动机)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4)影响遗忘的因素3回忆或再认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14、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2概括性 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

15、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16、,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再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流畅性: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

17、,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2)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所谓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指向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实现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4

18、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六、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2

19、)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三)想象的功

20、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代功能。(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第二节 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二、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二)学

21、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三、学习动机的功能(一)激发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功能。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五、学习动机的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

22、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一种需要是生长需要。(三)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四)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

23、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

24、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采取现实归因,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

25、强自信心。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第三节 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二、学习迁移的分类(一)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结果,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三)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

26、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策略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四)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指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

27、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五)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三、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

28、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代表人物是沃尔夫。(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三)概括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四)关系转换理论代表人物是苛勒。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

29、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第四节 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30、一)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操作性和监控性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特性。学习策略的操作性体现在学生认知过程的各阶段,监控性则体现在内隐的认知操作之中。(二)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在学习中使用的一些学习操作可以直接观察到,足见其外显性的特点。而学习策略又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因此又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三)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学习策略的主动性是指学习策略可以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情境的特点以及学习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迁移性则是指从某种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迁移到类似或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去。三、学习策略的分类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