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45.28KB ,
资源ID:22563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2563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docx

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一:鼻。第一章: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1:鼻是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组成的。每一侧鼻腔借助深而隐蔽的(鼻窦开口)分别与四组鼻窦相交通。2:鼻窦分别与(眼眶)、(前、中颅底)等构成复杂的毗邻关系,是鼻眼外科学系鼻神经外科 的解剖学基础。3:外鼻是由(皮肤)、(骨)、(软骨)构成。4: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组成,骨支架则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5:鼻骨成对,其上缘、外侧缘、下缘分别与(额骨)、(上颌骨颌突)、(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鼻骨后面的鼻骨嵴则与额棘、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连接。6:临床上将(鼻

2、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之为“危险三角区”。7: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通俗的说从鼻根到两口角,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个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且逆流至眼上静脉,经框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 严重并发症。8: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固有鼻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9:固有鼻腔的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10:内侧壁即中鼻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上颌骨腭突)

3、组成。11: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 该区即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12:(下鼻甲)对于鼻腔的“通气”作用影响最大。13:鼻腔外侧壁分别由上颌骨、泪骨、鼻甲骨、筛骨(内壁)、颚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鼻腔外侧壁从上向下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上、中、下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其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约1/3.每一个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个间隙,分别称为上、中、下鼻道。14: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病理状态下(如下鼻甲肿胀肥大)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

4、着处(上颌窦内侧壁的一部分),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15:(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以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16:鼻内镜手术操作一般在(中鼻甲外侧)进行,以免损伤筛板出现脑脊液漏。17: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其后上的隆起,名 (筛泡),属筛窦结构。两者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名(半月裂孔)。18: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名(筛漏斗)或(筛隐窝)。19: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20:上鼻甲是三个

5、鼻甲中最小的一个,属筛骨结构,位于鼻腔外侧壁上后部。21:鼻腔黏膜包括(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前者约占成人鼻粘膜的1/3。22: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为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老年人下 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23:鼻腔的神经包括(嗅神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24:鼻窦左右成对,共4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与鼻腔的发育不同,鼻窦主要在出生后发育。依照窦口引流的位置和方向以及各个鼻窦的位置,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窦

6、口引流均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引流至上鼻道,后者窦口开口于上 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25:筛窦被中鼻甲基板分为(前组)和(后组)筛窦,前组筛窦开口引流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引流于(上鼻道)。26:鼻腔、鼻窦及其被覆上皮的结构赋予了鼻腔特殊的功能,如通气、过滤、清洁、加温、 加湿、共鸣、反射、嗅觉。27:一定的鼻阻力是维持正常鼻通气的前提条件。正常鼻阻力的存在有助于肺泡气体交换。28:鼻瓣膜区,及鼻内孔区域,包括(鼻中隔软骨前下端)、(鼻外侧软骨前端)、(鼻腔最前 部的梨状孔底部)。两侧下鼻甲也是鼻阻力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29:层流:即气流向后上方呈弧形

7、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亦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30:湍流:即气流在鼻阈后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31: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双侧下鼻甲充 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32:鼻周期的生理意义是促进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第三章:鼻部症状学。1:(鼻阻塞)是鼻及鼻窦疾病的常见症状。也可见于某些全身疾病。2:肥厚性鼻炎多为持续性鼻阻塞,不受体位的影响。3:病理性鼻音可分为(闭塞性鼻音)和(开放性鼻音)。4:鼻漏是鼻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可以分为(水样鼻漏)、(黏液性鼻

8、漏)、(黏脓性鼻漏)、 (脓性鼻漏)、(血性鼻漏)、(脑脊液鼻漏)。5:临床常见的嗅觉障碍包括(嗅敏感度降低)、(部分性或完全性嗅觉缺失和失嗅)、(嗅觉 异常)。6:嗅觉障碍按原因可分为(呼吸性嗅觉减退和失嗅)、(感觉性嗅觉减退和失嗅)、(嗅觉癔症)。7:鼻源性头痛系指(鼻腔)、(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8:鼻出血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照病因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9:鼻出血的局部原因包括(外伤)、(肿瘤)、(炎症)。第七章:鼻腔炎性疾病。1:鼻腔炎性疾病:鼻炎,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鼻腔黏膜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

9、出、增生、萎 缩或坏死等。2:鼻炎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慢性鼻炎又可以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3: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冬季”更为多见。4: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衰)。5:急性鼻炎的并发症包括(急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鼻前庭炎)、(其他感染)。6:急性鼻炎局部治疗中,鼻内用减充学剂:首选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也可用1%(小儿用0.5%)麻黄碱滴鼻液滴鼻,收缩黏膜,减轻鼻塞,改善引流,此类药物连续应不超过7天,并且最长不能超

10、过10天。7: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第八章:鼻粘膜高反应性疾病。1:变应性鼻炎(AR):是指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0%25%,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2: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3: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属于(型)变态反应,但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等。4: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以(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塞)为主要特征。5:变应性鼻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窦炎)、(

11、支气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等。第九章:鼻息肉。1: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 发息肉为临床特征。中鼻道最常见,且多见于成年人,筛窦、上颌窦、筛泡、中 鼻甲次之。2:鼻息肉的病因包括(纤毛形态结构和功能障碍)、(微环境变化的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 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3:鼻息肉的病理分型可分为(水肿型)、(纤维类型)、(腺体增生型)、(异形细胞核型)。4:鼻息肉的并发症包括(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第十一章:鼻出血。1: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 前者较多见。

12、2:鼻出血时一次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3:鼻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儿童、青少年 的鼻出血多数或几乎全部发生在该部位。4:中、老年者的鼻出血区多发生在鼻腔后段鼻鼻咽静脉丛(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出血。5:鼻出血的病因可以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局部病因包括(1)外伤:鼻内损伤。鼻外创伤。(2)鼻腔异物。(3)炎症:各种鼻腔、鼻窦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均可致黏膜血管受损而出血。(4)肿瘤。(5)其它:鼻中隔疾病。萎缩性鼻炎。全身病因:凡可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均可致鼻出血。(1)急性发热性传染

13、病。(2)心血管疾病。(3)血液病。(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5)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等。(6)中毒。(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内分泌失调。第十三章:鼻窦炎性疾病。1:鼻窦炎必定伴有鼻炎,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统称为鼻窦炎。2: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延续,故鼻腔炎症常累及鼻窦黏膜,鼻窦炎同时伴有鼻腔黏膜的炎 症。3:鼻窦炎为鼻科常见的疾病,慢性者居多,前组鼻窦较后组鼻窦的发病率高,其中以(上颌 窦)最为常见,其次为(筛窦),若一侧或两侧全部的鼻窦均发病,称为“全组鼻窦炎”。4:筛窦和额窦炎症时,分泌物自窦口溢出时易引流入上颌窦口,因此,受累机会最多。5:筛窦为蜂房状结构,又称“

14、筛迷路”,不利于引流,感染机会相对较多。6:蝶窦位于各窦之后上,且单独开口,故发病机会相对较少。7:近年的观点认为,窦口及邻近鼻道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鼻窦炎发生的最重要机制。8:急性鼻窦炎的病理分期可分为(卡他期)、(化脓期)、(并发症期)。9: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或局部疼痛)。10:头痛或局部疼痛是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生机制是脓性分泌物、细菌毒素和黏 膜肿胀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所致。一般而言,前组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和(颌 面部),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则多位于(颅底)和(枕部)。()。11: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移所致,可单侧发病或单窦发病,双侧或

15、多窦发病极常见。12:慢性鼻窦炎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水肿浸润型)、(浸润型)、(浸润纤维型)。13:慢性鼻窦炎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鼻腔、鼻窦手术。14:鼻内镜手术已经在鼻科学中占主流地位,手术的关键是解除鼻腔和窦口的引流及通气障 碍,尽可能地保留鼻腔和鼻窦的基本结构,如中鼻甲、鼻窦正常黏膜和可良性转归的病 变黏膜;其目的是保持和恢复鼻腔及鼻窦的生理功能。15: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分型分期可分为: 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 型: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 型: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复发性鼻息肉或筛窦骨质增生。第七章:第三节:萎缩性鼻炎。1: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萎缩和退行性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

16、慢性炎症。2:萎缩性鼻炎的特征为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大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 和骨质亦发生萎缩。3:萎缩性鼻炎的症状包括(鼻塞)、(鼻、咽干燥症)、(鼻出血)、(嗅觉丧失)、(恶臭)、(头痛、头晕)。第十六章:鼻及鼻窦囊肿。1:鼻前庭囊肿:系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的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2:胚胎期(球状突)和(上颌突)融合部残留或迷走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成囊肿。3:鼻前庭囊肿的手术切除中,取唇龈沟横切口进路,剥离囊肿,以彻底切除(囊肿壁)为原 则。4:鼻窦囊肿:系指原发于鼻窦内或来源于牙或牙根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5:(黏液囊肿)是鼻窦囊肿中最为

17、常见者。单侧多见,好发于筛窦,其次是额窦、上颌窦较 少见,原发于蝶窦者罕见。6:黏膜囊肿可发生于任何鼻窦,但多见于上颌窦,常位于上颌窦(底壁)或(内壁)。多为单侧,生长缓慢。囊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自然破裂,囊液经(窦口)流出。7:上列牙发育障碍或病变,突入上颌窦内形成的囊肿,称为上颌窦牙源性囊肿。8:上颌窦牙源性囊肿分为(含牙囊肿)和(牙根囊肿)两类。9:含牙囊肿,又称之为滤泡囊肿,囊肿环绕着未萌出的牙或额外牙的牙冠,且附着于牙颈部, 一般多发生于下颌骨。10:停留在牙槽骨中的未萌出牙可刺激成釉细胞,使之增殖,并产生分泌形成囊肿,牙釉质被包围在囊内。11:牙根囊肿是牙组织囊肿中最为常见者。多发生

18、于上列切牙、尖牙或磨牙等牙根的唇面。二:咽。第一章:咽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1: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共同通道,上宽下窄,前后扁平略呈漏斗形。2:咽上起自颅底,下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约平第6颈椎),成人全长约12cm。前面与鼻腔、 口腔、喉腔相通,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两侧与颈部的大血管和神经毗邻。3:咽以软腭平面、会厌上缘平面为界限,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喉咽)3部分。4:鼻咽,又称上咽,位于颅底和软腭平面之间,前方正中为(鼻中隔后缘)、两侧为(后鼻 孔),与鼻腔相通。顶壁为(蝶骨体)及(枕骨)基底部,后壁平对第1、2颈椎。5:顶后壁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聚集,呈橘瓣状,称腺样体

19、,又称咽扁桃体,其前下软腭 下方与口腔想通,婴幼儿最发达,67岁开始萎缩。(名解)。6:咽鼓管咽口侧壁位于下鼻甲后端后方1.01.5cm处,略呈三角型或喇叭型。;咽口周围有 散在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咽口上方隆起的部分称为咽鼓管圆枕。7: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名解)。8:口咽:又称中咽,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位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通常所谓的咽 部即指此区。后壁平对第2、3颈椎体,黏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9:口咽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10:咽峡: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构成的一个环形狭窄部分称

20、之为咽峡。(名解)()。11:口咽上界为(软腭)、下界为(会厌上缘)、前界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后壁相当于 第(23)颈椎。12:在每侧咽腭弓的后方有纵形条索状淋巴组织,名(咽侧索)。13:喉咽,又称为下咽,位于(会厌上缘平面)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向下连接 (食管),后壁平对第(36)颈椎。14:自上而下有会厌、杓状会厌劈、杓状软骨所围成的入口,称为(喉口),与喉腔相通。15:咽壁从内至外分为(黏膜层)、(纤维层)、(肌层)、(外膜层)。16:咽筋膜与邻近的筋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称为(筋膜间隙),较重要的有(咽后隙)、 (咽旁隙)。这些间隙的存在,有利于咽腔在吞咽时的运动,协助头颈

21、部的自由活动。17:咽旁隙与茎突及其附着肌为界限分为(前隙)和(后隙)。前隙较小,后隙较大。18:咽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名解)。19:内环包括: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 构成。(内环主要是扁桃体群)。20: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21:腺样体,又称为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形似半个剥皮橘子,出生后即 存在,67岁最显著,一般10岁以后逐渐退化萎缩。22:腭扁桃体,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咽弓围成的三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 巴组织中最大者。23:扁桃体是一对呈扁

22、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可分为(内侧面)、(外侧面)、(上极)、(下 极)。除内侧面外,其余部分均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被膜包裹。24:外侧与咽腱膜和咽上肌相邻,咽腱膜与被膜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一潜在间隙,称之 为扁桃体周间隙。并可引发扁周囊肿。(名解)25:扁桃体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有鳞状上皮覆盖,其黏膜上皮向扁桃体实质陷入形成620 个深浅不一的盲管称为扁桃体隐窝。(名解)。26:根据食物的进入途径,吞咽可分为(口咽期)、(咽腔期)、(食管期)三期。吞咽动作一 经发动即不能中止。27:引起吞咽困难的原因包括(功能障碍性)、(梗阻性)、(瘫痪性)。第四章:咽炎。1: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

23、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咽。本病常见于秋、冬季及冬、春之交时。2:急性咽炎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因素),前两种常见。3:细菌感染以(A组乙型链球菌)感染折最为严重,引起(急性脓毒性咽炎)。()4:急性咽炎咽侧索受累是疼痛可放射至(耳部)。5: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淋巴组织的弥漫性慢性炎症,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 症状顽固,较难彻底治愈。6:慢性咽炎的病理分型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型咽炎)、(萎缩性咽炎与干燥 性咽炎)。7:慢性咽炎的诊断不难,但是要特别的警惕早期恶性肿瘤的发生。8:慢性咽炎的治疗包括(

24、病因治疗)、(中医中药)、(局部治疗)。第五章:扁桃体炎。1: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组织炎 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3: 急性扁桃体炎的病理分型可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急 性隐窝性扁桃体炎)。4:临床上将急性腭扁桃体炎分为两类,即(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后者包括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和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两种类型。 5: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 生感染而演变为慢

25、性炎症。6:(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7:慢性扁桃体炎的病理分型可分为(增生型)、(纤维型)、(隐窝型)。其中病灶的感染多为 纤维型。8:患者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为慢性扁桃体炎诊断的主要依据。扁桃体的大小并不表明其 炎症程度、故不能以此做出诊断。()9:扁桃体切除术。(简答题) 适用于炎症呈不可逆病变者。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多次并发扁桃体周脓肿。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生功能。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它脏器病变的病灶,或与邻近器官的病变有关联。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各种扁桃体良性肿瘤,可连同扁桃体一并切除;对恶性肿瘤则应慎重。10:扁桃体切除术的手术

26、方法有(剥离法)和(挤切法)两种。并且现在以前者常用11:扁桃体切除术术后24小时内发生出血者称之为原发性;发生于术后5-6天出血者称之为 继发性。12:何为病灶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在身体受凉受湿、全身衰弱、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或生活及劳动环境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形成“病灶”,发生变态反应,产生各种并发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病等。第六章:腺样体疾病。1:腺样体在儿童出生后就存在,6-7岁最为显著,10岁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疾病主要指急性腺样炎和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2: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者称腺样体增殖或腺样体肥大。本病多见于35岁儿童,成年人罕见。3:鼻、

27、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之间互为“因果关系”。4:鼻咽部及其毗邻部位会发生腺样体自身的炎症反复刺激,使腺样体发生了病理性增生。5: 5岁以上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常合并慢性扁桃体炎。6: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骨发育,出现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的:腺样体面容。(名解)()第七章:咽部囊肿。1:发生在扁桃体周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称为扁桃体周脓肿,初起为蜂窝织炎,继之形成脓肿,多见于青、中年患者,20 35岁多见,常见于夏秋两季节。2:扁桃体周脓肿常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尤其是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者。3:扁桃体周脓肿多为单侧发病,临床上分(前上型)和(后上型)两种,前

28、者多见,位于扁桃体上极和舌腭弓之间;后者脓肿位于扁桃体和咽腭弓之间,较少见。()4:病理表现:感染由扁桃体向外扩散至扁桃体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中。大量炎细胞浸润,继之 组织细胞坏死、液化、融合形成脓肿;炎症浸润、组织水肿、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患侧扁桃体上方软腭充血肿胀、悬雍垂水肿、并且偏向健侧;脓肿形成,翼内肌受累,张口困难。5:扁桃体周脓肿疾病的治疗:(病例分析题中会涉及)。1:脓肿形成前:足量抗生素、适量糖皮质激素。2:脓肿形成后: 穿刺抽脓:表麻后于脓肿最隆起处。 切开排脓:切开部位:前上型:1:穿刺获脓处。2:最隆起处。3:自悬雍垂根部做水平线,自舌腭弓游 离缘下端做垂直线,两线相交。

29、后上型:腭咽弓处。切开黏膜及浅层组织后,取长弯钳向后外方撑开软组织,充分排脓。每日扩口排脓,至无 脓液。扁桃体切除:反复脓肿发作者,应在应于炎症消退后2周手术。6: 扁桃体周脓肿的发病机制: 扁桃体隐窝,尤其是上隐窝炎症窝口堵塞窝内细菌或毒素破坏上皮穿透扁桃体被膜进入扁桃体周围隙。7:咽后脓肿:为咽后隙的化脓性炎症,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8:咽旁脓肿为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继而形成脓肿。第九章:咽肿瘤。1:鼻咽血管纤维瘤为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1025岁年轻男性,故又名 “男性青春期出血型鼻咽血管纤维瘤”。2:多起源于枕骨底部、蝶骨体和翼突内侧的骨膜

30、;由增生的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根据 各自成分的多少,称为血管纤维瘤或者纤维血管瘤;引起血管大部分无收缩能力,易大出 血。3:临床表现包括:(出血)、(鼻塞)、(其它症状)。其中“出血”常为患者的首诊主诉。4:CT和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大小、形态,了解肿瘤累及范围和周围解剖结构 的关系。5:因肿瘤极易出血,活检应列为禁忌;主要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6:鼻咽癌多发生于鼻咽部咽隐窝及顶后壁,病灶可分为(结节型)、(溃疡型)、(黏膜下浸润 型)多种形态。98%属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7: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中(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先症状者约占60%。8:(EB)病毒血清学检查可作为鼻咽癌诊

31、断的辅助指标。9:(CT)为鼻咽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10:鼻咽癌的治疗首选(放射治疗)。第十一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1:定义:成人7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秒。2:鼾声是睡眠期间,上呼吸道气流通过时,冲击咽黏膜边缘和黏膜表面分泌物,引起振动而 产生的声音。起自部位自鼻咽,直至会厌,包括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及腭咽弓、舌腭弓、 舌根、咽肌及咽黏膜。胖人由于脂肪的堆积,增加呼吸循环负担,更易发出鼾声。3:鼾症:响度小于60分贝属于正常,若超过60分贝则称为鼾症,重者响度达80分贝以上, 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即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同义语了。4:睡眠呼吸暂停可分为三型:采用张力仪、电阻器检测技术。1 中枢型:(无运动、无气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