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210KB ,
资源ID:23111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11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尔雅义疏.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尔雅义疏.doc

1、釋詁第一釋者,說文云:“解也,從采,取其分別物也。”爾雅之作,主于辨別文字,解釋形聲,故諸篇俱曰釋焉。詁者,說文云:“訓故言也,從古聲。”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釋文引張揖雜字云:“詁者,古今之異語也。”然則詁之為言故也,故之為言古也,詁通作故,亦通作古。釋文:“詁兼古、故二音”,是也。又引樊光、李巡本“釋詁”作“釋故”。詩周南篇釋文亦云:“樊、孫等本皆為釋故”,說文言部引詩曰:“詁訓”,漢書藝文志作“故訓”。詩烝民云“古訓”,是式蓋“古訓”即“故訓”,亦即“詁訓”,竝字異而義通矣。此篇目自“始也”以下,“終也”以上皆舉古言釋以今語,期間文字重複,輾轉相通,蓋有諸家增益,用廣異聞。釋言、

2、釋訓以下亦猶是焉。譯文:釋,說文說是解的意思,該字之所以以“采”字作形旁,是因為采字具有分別其物的意思。爾雅的主旨在于辨別文字,解釋讀音,所以每篇都以釋字開頭。詁,說文說是解釋舊言的意思,從古得聲。古就是故的意思,從十從口,辨識舊言的意思。釋文引張揖的雜字說:“詁就是古今不同的言語。”但是因為詁就是古的意思,故就是古的意思,所以詁通常寫作故,也寫作古。釋文說“詁具有古、故兩個讀音”,就是上面所說的這種情況。又引了樊光、李巡所刻爾雅的版本,裏面把“釋詁”寫作“釋故”。陸德明經典釋文里詩經的周南篇也說“樊、孫等所刻的爾雅版本裏面的釋詁都寫作釋故”。說文解字中的言部引詩經說“詁訓”,而漢書中的藝文志

3、篇作“故訓”,都是字形不同而意義想通的例證。這一篇從始也”以下,到“終也”以上都是用過去的用語來解釋今天的用語,這期間文字重複,輾轉想通,大蓋是大家們有所增添,以擴大異聞。釋言、釋訓以下都是這種情況。1【經】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這幾個詞都有開始的意思。【注】尚書曰:“三月哉,生魄。”詩曰:“令終有俶”,又曰:“俶載南畝”,又曰:“訪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權輿”。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餘皆義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譯:尚書曰:“三月初始,生魄。”詩經說“美好的名聲有終結,有開始。”又說:“

4、开始在田里干农活”。又说:“即位初始须计议”。又说:“为什么不继承初始”。胚胎還沒有形成,也是事物的開始,其他的都是经常用到的。這是爲了解釋古今不同的言语,沟通方俗之间特殊的用词。【疏】 此釋始之義也。說文云:“始,女之初也。”釋名云:“始,息也。”言茲息也。按:始與治通。書云:“在治忽”,史記夏紀作“來始滑”,漢書律厤志作“七始詠”,是始、治通也。譯文:這些都是解釋“始”的意思。說文說:始就是作為女人之初。釋名說:“始得名于息”,就是言茲息的意思。按:始與治相通。尚書作“在治忽”, 史記夏紀“來始滑”,漢書律厤志作“七始詠”,都是“是”和“治”相通的用例。初者,裁衣之始。哉者,草木之始。基者

5、,築牆之始。肇者,開戶之始。祖者,人之始。胎者,生之始也。每字皆有本義,但具訓始,例得兼通,不必與本義相關也。初既訓始,觀禮及檀弓注又訓故者。故亦古也,古亦始也,始與治通,故下文又云:“治,故也。”譯文:初表示裁衣之始,哉表示草木之始,基表示築牆之始,肇表示開門之始。祖表示人之始。胎表示生命之始。這幾個字,每個字都有自己本來表示的意義,但是都可以解釋為始。其他的一樣,不必與每個字的本義相關。初既然本解釋為是始的意思,觀禮以及檀弓注又解釋為故的意思。故也就是古,古也是開始的意思,始與治想通,所以爾雅下文又云:“治就是故的意思”。哉者,才之叚音。說文云:“才,艸木之初也”,經典通作“哉”。尚書大傳

6、云:“儀伯之樂鼚哉”,詩云:“陳錫哉周”,鄭俱以哉為始也。郭注下文“茂勉”引大傳“茂哉茂哉”。釋文或作“茂才”。書云:“往哉汝皆”。張平子碑作“往才汝諧”。“哉生魄”,晉書夏侯湛傳作“才生魄”,是才、哉古字通,又通作“載”。“陳錫哉周”,左氏宣十五年傳作“陳錫載周”,書“載采采”,史記夏紀作“始事事”,詩“載見辟王”,傳亦云:“哉,始也”,是載、哉通。爾雅釋文:“哉亦作裁”,中庸“裁者培之”,鄭注“裁,讀如文王初載之載,裁或為茲。”茲、裁、哉古音皆同字通也。譯文:哉字是才字的假音。說文說草木初生謂之才,經典里通常寫作“哉”。尚書大傳中“儀伯之樂鼚哉”,詩經中:“陳錫哉周”的“哉”,鄭玄在注里都

7、解釋為開始。郭璞爾雅注下文引大傳“茂哉茂哉”經典釋文中作“茂才”。尚書中的“往哉汝皆”張衡的墓誌銘中作“往才汝諧”。“ 哉生魄”,晉書夏侯湛傳作“才生魄”,這些都是才和哉古字想通的證明。哉又和載想通,左氏宣十五年傳作“陳錫載周”,書作“載采采”,史記夏紀作“始事事”,詩“載見辟王”,傳亦也說:“哉,始也”,這些是載、哉相通的證明。爾雅釋文:“哉亦作裁”,中庸“裁者培之”,鄭注“裁,讀如文王初載之載,裁或為茲。”茲、裁、哉三字在古代讀音想通,字義想通。首者,與鼻同意。”方言云:“鼻,始也。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是首、鼻其義同。特言此者,人生之始,首、鼻居先也。譯文:首與鼻的意義相同。

8、方言說“鼻就是開始的意思,獸剛出生的時候叫鼻,而人剛出生的時候叫作首”,這是首和鼻意義想同的證明。專門這樣說是因為人出生時是頭和鼻子在前面。胎者,一切經音義一引爾雅舊注云:“,胎,始養也。”漢書枚乘傳云:“福生有基,禍生有胎。”服虔注:“基、胎皆始也”。通作“殆”,詩“殆及公子同歸”,傳“殆,始也”。釋文“殆,作迨”。爾雅釋文“胎,孫炎大才反,本或作台”,是台、迨、殆俱胎之叚音矣。譯文:胎,一切經音義卷一引爾雅舊注說“胎就是生命開始的意思”。 漢書枚乘傳里:“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的“胎” 服虔在注中解釋說“基和胎都是開始的意思。”通常寫作“殆”詩經里有“殆及公子同歸”的用例,毛傳解釋為“殆是

9、開始的意思”。詩經釋文中說“胎”寫作“迨”。爾雅釋文“胎,孫炎其讀音是大才反,本來寫作台”。這是因為台、迨、殆都是胎的假音。俶者,說文云:“始也”,又土部“埱一曰始也”,則其義同。釋名云:“荊、豫人謂長婦曰孰”。孰,祝也,祝,始也,是孰與俶音義又同也。譯文:俶,說文說是開始的意思,又在土部中說“埱也是開始的意思。”俶與埱意義相同。釋名說“荊州和豫州之地的人把長婦叫作孰”。孰就是祝,祝就是始,所以孰與俶讀音相同,意義相通。落者,詩“訪予落止”,逸周書文酌篇云:“物無不落”,毛傳及孔晁注:竝云:“落,始也”。落,本隕墜之義,故云殂落。此訓始者,始終代嬗,榮落互根。易之消長,書之治亂,其道胥然,愚者

10、闇於當前,達人燭以遠覽。落之訓死,又訓始,名若相反,而義實想通矣。譯文:詩經里的“訪予落止”, 逸周書文酌篇的“物無不落”中的“落”,毛傳和孔晁在注中都說是開始的意思。落本隕墜之意,所以說殂落。這裡解釋為始的意思是引文開始和結束互相轉化,繁榮和衰敗互為根本。權輿者,廣雅疏證以為“其萌虇蕍”之叚音,則輿才、落義皆相近也。詩“不承權輿”,文酌篇云:“一榦勝權輿”,周月篇云:“日月權輿”,大載禮誥志篇云:“百草權輿”,皆以權輿連文。古書多假借,今略為標舉。如基、肇、祖三字俱訓為始。詩“夙夜基命”,禮孔子僩居“基命”作“其命”。書“丕丕基”,漢石經作“不不其”。儀禮士喪禮注:古文“基”作“期”,是期、

11、其通基也。肇乃肁之叚音。說文“肁,始開也”。詩后稷“肇祀”,禮表記作“兆祀”,是兆、肇通肁也。祖,古、金石文字作且。書“黎民阻飢”,史記集解據今文尚書作“祖飢”,索隱據古文作“阻飢”。詩六月“伹暑”,箋:“伹,猶始也”,是伹、阻通祖矣。凡聲同之字,古多通用。譯文:權輿,廣雅疏證以為是“其萌虇蕍”的假音,與才、落的意義相近。詩經中的“不承權輿”,文酌篇中的“一榦勝權輿”,周月篇中的“日月權輿”,大戴禮記誥志篇中的“百草權輿”,都是“權輿”兩字連用。古書中經常假借,如今只是稍稍舉例。如基、肇、祖三個字都被解釋為開始的意思詩經中的“夙夜基命”, 禮孔子僩居中把“基命”寫作“其命”。尚書中的“丕丕基”

12、漢石徑中寫作“不不基”。 儀禮士喪禮注中說“古文基寫作期”,這些都是期、其和基相通的例證。肇是肁的假音,說文說肇是開始的意思。詩經後稷篇的肇祀,在禮記表記中寫作“兆祀”,這是因為兆和肇意義相通。祖、古、在金石文字中寫作且。尚書“黎民阻飢”的“阻飢”史記集解根據今文尚書改作“祖飢”,而史記索隱則根據古文字還是作“阻飢”。詩經六月篇中的 “伹暑”,鄭玄在箋中說“伹就是開始的意思”,這些都是伹、阻和祖意義相通的例證。凡是讀音相同的字,在古代經常通用。2 【經】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譯文: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這些詞都有君主的意思。【注】詩曰:“有壬有林”,又曰

13、:“文王烝哉”,其餘義皆通,見詩、書。譯文:詩經里有“有壬有林”, “文王烝哉”等林、烝用作君主的例子,其他字的意義都是相通的。可參閱詩經和尚書中的用例。【疏】說文云:“君,尊也。”儀禮喪服傳云:“君,至尊也。”鄭注:“天子諸侯及鄉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逸周書謚法篇云:“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羣曰君。”白虎通云:“君,羣也。羣下之所歸心也。”然則君之言羣,凡羣眾所歸,皆謂之君矣。林、烝者,眾也。又訓君者,眾之所歸,斯謂之君,與君、羣義同也。譯文:說文說君就是尊的意思,儀禮喪服傳中“君就是非常尊貴的意思。”鄭玄在注中說天子諸侯以及鄉大夫只要是擁有土地的人都可以被稱作君。逸周書謚法篇中說“擁有賞賜殺戮之

14、權的人叫作君,跟隨他的人一大推叫君”。白虎通說“君就是群的意思,是眾人歸往的中心。”但是君既然是群的意思,凡是群眾所歸往的都可以稱作君。林、烝都是眾的意思,又被解釋君,眾人所歸往就被稱作君,與君、群的意義相同。林者,詩“有壬有林”,毛傳用爾雅、楚辭天問篇云:“伯林雉經”,王逸注及漢書律厤志竝云:“林,君也。”譯文:林,詩經有“有壬有林”的用例,毛傳用爾雅,楚辭天問有“伯林雉經”的用例,王逸在注中以及漢書律厤志都說“林就是君主的意思。”烝者,釋文云:“本又作蒸”,蒸,烝古字通。詩“文王烝哉”,毛傳“烝,君也”。釋文引韓詩云:“烝,美也”。美與君義亦近,凡臣子於君父以美大之詞言之,故皇謂之大,亦謂

15、之美,亦謂之君。烝謂之眾,亦謂之美,亦謂之君。凡有數義而皆通,斯爾雅諸文之例也,不明乎此則窒矣。林亦盛大之詞,與烝同意,故平都相蔣君碑云:“於穆林烝”,以二字連文,其義與單文同也。天與帝亦訓為君者,天、帝俱尊大之極稱,故臣以目君焉。易說卦云:“乾為天為君”,左氏宣四年傳云:“君,天也” ,鶡冠子道端篇云:“君者,天也”,是皆以君為天之證。古者稱君,或言昊天,或言天王,或言天子。其名異,其實同也。說文云:“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風俗通引書大傳云:“帝者,任德設刑以則相之。言其能行天道,舉錯審諦。”諡法篇云:“德象天地曰帝”,是帝本為天之號,又為王者之稱。故詩“上帝板板,上帝甚蹈”,毛傳皆以“

16、上帝為王矣”。譯文:烝,說文說本來又寫作“蒸”。烝和蒸在古文字中相通用。詩經“文王烝哉”中的“烝”毛傳中解釋為君主的意思。釋文引韓詩說烝就是美的意思。美與君的意義相近,凡是臣子對於君父以美大之類的詞來稱讚,所以皇就是大的意思,也稱作美和君。烝就是眾的意思,也稱作美和君。用一詞釋一串同義詞,這是爾雅諸篇釋義的體例,不明白這些就會難以理解爾雅諸文的意思。林也具有盛大的意義,與烝意義相同,所以平都相蔣君的碑刻上有“於穆林烝”的用例,兩字連用和單字單用時的意義是一樣的。天與地也被解釋為君主,天和帝都都是尊大至極的稱呼,所以臣以目君主。易說卦說:“乾是天是君”,左氏宣四年傳說:“君是天” ,鶡冠子道端篇

17、說:“君是天”,這些都是君就是天的例證。古代稱君主或者是昊天,或者是天王,或者是天子,都是名異而實同。說文說帝就是諦,主宰天下的稱號。風俗通引書大傳說帝就是能夠任用有德行的人,設置刑法,讓百姓遵守,這是說他能夠實行天道, 辨明是非 。諡法篇說德行像天地就是帝。這些都說明帝本來就是天的稱號,后又稱了主宰天下的人的稱號,所以詩經“上帝板板,上帝甚蹈”中的“上帝”,毛傳都解釋為王。皇者,說文云:“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諡法篇云:“靜民則法曰皇”,詩“有皇上帝”,毛傳“皇,君也”。凡詩之“皇尸”、“皇祖”,士昏禮之“皇舅”,士虞禮記之“皇祖”,鄭皆以皇為君也。譯文:皇,說文說是

18、大的意思,從自。自是開始的意思,始皇就是三皇大君。諡法篇說“使民安靜守法就是皇”。詩經“有皇上帝”中的“皇”毛傳解釋為君。凡是詩經里的皇尸、皇祖,士婚礼中的皇舅,士虞禮里的皇祖,鄭玄在注中都解釋為君。王者,說文云:“天下所歸往也。”風俗通引書大傳同。諡法篇云:“仁義所在曰王。”仁義所在,是卽民所歸往也,王與皇同意。故春秋繁露云:“王者,皇也”,書“建用皇極”,洪範五行傳作“建用王極”,皇、王其義同也。譯文:王,說文說被天下人所歸往的人就是王。風俗通引書大傳中的解釋一樣。諡法篇說仁義所在的地方就是王。仁義所在的地方就是老百姓所歸往的地方。王與皇的意義相同。所以春秋繁露說王就是皇的意思。尚書里的“

19、建用皇極”,洪範五行傳寫作“建用王極”,是皇和王意義相通,可以互換的證明。后者,說文云:“繼體君也。”周禮“量人營后宮”,禮記內則“后王命冢宰”,鄭注竝云:“后,君也。”釋文引孫炎云:“后王,君王也。”譯文:后,說文說就是繼替君主的人。周禮“量人營后宮”,禮記內則“后王命冢宰”,中的“后”,鄭玄在注中都說是君主的意思。釋文引孫炎的話說后王就是君王的意辟者,下文云“法也”,此訓君者,君為人所法也。人所為君,猶人所歸往為王矣。詩內“辟”字,毛、鄭多訓為“君”。書馬、鄭注,義亦同也。思。譯文:辟,爾雅下文說是法的意思,這是對君進行解釋,君主就是被人所效法的人。人之所以被稱為君主,就好比大眾所歸往的人

20、被稱為王一樣。詩經內的“辟”在,毛、鄭大多解釋為君主的意思。馬融和鄭玄在尚書注中也多把辟解釋為君主。公、侯者,列國之君也,故釋名云:“公,君也。君尊稱也。”周禮“牛人掌公牛,巾車掌公車”,鄭注竝云:“公,猶官也。”史記孝文紀索隱曰:“官,猶公也”,然則公亦為君,官亦為公,反覆相訓,義得兼通。公、官又一聲之轉,故廣雅云:“官,君也”,是官亦稱君也。譯文:公和侯都是各國君主的稱號,所以釋名說“公得名于君,因為君是尊稱。”周禮“牛人掌公牛,巾車掌公車”,鄭玄在注中都說公就是官的意思。史記孝文紀,司馬貞在索隱中說道官就是公的意思。既然公就是君,官也是公,反覆相訓,君和官的意義也就相通了。公和官在讀音上

21、只是一聲之轉,所以廣雅說官就是君,這些都是官也稱君的例證。侯者,詩云:“洵且候”,“候文王孫子”,“謹爾候度”,毛、鄭竝云:“候,君也。”羔裘釋文引韓詩云:“候,美也”,又訓美者,與烝同義,故烝、候毛傳竝云“君”,韓詩竝云“美”。臣子於君父,以美大之詞言之,亦其證也。公、侯皆有本義,白虎通“言公者,公正無私;侯者,侯逆順”,皆其義又訓君者。公侯雖臣,於其國稱君也,然則伯子男亦列國之君。此不言者,舉尊以例卑,及卿之有地者,亦得兼包焉。譯文:侯,诗经里有“洵且候”,“候文王孫子”,“謹爾候度”的用例,毛、鄭都說侯使君王的意思。羔裘釋文引韓詩說侯是美的意思。侯又被解釋為美,與烝意義相同,所以烝、侯、

22、毛傳都說是君王的意思。韓詩都說是美的意思。臣子對君父用美大之類的詞,也是證明。公和侯都有其本來意義,白虎通說“公就是公正無私的意思,侯就是逆順的意思”。“公”和“侯”又都可以解釋為君主的意思。公侯雖然對天子來說都是臣子,但是在自己的封地也被成為君主,伯、子、男也是各國君主的稱號。這里不說是因為舉尊以例卑,但是卿大夫有地的也要包括在內。3 【經】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厖、墳、嘏、丕、奕、誕、戎、駿、假、京、碩、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廢、壯、冢、簡、菿、昄、晊、將、業,大也。譯文: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厖、墳、嘏、丕、奕、誕、戎、駿、假、京、碩、濯、訏、宇、穹、壬

23、、路、淫、甫、景、廢、壯、冢、簡、菿、昄、晊、將、業這些字都有大的意思。【注】詩曰:“我受命溥將”,又曰“亂如此幠”,“為下國駿厖”,“湯孫奏假”,“王公伊濯”,“訏謨定命”,“有壬有林”,“厥聲載路”,“既有淫威”,“廢為残賊”,“爾土宇昄章”,“緇衣之蓆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極亦為大也,菿義未聞,尸子曰:“此皆大有十餘名一而同實。”譯文:詩經有“我受命溥將”,“亂如此幠”,“為下國駿厖”,“湯孫奏假”,“王公伊濯”,“訏謨定命”,“有壬有林”,“厥聲載路”,“既有淫威”,“廢為残賊”,“爾土宇昄章”,“緇衣之蓆兮”等用例。廓落、宇宙、穹隆、至極都具有大的意義,尸子說這都是大的意義用不同

24、的詞語來表達。【疏】釋“君”之後以“大”者,君亦大也,故老云:“天大,地大,王亦大。”說文本之而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尸子本此而云:“天、帝、后、皇、辟、公,皆大也。”是皆君亦訓大之義,推此而言,林、烝亦有大意,公侯亦兼大名,其義舉可見矣。譯文:在解釋了表示君主的詞語之後,又安排表示大的詞語,這是因為君也具有大的意思,所以老子說天大,地大,君主也大。尸子也采用這種觀點說帝、后、皇、辟、公都具有大的意思。這些都是用君來解釋大,以此類推,林和烝也具有大的意思,公和侯也具有大的意思,可以類推而知。廓者,方言云:“張小使大謂之廓。”一切經音義九引孫炎云:“廓,張之大也。”詩云:“憎其式廓。”文選

25、西京賦云:“廓開九市。”毛傳及薛綜注竝云:“廓,大也。”孟子云:“知皆擴而充之”,趙岐注:“擴,廓也。”釋名云:“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公羊文十五年傳云:“恢,郭也。恢郭即恢廓”,故意林引風俗通云:“郭,大也。”詩“皇矣”,釋文郭本又作“廓”,蓋正義本作“廓”,文本作“郭”,而音亦苦霍反,是郭、廓通擴,義亦同矣。譯文:廓,方言說使小的張大就是廓。一切經音義卷九引孫炎的話說廓就是擴張使之變大的意思。詩經“憎其式廓”,毛傳說廓是大的意思。文選西京賦“廓開九市”,薛綜在注中也說廓是大的意思。孟子“知皆擴而充之”,趙岐在注中說擴就是廓。釋名說郭得名于廓,廓位於城外。公羊文十五年傳“恢就是郭,恢郭就

26、是恢廓”,所以意林引風俗通說郭就是大的意思。詩經里的“皇矣”,釋文的郭本又寫作“廓”,大蓋正義本來就寫作“廓”,釋文本來寫作“郭”,而它的讀音是苦霍去反,所以郭和廓與相通,意義也相近。宏者,說文云:“屋深響也。”書“用宏茲賁”。正義引樊光曰:“周禮云;其聲大而宏。”禮記月令:“其器閎以奄”,呂覽孟冬紀作“其器宏以弇”。史記司馬相如傳云:“必將崇論閎議”。漢書“閎”作“谹”。一切經音義十七云:“宏古文雄同,是雄、閎俱與宏通。逸周書皇門篇之“閎”,孔晁音:“皇”。詩執競篇之“喤”,徐邈又音“宏”。宏、皇聲轉,皇亦大也,是音義又通矣。溥者,經典與“普”通。詩“溥天之下”,左氏昭七年傳及孟子竝作“普天

27、之下”,儀禮鄭注:“普,大也”,是普、溥通。又通“鋪”與“敷”。詩“鋪敦淮濆”,文引韓詩“鋪”作“敷”,云:“大也。”禮記祭義云:“溥之而橫乎四海”,釋文“溥”本亦作“敷”。蓋溥、鋪、敷俱从甫聲,凡聲同者字亦通也。溥、旁聲轉,說文云:“旁,溥也”。聲轉為旁薄,又為旁魄,又為彭魄,又為旁勃,又為盤礴,竝以聲為義矣。譯文:溥,經典中通常寫作“普”。詩經“溥天之下”,左氏昭七年傳及孟子都寫作“普天之下”。鄭玄在儀禮注中說普就是大的意思。這是普和溥相通用的例子。溥又與鋪和敷相通,詩“鋪敦淮濆”,文引韓詩“鋪”作“敷”說是大的意思。禮記祭義“溥之而橫乎四海”,釋文說“溥”本該寫作“敷”。大蓋溥、鋪、敷都

28、從甫得聲,凡是讀音相同的字,意義也相通。溥和旁具有聲轉的關係,說文說旁就是溥的意思。聲轉為聲轉為旁薄,又轉為旁魄,又轉為彭魄,又轉為旁勃,又轉為盤礴,都是讀音相近意義相通。介者,之叚也。說文、方言竝云:“,大也”,經典通作“介”。逸周書武順篇云:“集固介德”,離騷云:“彼堯舜之耿介”,孔晁、王逸注竝云:“介,大也。”譯文:介是的假音。說文和方言都說介是大的意思,經典通常寫作“介”。逸周書武順“集固介德”中的“介”,孔晁在注中說是大的意思,離騷“彼堯舜之耿介”中的“介 ”,王逸在注中也說是大的意思。 純者,奄之叚也。說文云:“奄,大也。讀若鶉”,經典通作“純”。周語云:“俾莫不任肅純恪”,文選魯

29、靈光殿賦云:“承蒼昊之純殷”,韋昭及張載注竝云:“純,大也。”又方言云:“純,好也。”呂覽士容篇注:“純,美也。”漢書注:“純,善也。”純又訓善者與介同意,故介訓善,又訓大。純訓大,又訓善也,好、美皆善矣,“純”通作“淳”。鄭語云:“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惇大”,韋昭注:“淳,大也”,是淳、純通矣。譯文:純是庵的假音是,說文說庵就是大的意思,讀作鵪,經典通常寫作“純”。周語云“俾莫不任肅純恪”中的“純”,韋昭在注中解釋為大的意思。文選魯靈光殿賦“承蒼昊之純殷”中的“純”,張載在注中也解釋為大的意思。方言又說純是美的意思,呂覽士容篇的注也說純是美的意思。漢書的注說純是善的意思。純被解釋為善,與介的意義相同,所以介又被解釋為善和大。純被解釋為大和善。好和美i也是善的意思,純通常寫作淳。鄭語“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惇大”中的“淳”,韋昭在注中解釋是大的意思,這是純和淳意義相通的證明。夏者,方言云:“大也”,樂記同說文“以夏為中國之人”,蓋有威儀備具之美。周禮染人“秋染夏”及夏采說者以夏為五色之名,爾雅兼包二義,故訓為大。左傳云:“能夏則大”,書云:“羽畎夏翟”,可知二義兼矣。譯文:夏,方言說是大的意思,樂記和說文都說“以夏為中國之人”,大蓋是夏具有威儀備具之美。周禮染人“秋染夏”及夏采說者以夏為五色之名,爾雅兼包二義,所以解釋為大。左傳“能夏則大”,書“羽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