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60.61KB ,
资源ID:23288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288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2新人教版11.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2新人教版11.docx

1、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2新人教版11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和回顾已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中国人民的抗争。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3.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进一步认同民族精神,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知

2、道和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能够对史料进行基本的阅读分析,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搜集能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史料自主阅读分析为主,注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意识。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探究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二导入: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

3、五族共和”的转变。(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1.根据年代尺和书本,说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2.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 (在自主梳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出示西汉、唐、南宋疆域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补充相关史实。(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宋与辽、西夏、金的战和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八年级中国古代史中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3.关注地图中东北地区民族的发展变化,从西汉的肃慎到唐的靺鞨到南宋的女真,

4、后来演变哪一民族?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什么?设计意图:以满族为例,了解民族的延续性,并为之后的第二部分探究“驱除鞑虏”做铺垫。(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出示时局图和康有为的话,从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如何一步步落入危险境地?面对上述危险,康有为等人做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我们得出怎样的结论。设计意图:以材料题的形式,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抗争史实,引导学生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过渡:这一革命任务落到了哪一阶层身上,说说其主要领导人和革命纲领。2.出示孙中山和革命纲领的图片,结合所学,小组讨论:当时,

5、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你如何认识?(认识其出现的合理性:对清政府的极度不满,并指出不当之处:不利于各民族力量的团结)设计意图:通过对“恢复中华”理解的讨论判断,认识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局限性,自然过渡到走向“五族共和”,并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辩证看待历史问题。(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1.出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主义”的理解,请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出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孙中的“五族共和”材料,阅读材料,思考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2

6、)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何进步?设计意图: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对书本资料进行分步理解,从而发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意义。3. 出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出示宪法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规定,认识到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设计意图:以古论今,认识民族意识的延续,从而增强民族意识。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

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教学重难点: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2.视学生介绍情况

8、,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

9、学生试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1)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左窄右宽: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左宽右窄:影左右等宽:粗(2)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3)学生写字。(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鲜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10、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

11、,谁来读一读?(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5)配乐朗读这一段。2.第二、三自然段。(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 %*&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4)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4.第四自然段。(1)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2)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

12、、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四、拓展延伸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板书设计:1 大青树下的小学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热爱团结23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理解“叮嘱、欣欣向荣、敬仰、爱戴”等词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大禹治

13、水的故事,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这个故事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通过课外书阅读过,对于课文中体现大禹一心为公,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也比较好理解。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清课文脉络,以及通过学习课文中数量词的运用表现大禹的精神。教学流程一、破题导入 %*1.师板书甲骨文“”请学生猜是什么字。(水) *%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当水造成这番情景时,生读【ppt: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

14、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3.从这你读出了什么?讲解“荒”字的识记方法。4.看到这般情景总得做点什么吧?治水(板书)。5.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与治水有关的神话故事。补充课题(大禹,师板书并提醒孩子们注意“禹”字的书写)6.齐读课题。二、了解内容,感知大禹精神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谁治水?生:鲧、大禹 *#%2.他们俩治水的结果是?生:鲧失败大禹成功3.为什么大禹成功了,而父亲鲧却失败了?学习2自然段,总结鲧治水的方法堵(板书)4.那大禹用了什么方法治洪成功的?读第3自然段。问:找出描写大禹治水时动作的词,并谈谈你的看法。(读ppt: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

15、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学生交流找到的动词。那禹为什么能成功?你能用一个字概括他治水的方法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善于总结、思考、有智慧的人过度:仅仅因为大禹改变了治水策略,变堵为疏才江水治理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还因为他不怕困难,历经艰险,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读ppt4: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问:你从这读出了大禹的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 %&*想象: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还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觉得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生交流:不怕困难、坚

16、持不懈的人。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试着读出大禹的这种品质。三、再次学习大禹的精神1.问:文中还有哪里在写大禹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生:第4自然段2.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思考:大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 *&%3.生汇报(读ppt2: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4.问: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请孩子默读课文寻找答案,然后同桌交流。计时5分钟。5.全班汇报,师总结:治水成功;奉献精神。%&# &%#*13一鸣惊人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

17、、正确读写“战国、国君、大臣、进犯、城池、危在旦夕、庭院、普通、尽忠”等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3、说说淳于髡是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淳于髡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教学难点:理解隐语。一、导入,解题。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请大家伸出手来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并范读:一y鸣惊人)一起响亮大声地齐读课题。 *#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你找到了,请你来读这句话。大家边听边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么多同学听懂了,请你来说说你的理解。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会让你想到这个

18、词?变化真大!真令人吃惊!二、大鸟不飞不叫大家都用这个词夸奖了一个变化大地让你吃惊的人。在课文中,“一鸣惊人”出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这句话说的是一只不普通的大鸟。这只大鸟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聪明的孩子在上文中找到了答案,请你来读。淳于髡是在给齐王讲故事呢,此时该怎样读?你来读。嗯,读出了疑问的语气。你来读。故作神秘,令人好奇。“整整三年”时间真,“既不也不”说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这只大鸟在做了什么?对,它什么事情也没做。你能用“既不也不”来说一句话吗?淳于髡讲述了这样一只三年不飞也不叫的鸟,你来说说这是一只什么鸟?三、齐威王不闻不问齐威王听说有这样一只在宫廷里待了三年不飞也不

19、叫的鸟,“他一听心里就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淳于髡说的是齐威王?板书:不闻不问。不闻不问,闻,就是听的意思,问就是询问。不闻不问的意思就是你还能说出“不X不X”这样的词语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是啊,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本应该勤政治国,可他对国家大事却不闻不问,就像淳于髡说的这只栖息在宫廷里的不飞也不叫的大鸟。四、隐语劝谏虽然淳于髡表面上说的是这只不飞不叫的大鸟,实际上说的是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的齐威王。这就是隐语,就像猜谜一样。淳于髡为什么要说隐语呢?嗯,这叫投其所好。看来淳于髡真的是能言善辩,富于谋略。面对淳于髡的提问,齐威王是怎么回答的?这只鸟不普通在哪里

20、?哦,原来齐威王认为这只大鸟将作出惊人的举动,发生令人吃惊的变化。你从哪里感受齐王有这样的信心?你找到了两个感叹号,在这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你也这样信心满满地读一读。大家像他这样读。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原来,大王还是有心要振作起来啊!不只是我,还有淳于髡也明白了,大家找找描写他的神态的词语。恍然大悟的意思就是 %#自己的劝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淳于髡可高兴了,所以他说的话里也有两个感叹号,在这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请你来读出他的高兴。来,大家一起读。五、齐威王一鸣惊人齐威王听从了淳于髡的劝谏,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濒于灭亡的齐国,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后人称为齐

21、威王”。“威”是后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你能用“威”字来组词吗?从同学们的组词中,我们发现“威”有使人敬服或惧怕的意思。齐威王就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默读的时候,既不要读出声,也不要指读,集中注意力,认清每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想:文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齐威王令人敬畏。找到了,就轻轻地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来,多品味几遍。 &*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改革内政,赏罚分明,他令人敬畏。诸侯俯首,国力强盛,他威震四方。板书:威震四方。和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的他作比较,你想说什么?齐威王的变化真令人吃惊!这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2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板书:13、一鸣惊人不闻不问威震四海&%#% 9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教学准备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2、有关李白的资料。3、准备生字卡片。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

23、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著名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二、新课(一)自学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上注释,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二)识字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2、游戏巩固

24、。(1)开火车读字组词。(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四)练习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重量 重复 重要 重叠 %*归还 还是 还有 还原出发 发现 理发 发明“重“在形容词前读zhng,表重复读chng,还在副词时读hi,作动词用读hun,发在名词中读f,在动词

25、中读f(学生可从词的角度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新课(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二)交流 *%&1、自读。自读全诗,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2、合作学习。(1)组内汇报自学的情况。(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3)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3、汇报交流,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时可能还

26、有学生有个别问题,如为什么叫“还”,江陵那么远怎么说“一日还”,程度好的学生可交流,老师也可做适当点拨。)4、诵读悟情(1)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试着说一说。(2)听录音诵读、感受。(3)试着和你身边的人互相读一读,注意感情。(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大家读一读。5、背诵 *%#(1)老师发现这首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很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已经背下来了,是不是?那就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2)你们背得很好,老师也想背一背,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背,好吗?第4步 模拟练习达标1(2016北京第六十六中学质检)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用盐卤制豆腐用明矾净水河海交接处易形成沙洲

27、一支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堵塞工厂静电除尘A BC D都无关解析:豆腐的原料黄豆富含蛋白质,经水浸、磨浆、除渣、加热,得到蛋白质胶体,点豆腐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聚沉而与水分离,故正确;明矾在水中电离出的Al3很容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Al33H2O Al(OH)3(胶体)3H。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故正确;河中的泥沙在入海口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故正确;墨水是一种胶体,不同墨水胶粒可能带电荷不同,不同品牌墨水相遇时可能出现聚沉现象,生成沉淀,使笔管堵塞,故正确;静电除尘是胶体电泳性质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故正确。答案:C2(201

28、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期中)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NaCl分散在无水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B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C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D在胶体中通电时,分散质微粒一定向某一极移动,在溶液中通电时,溶质微粒一定向两极移动解析:A项,NaCl分散在无水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正确;B项,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错误;C项,胶体和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错误;D项,胶体粒子可能不带电,如淀粉胶粒,故在其中通电时,分散质微粒不会发生移动。溶液通电后,电解质溶液溶质微粒移向两极,但对于非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不存在此现象,错误。答案:A

29、3(2016山东实验中学第四次诊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1 molB明矾溶于水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所以明矾可用于水的净化C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一定有CO2气体生成DNa2O2常用于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解析:A项,2.24 L Cl2即0.1 mol,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总数为0.1 mol;B项,明矾净水的原因是生成了Al(OH)3胶体;C项,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若盐酸不足无CO2气体生成;D项,Na2O2与水、二氧化碳均反应产生氧气,因此Na2O2常用于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答案:C4(2016安徽马鞍山二中期中)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B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D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发现均不能通过滤纸孔隙解析:胶体能通过滤纸。答案:D5(2016北京西城区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