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30.45KB ,
资源ID:23292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292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周练1113.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周练1113.docx

1、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届高三历史周练1113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周练11.13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3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加强了

2、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4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5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6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

3、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白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7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伦倡导的民主A是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的手段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C主要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D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819世纪后期,一架珍妮纺纱机的价格约相当于一个英国纺

4、纱工人134天的工资:在法国,相当于311天的工资;在印度则会更多。材料主要说明A采用机器导致失业大增B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C英国出口机器获利更多D落后地区更应该采用机器9美国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认为民众“动乱多变”,主张“人民尽量少管政府的事”,华盛顿也呼吁代表们不要仅仅“为了取悦人民”而制定文件。下列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大法官的产生和任期B国会议席的分配方式C有关分权制衡的内容D种族歧视的相关内容10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5、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1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中共则进行了土地革命。二者都A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B要求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D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12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这说明晚清时期A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B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C地方政府搜自截取中央财政D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受到冲击13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

6、%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14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15“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7、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17据统计,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最富裕的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5%,最穷困的5个国家增加了206%,世界人口增加了15亿,而绝对贫困总

8、数减少了2亿。这说明全球化A加剧了全球的利益失衡B实质是资本的全球扩张C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D推动了世界整体性进步18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大表大会制尚未建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19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20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

9、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和近代欧洲贸易图 从贸易范围的角度,指出宋代和近代欧洲存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22(25分)中俄(苏)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6 4 俄语 1899

10、1911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1927 约1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1930 约1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根据张泽宇留学与革命整理 材料二 1954年第一季度中国中央政府各部委的苏联顾问有403名,其中有苏联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苏联国家银行副行长等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遍及中央政府所有部门,从安全、军事、经济、情报,到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无所不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20年代前期中国留俄(苏)人数增加的原因。(9分)并概括1927年后学习

11、内容的特点和对30年代中国革命的不利影响。(10分) (2)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向俄国学习内容的变化。(6分)2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系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栖牲农业

12、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3、。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8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秦代“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可以看出该制度主要关于君主专制。礼乐制度是来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其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避讳制度的产生、发展并达到极点的过程,没有体现社会风尚的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避讳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本身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_2【答案】A

14、 【解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的阐述,可以推测所述该机构应该是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是中央机构,属于君主专制而不是协调中央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加强皇权,

15、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和“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中央政府强化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官营,无法体现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故D项错误。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

16、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穷人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_6【答案】A 【解析】商业管制背后反映的是官营垄断,进行官营垄断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长期这种政策能够因循沿袭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保障百姓生产生活的稳定虽然是一个目的,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故B项错误;本身这种行为是官营垄断,而并不是目的是为了保证官营产品垄断市场,故C项错误;本材料应该是对商业的重视,而不是对商业的抑制,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可以看出梭伦改革倡导民

17、主的目的是加强对国家统治的手段,故A项正确;材料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不是为了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而是为了“稳定在风暴中的船”,故C项错误;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并未削弱,可以看出其并不是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材料中看不出失业率增加的情况,故A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使用日益普及,也就带来了机器使用成本的相对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机器出口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客观交代了不同地区机器使用成本的信息,没有提到机器与落后地区的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9【答案】A 【解析】美国宪法对司法的有关规定,受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影响,把司

18、法独立作为美国建国的一条重要原则,材料体现了这一原则,故A项正确;国会的议席受各州人口多少或民众意见左右,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强调各部门之间的牵制与平衡,是保证人民主权的重要手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种族歧视的问题与题干所述问题不是同一范畴,故D项错误。_10【答案】C 【解析】题干中李宗仁、白崇禧的行为属于爱国运动,与派系斗争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不能表现出社会各阶层对蒋介石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干中李宗仁、白崇禧的爱国行为,说明了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的,故D项错误。_11【答案】B 【解析】孙中山提倡“耕者有

19、其田”是其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没有真正实行,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主张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由于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主张没有实现,因而没有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中共的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没有实行,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地方政府获得了自由筹款的权利,不意味着获得了财政自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地位平等,故B项错误;从“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可知,不是地方政府私自截取中央财政,故C项错误;地方有筹集资金的权力,冲击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管理,故D项正确。13【答案

20、】C 【解析】外国资本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内地较少,会导致民族资本在沿海地区受到的更大制约,故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自然条件会影响民族工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促使沿海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而内陆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半殖民地程度较弱,束缚民族工业发展,导致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不同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从“风气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A项错误;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

21、知, 城乡观念差距是由于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B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C项错误;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其名不副实,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22、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没有突出其加速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合作突破地域相邻的概念仅仅是其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故C项错误;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导向,故D项正确。_17【答案】D 【解析】从材料数据来看,不仅最富裕国家收入增长,而且最穷困国家收入也在增长,且增长比例超过前者,故A项错误;本材料无法体现资本的扩张,故B项错误;最穷困国家收入虽然增加,不能证明摆脱了贫困,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不能证明相对贫困的减少,也就不能证明全球化有利于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各项数据,能够看出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全球范围的发展,故D项正确。_

23、18【答案】B 【解析】决定宪法性质的是国家的经济属性而不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否,故A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B项正确;该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无产阶级在全国所占比例高而不是低,故D项错误。19【答案】A 【解析】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从1960年开始国家实行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故A项正确;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与题意不符,故C

24、项错误;工业化建设高潮出现于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0【答案】A 【解析】工商业的性质,通过三大改造转变为公有,故A项正确;前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后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故B项错误;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后者是完成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改造,故C项错误;两个阶段都是过渡时期,故D项错误。21【答案】不同:宋代是区域性贸易。(2分) 原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宋代贸易主要集中于欧亚地区。(4分,任答两点即可) 不同:近代欧洲是全球性贸易。(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5、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原因分析,亦可酌情给分)【解析】审题中,先确定限制角度是“贸易范围”,然后确定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不同”、“原因”。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第一小问不同,注意对比两幅图片中贸易线路从中心点出发后延及的最远地点,宋代是区域性贸易,而近代欧洲打造的是全球性的;第二小问原因,前者从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等角度概括,后者从资本主义萌芽提供动力、新航路开辟推动形成、科技水平提高等角度概括。_22【答案】(1)原因:一战暴露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俄为师;苏俄为了改善国际环境,对华友好,支持中国革命,促成国共合作;苏俄

26、政权逐渐稳定;中国国共合作实现,国民革命兴起,需要苏俄帮助。(每点3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征:重视俄国革命经验和理论学习;忽视中国国情。(每点2分,共4分) 影响:照搬苏俄革命模式;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每点3分,共6分) (2)变化:20年代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斗争为主(或军事理论、技术);50年代以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每点3分,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9211927、约1400、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从一战的影响、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中国国内革命的需要等

27、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19271930、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可以发现集中在苏俄革命经验和普遍原理上面,忽视了中国国情;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初期照搬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等角度归纳。_ (2)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概述”,不是要求列举,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需要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与军事有关的内容等角度概括,而材料二反映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综合材料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此时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展开的时期,所以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

28、角度概括。23【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4分) 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 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4分)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2分)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6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变化是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第二小问背景,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_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