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4 ,大小:89.76KB ,
资源ID:23454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454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交.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交.docx

1、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交五年级语文教案(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编写人:13单元:于耀军46单元:刘立79单元:杨茁1011单元:张振海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3.13.4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623.73.11茶酒联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33.143.18滁州西涧、泊船瓜洲843.213.25游园不值、腊八粥853.284.1故乡的元宵、一只贝864.44.8藏羚羊跪拜、和小鸟最相亲爱874.114.15鸟的天堂、题西林壁884.184.22黄山松、桂林山水甲天下894.254.29期中复习、期中考试8105.45.6快乐王子(一)5115.95.13快乐王子(二)、“小

2、小不不”施努策尔8125.165.20会飞的蒲公英、自信第一课8135.235.27儿童和平条约、天上的街市8145.306.3一句话、摇篮歌8156.66.10西门豹、田忌赛马8166.136.17晏子使楚、论语四则8176.206.24舍生取义、欢乐颂8186.277.1体育颂、期末复习8197.47.8期末复习8207.117.15期末考试8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进度表1汉语家园 板块教学提示:本板块由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茶酒联趣三篇短文组成,其内容是围绕“汉语言的独特形式对联”这一主题展开的。三篇短文分别以朗朗上口的对子歌,名人触景生情作对联及民间流传的对联趣事为载体,

3、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它的语言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板块内容时,要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11 对子歌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2相关的对子歌;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

4、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1蓑 su ,“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2“鸿”、“钧”

5、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1小组内读。2教师示范读。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四、拓展与运用。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积累要求熟读背诵。

6、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萼”、“鹭”等。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7、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

8、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四、背诵与积累。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13茶酒联趣教材分析茶酒联趣选自最有趣的对联故事(作者:马春林)。短文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一富商为使茶楼生意红火,巧征对联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联这一语言艺术的魅力。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富商悬挂上联,使生意由“人不多”到“红火”;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学者巧

9、对下联,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兑现承诺。内容条理,前后照应。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准备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1.吩咐(fu):口头指派或命令。“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二、分层次指导朗读。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10、有感情。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3 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人生的

11、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4思考与交流。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要联系全文上联和下联的创作过程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交流;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可以从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四、积累与背诵。1 读课后“积累”中提供的对联,试着背诵。2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2古诗四首板块教学提示:本单元选取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滁州西涧、游园不值、泊船瓜洲四首古诗。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别诗的精品;滁州西涧这是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游园不值情景交融,被千古传诵;泊船瓜

12、洲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言志,文表情,如何将诗这些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主要从一下几点考虑:1知识和能力:读有读的道理,就是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神韵。如五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三隔,七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隔。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哀之情态,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2过程方法:在我国的诗歌中,有些意象或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有时却表现不同乃至相反的感情。美感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凡文学作品,都是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象。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

13、空间。如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描写,就需要学僧结合一想去想象画面,体验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鉴赏诗歌的方法:循声得情(在诵读中体会贯穿在作品中的文气,再由文气品味去体会感情)因文生情(刘熙载:“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共鸣):北大教授谢冕:“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燃烧”。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泊船瓜洲自己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经历来,引起共鸣。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

14、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

15、宾王。)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

16、何理解这句诗的?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

17、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

18、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七)作业: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

19、的情感。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四、教学效果评价:(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板书设计】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22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2背

20、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

21、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

22、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六、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

23、胸襟。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八、背诵诗歌23游园不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者

24、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设置故事情境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请问: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2板书课题,12、游园不值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4简介诗人:叶绍翁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2划分节奏。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四、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应怜:应,大概。

25、怜,爱惜。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2学法反思: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词序、补充)3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播放录音,想像画面。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1引导讨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3多种方式朗读。九、巧设练习1给古诗配画。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板书设计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4 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

26、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课前准备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剖析课题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

27、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4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4)由课题引出问题。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

28、习方法。二、读诗1读诗歌,感知内容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

29、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f.谁能 把整个作品读一读?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三、背诵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四、说说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