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14KB ,
资源ID:23671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671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docx

1、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姓 名 莎 学 号 081060647 学生单位 望江乡中心小学 所在分校 电大分校 指导教师 南生杰 广播电视大学制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莎电大分校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081060647容摘要本文从周代婚嫁习俗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婚嫁有关的诗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诗章中有关的婚嫁习俗元素,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及史书记载中关于婚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探讨周代婚嫁习俗所体现的人文涵:一是对礼的要求,二是强调宗族血缘的传承。关键词婚姻;诗经;婚嫁诗;媵婚;六礼; 就婚嫁而言,诗经中就有多篇与之

2、相关。例如:卫风氓、豳风伐柯、鄘风蝃蝀、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鹊巢、卫风硕人、齐风著、鄘风君子偕老、唐风绸缪等。因前述各诗均与婚嫁有关,姑且称之为婚嫁诗。本文从婚嫁习俗的角度来分析婚嫁诗,以期通过疏通文意,澄清诗旨,加深我们对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原则及“六礼”婚嫁仪式的了解。一、诗经相关章节分析在分析诗章之前,我们先对“婚嫁”做以解释。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婚姻”一词的解释约有三种: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1;二是指嫁娶之事。诗经风孔颖达疏:“男因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事,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2;三指亲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

3、,女家也。姻,婿家也” 3。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婚姻的基本特点: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二,表明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礼记经解、礼记昏义、礼记士婚礼等篇中,都对古代婚姻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因此,在对诗经相关篇章解读过程中,本文将以以上三篇文章为依据,对其中涉及到的古代婚嫁制度、婚嫁仪式等方面予以归纳。1.诗经所体现的婚嫁原则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口吻写的关于婚恋生活的诗。该诗就涉及到了婚嫁方面的容,诗句摘录如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

4、以为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意大概是说:男子假借买丝之名,来向女子提亲,未能如愿。原因是男子没有找媒人。经过卜卦问吉凶,卦象上说没有凶象。男子坐车迎娶新娘,并带走了她的嫁妆。新娘乘车去新郎家。在对该诗相关诗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四条关于婚嫁习俗的信息。首先,婚嫁要有媒人,这说明在周代,媒人对于结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占卜吉凶。周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婚嫁之事事关重大,占卜吉凶那是自然的事;再次,男子上门迎娶新娘;最后,女子出嫁之时父母会给予陪嫁。 豳风伐柯一诗讲述了媒人的重要性。原诗如下:“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

5、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此诗首章以伐柯需用斧头来比喻娶妻需聘媒。二章以伐柯需要有法则,比喻婚姻需备办礼仪。要成就婚事,就要有一定的规矩。这就好比砍伐斧柄,手中的斧柄就是新斧的样子,要与心中的女孩成亲,就得备办齐礼仪。将盛满佳肴的笾豆等食器列整齐,方才合乎礼法。这足以说明在这一时代媒人对于婚姻之事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聘媒人的过程中也是很讲究的,得“笾豆有践”。在诗经今注中说此诗:“这是男子请媒人委托他介绍对象的诗。”鄘风蝃蝀反映的是女子婚姻自主的行为,按照现代的观点看此诗,无疑是值得赞扬的。虽然该诗反映的是现代人所提倡的婚姻自主的思想,可在

6、周代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她的行为也必然会受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此诗恰好就是批判的女子婚姻自主思想。诗名“蝃蝀”其意就是指彩虹,在当时常用于形容男女婚姻之事。诗文如下:“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行”专指女子出嫁。其中最后一句:“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意思就是说,“像这个人呀,心里只想婚姻,也不知道婚姻大事,应该通过媒人说合,应该尊从父母之命。”从诗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女子因未经父母同意,在没有媒人的说合下自己嫁给喜欢的人,而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违背礼仪的。婚姻大事

7、只能是父母做主,讲求的是子女听从家长之命。因为该女子是自己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所以,诗序和诗集传多把此诗斥之为“淫奔”之诗,可见一斑。经过上述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婚姻关系成立的先决条件是:一、父母之命。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必须经过双方家长的首肯才行。二、媒人的说合。必须请媒人来说合,沟通,以通“两性之言”。若无前面两条,其婚姻关系会被斥之非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卫风氓就涉及到了整个婚嫁过程,既有提亲又有迎亲。豳风伐柯更是强调了媒人的重要性。鄘风蝃蝀暗示了我们婚嫁的重要原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此,我们可以把这三篇归结为:在周代,婚姻关系的成立需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条件下,方

8、能行之。2.诗经中所体现的婚嫁仪式召南鹊巢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嫁娶场面。原诗如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诗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比兴女子出嫁时来居男室,诗中出嫁的是一位贵族女子,娶妻的也是一位贵族男子。该诗描写的嫁娶场面宏大,首章说,女子出嫁时,男子有一百辆车子来迎接她。二章说,女子出嫁时,娘家也有一百辆车子送她。三章说,这位女子出嫁时,迎送的车子陪嫁很多,媵妾也多,礼仪非常周到。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嫁娶有一定的仪式:一要男子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二是女方要有陪嫁。这两条在卫风氓中亦有提

9、及。召南野有死麕此诗可以看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诗。原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树,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本诗讲的是一个青年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獐子,他用白茅草将这猎物包好,送与女子,就此打动了女子的心 。不久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鹿,随即就在树林里砍下朴树,用它及白茅把死鹿包裹起来,送给姑娘。男子先后以獐鹿、朴树作为求亲的贽礼。这一细节描写,活脱脱地再现了当时山野猎户中的婚嫁习俗。然而,经学家们对此却有颇多微词,他们认为:求婚的贽礼应该用雁币皮束帛,用麕鹿,这是非礼。然而,对此观点,本文认为上述两种可能性皆而有之,不管雁币皮束

10、帛,还是用獐鹿白茅朴树,这皆是由家庭的经济承受的能力及各地的风俗习惯所决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见,此诗所讲的婚姻之事与本文所引其余之诗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求亲的过程,还是婚嫁最后的确定,都与史料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也正是诗经在民俗文化和史学上的价值,也就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存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可以说诗经就是一本活的民俗风物志。卫风硕人这首诗涉及到嫁娶仪式。它是写庄姜出嫁的情景。第三章写到:“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大意是说她的婚嫁车队的盛况。其事也有史可考,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 4我们

11、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得出:卫侯取妻,所乘之马为四匹,而且都是用红绸缠绕着马嚼“朱幩镳镳”,且饰有彩羽。从这点上与卫风氓中所乘之车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至少在卫国婚嫁以装饰华美的车为主要的婚嫁用具,已经很普遍。或许,只是由于地位、财富等的差别,在婚嫁场面少年宫有高下之悬殊罢了。齐风著这首诗与前几首的区别在于:这首诗写的是贵族男子迎娶新娘,讲述的也是“亲迎”的场面和仪式。原诗如下:“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当时新郎乘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他先到门庭之间等候,这时,主人将贵宾迎进中庭,然后与主人

12、一起上西阶,再到堂前,等候新娘的出来。新娘伸手给新郎,新郎引新娘下西阶,主人就不再送了。此诗先说:“俟我于著乎而”,再说,“俟我于庭乎而”,后说,“俟我于堂乎而”,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男子亲迎的行为和毛诗正义相符,该书引;“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 5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 6这都说明男方亲迎之礼。同时,此诗和卫风硕人在对男女婚嫁所穿之衣都有详细的描写。硕人中庄姜:“衣锦褧衣”,齐风著男子:“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都说明了男女新婚衣着之讲究,华美。

13、颜色选择上女子多以红为主,男子多以素为主。齐风著是关于婚礼着装问题。硕人对此描写的很细致,第一章写诸侯夫人端庄的姿态,二章是写诸侯夫人的容貌与装饰,三章是写她的衣着。关于她的衣着,诗中贵夫人是外三层华装,外面一层是绛色礼服,色彩鲜艳华美,中间一层是细葛布衣,里面一层是白色的衣。齐风著中男子是玉石,配饰丰富;那么硕人则是妇人衣着之讲究华美。两诗均说明:当时对于男女婚嫁着装上很注重,它已是礼的一部分了,若是衣着不当会被称之不合礼仪。 唐风绸缪这是一首平民闹新房的诗。诗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如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

14、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绸缪”就是缠绕的意思。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来比兴婚事,这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用白茅朴树的风俗相似。这两首诗均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下层人的婚嫁习俗。该诗也交代了婚礼时间;“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这三句点名了婚礼是从黄昏开始。同时,他还涉及到一个在贵族婚礼上看不见的风俗闹新房。该诗最后两句:“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活脱脱就是以闹新房者的口吻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新郎啊,新郎,你把这漂亮的新娘怎么办呢?”以上九首诗,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对于上述诗中出现的婚嫁习俗方面相关的容加以罗列。以下就婚嫁习俗的具体规则,

15、仪式加以分析总结,并对媵嫁做以简要说明。二、婚嫁原则及仪式分析诗经主要是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段的诗歌,而这一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宗法制度的约束下,社会的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符合宗法制度的要求,婚嫁之事在这一背景下,亦复如此。这就决定了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更是两性宗族的事。礼记昏义说:“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侍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7孔子曰:“大婚万事之嗣也。” 8婚姻关乎宗族兴旺,关乎宗族利益,婚姻由父母做主便顺理成章了。既然,父母之命有其成因,那么,媒妁之言,也应有其原故。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命,不受币,不交亲。” 9就是说男女的婚事需得媒人的说合,没有媒人那是

16、不行的。豳风伐柯说的明确;“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都是指无媒不婚的原则。为的是服务宗法制度的,按照宗法来规婚嫁之事。通过父母,媒人进一步禁绝男女私自婚配的事情的发生,目的还是在维护宗族的利益。接下来,简要说明“六礼”婚嫁仪式。传统的婚嫁关系,正是在“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前提下成立的;同时,婚嫁双方又得完成“六礼”的仪式,这样婚姻关系才会被社会承认。所谓的“六礼”,据仪礼士昏礼上面记载,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泛称为“六礼”。一般认为“六礼”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此后,便成为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基本模式。纳采。仪礼士昏礼说;“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10意思就是说,男方先派

17、媒人去女方家表达求亲之意,女方同意之后,男方送求亲之礼,表示已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卫风氓一诗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见,男女双方从其行为表现上可以知晓,此二人早已熟知或是早已私定终身,但是他们也需要媒人的说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纳采的意思。问名。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也就是说男家取得女子的生辰八字,为的是测顶吉凶。纳吉。仪礼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问名之后,男家把取得的女子的生辰八字归于庙,如获吉兆,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它是订婚的主要仪节。关于问名与纳吉,虽然在诗经中鲜有反映,但是通过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这一句诗可以

18、断定,诗中男女双方也是经过请媒人问名之后,占卜获得吉兆后才来迎娶新娘的。纳征。仪礼士昏礼说:“纳征玄熏,束帛,俪皮。如纳征。”男方派媒人送聘礼,女家纳聘后,婚礼之事乃成。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所送之礼白茅朴树獐鹿等可看作是男家给女家的聘礼。虽与仪礼士昏礼所说有出入,但是亦可看作是纳征之礼。在周代对于难于成婚的人,专门设有“大司徒,媒氏”的官职,以帮嫁娶。足见当时,对于婚姻之事条件差的婚姻当事人聘礼成问题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请期。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方卜定吉日,由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婚期,一般而言都是由男方确定,但在仪节上仍要先问女方家,以示尊重。亲迎。娶妻之日。

19、黄昏之处,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将其迎回后,男方设宴共食,夫妻共饮,此称为“同牢”。将瓠瓜分为二瓢做饮器称为“卺”,新婚夫妻各取一卺饮酒称为“合卺”。新郎入室中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翌日清晨,新妇沐浴梳妆之后拜见公婆并伺候公婆进食表示孝顺,至此婚礼结束。诗经关于“亲迎”仪式的场面多有描述,如齐风著召南鹊巢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媵嫁,它是周代社会婚嫁习俗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见于贵族阶层。关于媵嫁的解说,汉代何休最为详细:“必以侄娣从,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防嫉妒,重继嗣也。”诗经中涉及到这方面的诗有多首,今以其中一首论之。召南鹊巢中“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盈,充满。这句就是

20、说女字出嫁时,迎送的车子很多,陪嫁的媵妾也多,礼仪很周到。孔颖达疏引公羊传曰:“诸侯一娶九女,二国往媵之。必以侄娣从,往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所以,一般而言,陪嫁的媵妾多是自己的直系亲属。通过上述篇章的分析,我们可对媵嫁制做以下归纳:一、它多见于贵族阶层。二、陪嫁的媵妾多是女方的侄娣。三、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重继嗣的思想观念影响下的产物。三、婚嫁习俗的民俗文化涵关于婚嫁,在诗经具体的诗章中及古史文献中都有一定的记载,今人研究颇多。例如,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影响当今的研究者。闻一多从社会历史知识,如民俗、心理、宗教、思想等意识形态进行研究,从而对诗意作出全新又合

21、理的解释;郭沫若的研究偏重历史方面的考证研究;朱自清诗言志辨对汉代诗经学畴诸种概念进行的考订,在现代诗经学研究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其书所显示出的辨析力及统计方法的运用,都对后人有启发意义。在对婚嫁诗的分析中发现,它分布在不同的国风中。因而,在诗经的婚嫁习俗上,首先,明显表现了地域性。婚嫁在一定的地域上表现仪式具有共同性;其次,婚嫁过程在大的方面具有共同性,小的方面具有差异性。例如:在婚嫁的过程中都遵守婚嫁原则。都经过婚嫁“六礼”的程序。但在个别国风中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其中齐国有男不上门迎娶之说,可在齐风著中却分明体现的是男上门迎娶新娘。再次,在婚嫁诗中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婚嫁,更多的是在贵族的主

22、导参与过程中走向规矩化、程式化,以此影响国民;最后,特权婚的出现。例如,媵嫁的出现,它多见于贵族阶层诸侯的婚嫁中。诗经婚嫁习俗上所体现的人文涵,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礼的要求的体现。如在婚嫁具体过程中就详细的规定了男女双方及其所属家庭应有的仪节,同时它在很多情况下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传承;如媵嫁的出现,它表现了贵族阶层对生殖的强烈愿望和家族对子嗣的关注。通过对婚嫁诗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传统的婚嫁关系,正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完成的。同时,婚嫁双方又得完成“六礼”的婚嫁仪式,这样的婚姻关系才会被社会承认。现今,在中国人的婚嫁过程中还保留了一些与周代相同或相近的仪式。如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广

23、大农村地区,男女双方的婚事还少不了媒人的介绍和说合。再如,新郎的亲迎之礼,至今仍保留着。再比如唐风绸缪中闹新房的习俗在现代婚嫁上还保留着。这都说明民俗的发展和演进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注释礼记经解玄注诗经风孔颖达疏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毛诗正义;“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礼记昏义说:“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侍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哀公问礼记曲礼仪礼士昏礼参考文献1余冠英.诗经选M.人民文学.200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20033合鸣.中华.诗经主题辨析M.广西:广西教育.19894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大学.20025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华中师大学.2005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 M.文艺.20017尚丽新.诗经媵嫁诗与周代媵嫁文化M.师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第21卷第一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