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9.71KB ,
资源ID:23789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789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师版教案10册八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师版教案10册八单元教案.docx

1、西师版教案10册八单元教案“361课堂模式”导案第二十九课:颐和园的长廊一、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二、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三、教学具准备:课件四、导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约3分钟)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你们能借助搜集到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座皇家园林吗?2、展示资料,介绍颐和园。3、教师: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就让我

2、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板书:的长廊)4、齐读课题。(二) 自主学习:(约10分钟)自主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长廊的哪些特点?(三)展示交流:(约10分钟)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2) 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3) 分小组读课文。(4) 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讲读第12段。(1) 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2) 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3) 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板书:长廊4、讲读第310段。(1)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2) 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 绘画艺术(3) 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

4、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美三绝 万寿山 昆明湖 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

5、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 快速默读第810段。B 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C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板书:赏心悦目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5 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6 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7 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6、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四)检测反馈:(约4分钟)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五)深化拓展:(约10分钟)1 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2 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3 仿写小练笔: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六)总结反思:(约3分钟)总结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

7、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课后反思:“361课堂模式”导案第三十课:女娲创造人类一、学习目标: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默读课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4 继续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二、重、难点:通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三、教学具准备: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四、导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约3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

8、里来的吗?(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二) 自主学习:(约10分钟)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2 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3 分小组读课文。三、课文分析,探究质疑1 出示女娲挂图。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

9、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2 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注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3 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分三步:(1)女娲为什么造人?(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分四步:(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教师: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

10、呢?(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三)展示交流:(约10分钟)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第一个问题: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第二个问题是:

11、我们学过或看过许多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榜嫦娥奔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明知道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还喜欢看,还那么吸引人呢?归纳: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

12、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四)检测反馈:(约4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五)深化拓展:(约10分钟)1 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2 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

13、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3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读一读风俗通中的原文。思考: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六)总结反思:(约3分钟)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还有许多的神话传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搜集,然后和同学交流。课后反思:“361课堂模式”导案31.古诗两首出塞一、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出塞,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二、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具准备:课件,收集诗人资料四、导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4、(约3分钟)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 自主学习:(约10分钟)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

15、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到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4、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5、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三)展示交流:(约10分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一读。(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

16、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

17、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 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18、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

19、,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3、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四)检测反馈:(约4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2、搜集王昌龄的其他边塞诗。(五)深化拓展:(约10分钟)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六)总结反思:(约3分钟)教师小结: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课后反思:“361课堂模式”导案古诗两首示儿一、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2、理

20、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二、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具准备:课件四、导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约3分钟)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

21、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 自主学习:(约10分钟)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3、小组解诗意(三)展示交流:(约10分钟)1、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2、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22、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

23、。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

24、这首感人的诗示儿。3学生感情诵读全诗。(四)检测反馈:(约4分钟)1、背诵、默写古诗。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五)深化拓展:(约10分钟)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今天老师还给你们推荐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提供网站。)(六)总结反思:(约3分钟)教师小结:全诗字

25、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课后反思:“361课堂模式”导案32.埃及金字塔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2、感受古代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二、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三、教学具准备:生字词卡片。四、导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约3分钟)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

26、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你最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简单板书:金字塔建在哪里?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建造的?有哪些神秘的传说?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 自主学习:(约10分钟)1、默读课文,理清参观的先后顺序,想一想各段说了什么?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你想了解的关于金字塔的内容吗?(三)展示交流:(约10分钟)(一)学习第1段。1、轻声朗读课文第1段,共享你阅读中的收获。指名汇报阅读中的收获:地理位置尼罗河沿岸;数量许多;大小大大小小;历史悠久四五千年的历史。2、引读课文第1

27、段。(二)学习第2段。默读课文第2段,指名说:这段主要写了金字塔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课件展示图片。引读、齐读。(三)学习第3段。快速浏览第3段,指名告诉大家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四)学习第4段。(1)指名朗读,想:作者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指名说方法。(记叙顺序:由远到近;描写方法:比较法、列数字法、举例法。)(3)默读这一段,边读边勾画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同桌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胡夫”金字塔外观和结构上的特点。小结说明方法:作者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方法拉近了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的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

28、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写作中的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表现建筑特点服务的。引读、同桌对读、一问一答等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4段。读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在遥远的古代,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五)学习第5段。是呀,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齐读第5段。本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作者成功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走,我们也随他去了解了解,看看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成的。(六)学习第6段。1、默读课文第6段,思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指名说说建造金字塔的两种不同说法。3、这两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是考古学家们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猜测呢?(七)学

29、习第7段。齐读第7段,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指名谈感受(相机板书:血汗智慧创造奇迹)(四)检测反馈:(约4分钟)1、同桌互默本课的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五)深化拓展:(约10分钟)1、关注金字塔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查找积累资料,了解金字塔2、关注世界七大奇迹,查找资料,在课后完成一张手抄报,题目自定。六、课堂小结1、指名说说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自由说,教师归纳总结)2、教师小结: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资料进一步地了解金字塔。(六)总结反思:(约3分钟)小

30、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课后反思:“361课堂模式”导案积累与运用(八)一、学习目标:1、认识问句的三种形式。2、积累名人名言。3、能就自己读过的文章谈谈表达顺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5、能不拘形式地写出一次调查活动的经过或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二、重、难点:1、认识三种不同的问句形式,能够进行准确地判断,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3、读中感悟,练中提高。三、教学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和小黑板。2、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分组定好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路线、要做的事;组织学生用课外时间分小组按计划进行活动,并把活动的收获记录下来。3、收集关于汉字发明的资料、故事、传说等。四、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三个句子,自由读这三个句子,读后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3、全班交流。4、指名说: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三种句式?5、小结:这三个句子相同之处都是问句,句末都有问号。不同之处是:第一句是疑问句,需要读者思考并回答;第二句是设问句,是作者自问自答,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三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