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9.39KB ,
资源ID:239689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968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docx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必修三思想史基本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西汉时期成为主流思想、宋明时期理学、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 革命派、激进派 民主共和 实业派 实业救国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西方:人文主义 起源: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被压抑:中世纪 基督教压抑人性,人性光辉被蒙蔽 复兴和发展:1417世纪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世纪以来

2、启蒙运动思考:东西方思想的共同点:人性的光辉、人文主义 必修三 文化史知识结构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基本发展线索1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儒家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2遭受沉重打击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3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儒家改造与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渐成正统,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4进一步改造时期魏晋至隋唐:儒学进一步改造时期。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

3、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学发展出现危机。5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宋明。宋代,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封建伦理体系形成。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惟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 6反映社会转型的活跃时期明清: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7儒家思想出“新意”维新变法时期:历史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8儒家思想受到打击和地位动摇时期新

4、文化运动时期历史原因: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宣扬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9被利用和遭毁灭打击时期“文革”时期,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打击,“四人帮”借“批林批孔”来批周恩来。10作为中华文明传统精神品质而重新焕发生机时期改革开放后,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对儒家思想批判地加以吸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焕发了生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

5、;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趋势。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一、百家争鸣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

6、衰微,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阶级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已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文化专制,有利于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3)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及其主张(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老子 生活时期春秋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基本观点:政治观点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观点“道”是万物本源,体现唯心主义

7、色彩;朴素辩证法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代表阶级奴隶主贵族庄子 生活时期战国 代表作及观点庄子 代表阶级奴隶主贵族 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被采用时期:西汉初年、明朝初一般是在大的社会动荡后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衰弱时期被统治阶级采用 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合理成分被儒家思想采用,成为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如儒家思想中的“君舟民水”就反应了朴素辩证法思想。(2)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创始人是战国初期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代表阶级小生产者,在当时影响很大(3)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中期的商鞅、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和李斯思想主张历史进步

8、观、中央集权理论、法治代表阶级地主阶级历史上采用法家思想时期秦朝时期被采用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要求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等。 4实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形成时期(一)春秋时期儒家思

9、想应运而生孔子1生活时期:春秋末年2代表阶级:奴隶主贵族3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4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政治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激烈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盘剥,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剧烈变革,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

10、者与人民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思想文化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被官府垄断,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权。孔子认为,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遭到破坏,其重要原因就是贫困子弟无法享受教育,无法理解周礼的社会价值。 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5孔子的学说及评价(1)基本思想主张 “仁” 地位孔子思想核心 基本含义a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b 通过待人宽容来实现仁 评价 积极 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永恒的价值观 体现社会发展的和谐理念 局限在阶级社会中难以实现“德治” 含义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评价体现孔子民本思想“礼” 含义恢复西周的奴隶制等级制度即礼乐制度、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以稳定社会秩序。 评价 客观积

11、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 局限体现孔子思想中保守成分,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中庸之道(2)教育主张教学形式 创办私学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成就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点:相同以人为本、强调教育、重视道德不同孔子思想体现了贵族政治,苏格拉底思想体现平民政治。(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蔚然大宗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孟子 基本思想(1)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发展成为伦理观上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2)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

12、政要轻徭薄税,宽刑轻罚。(3)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当然“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经济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地位亚圣*思考:孔子“仁”的思想与孟子“仁政”思想的区别荀子 基本主张(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通过学习礼义和法治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2)“仁义”“王道” (3)君舟民水 特点吸收和综合了法家、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当时社会的需要。2影响成为蔚然大宗* 思考: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不是最符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l相同点(1)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

13、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3)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的性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思想。(4)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

14、主张礼法兼施,使人变善,与孟子有明显的分歧。* 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在实践上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割据状态下,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

15、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一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形成背景:(1)汉武帝时期,存在许多严峻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成为迫切需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边境不宁(匈奴问题)民族矛盾王国问题统治阶

16、级内部矛盾(2)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2思想核心:(1)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理解“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分析教材p9页资料回放,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和目的。*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加强中央集权之间关系思想统一达到政治统一。*认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合理成分。(2) 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这为“君权神授”找到了理论根源,也给儒学披上神学外衣。*理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基本内涵*认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基本主张,吸收了阴阳

17、家思想的合理成分。(3) 将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宗法观念发展成为“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这是封建等级的理论依据和道德规范。*理解:三纲社会伦理规范 五常个人品德修养 (4) 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3实质文化专制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5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政治上的封建专制。6影响 积极: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西汉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一,推动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弘扬了中国民族传统美德。 推

18、动儒家思想发展,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消极:对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色彩成分必须加以批判扼杀了不同学派,导致思想专制局面对于维护纲常名教的封建思想必须加以批判*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形势需要:西汉初年,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十分贫困,道家“无为”思想适应与民休息;汉武帝时,社会政治状况不断恶化,一系列问题危及统治,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3)利于统治:儒家思想中“仁政”具有欺骗性,有利于

19、缓和阶级矛盾,“礼”有利于建立封建统治秩序。董仲舒宣扬“大一统”,有利于政权巩固,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传“君权神授”,用“天命”来为皇帝唱赞歌,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二、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的崇儒措施思想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地位政治任用儒生担任官职教育大兴儒学教育 教育内容 五经教育为儒学垄断 教育机构 中央太学 地方郡县学校2影响 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主流。*归纳:汉武帝时期是怎样形成“大一统”局面的?经济上抑制土地兼并政治上推恩令、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军事上北方:匈奴 西南:郡县制教育上

20、儒学思想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进入成熟时期一 宋明时期的理学1理学概念:“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即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2产生背景(1)唐末五代以来,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为了重建伦理纲常,

21、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产生了理学。(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不断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的成分,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1)二程(程颢、程颐) 天理是万物本源 人伦即天理 格物致知探究万物、追求真理 知识、道德和天理相互联系(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在人性上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

22、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4特点:(1)体现儒道释三者合一(2)理论化、思辨化(3)强调人性的自我完善5地位: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同时还影响亚洲的日本与朝鲜,甚至远及欧洲。6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造成了中国社会重礼轻法的观念。(2)积极影响

23、: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二 宋明时期的心学1概念:心学是理学的发展,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南宋陆九渊 心事万物的本原 通过反省内心获得天理明朝王阳明 背景 政治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

24、建统治陷入危机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主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思考 比较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同: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异: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影响 无善无恶事本心,有善有恶是意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

25、格物。 王阳明明清之际反映社会转型时期活跃的儒学思想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贽(1)生活时期:明朝后期(2)时代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亡国之痛,使知识分子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思并著书立说。(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

26、了思想的自由。“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4)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3)代表作焚书、藏书认识:经济是基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资料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

27、,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1602年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

28、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书不必须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之后才算完满,如果必须等待从孔子那取得知识成为完满,那么千年以前没有孔子,那时的人始终不能够成为人吗?否定孔子的权威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4)思想主张否定孔孟学说的思想权威,否定以程朱理学作为统一的思想标准;肯定个

29、性自由发展,反对“存天理,灭人欲”;(5)评价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和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战斗精神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 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人物生活时代代表作思想主张影响共同点黄宗羲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明夷待访录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推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重视工商业发展;思想上反映时代特色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学以致用开朴实学风先河王夫之读通鉴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断变化,有规律可循;主观认识是客观对象引起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启示近代人民思维方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唯物主义思想具体主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其他思想“工商皆本”区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