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98.79KB ,
资源ID:23969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3969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docx

1、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 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

2、,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

3、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分化与整合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即使在长期割据状态下,大一

4、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日益增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西域诸城郭对中原王朝向心力不断增强的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4.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发展的了解,使学生明确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及经验,各民族共同开发新疆,都是新疆的主人。 5.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文化进一步汇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等历史事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6.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新

5、疆地区宗教格局的了解,使学生明确新疆地区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本章内容结构图:教学重点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大一统”观念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加强,促使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这一时期,中原各政权始终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亦臣属于中原政权,特别是郡县制在西域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中原地区汉族迁入西域,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主导思想;新疆地区形成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并与中原地区一

6、样,也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教学难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是如何在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与治理的;新疆地区各民族间的融合程度是如何进一步加深的;新疆地区文化与中原文化互动交融,是如何丰富中华文化的;新疆地区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第一节 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分化与整合核心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全国即使处于割据状态,但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不断加强,“大一统”观念不断强化。导入建议: 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以三国史实为素材,描述了魏晋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等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频繁征战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统一的

7、愿望。请问,你读三国演义吗?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 (220280)、西晋 (265316)、东晋南朝 (317589) 与十六国北朝 (304581) 三个历史阶段,是中国历史由割据动荡向整合统一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东汉后期,在外戚宦官的腐朽统治下,农民的境遇每况愈下。自安帝时起,流民暴动就连年不绝。灵帝时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为了强化地方军力,将州部刺史改为州牧,选九卿、尚书等朝廷重臣充任。至此,州从监察机构演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一些州牧乘乱发展个人势力,埋下分裂割据的隐

8、患。 一、各政权的兴衰更替 东汉末年,曹操收编了部分黄巾军,势力迅速崛起。196年,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欲统一全国,但在赤壁(今湖北蒲圻(qi)西北)遭到孙权、刘备联军的抵抗,大败而回。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0265)。曹魏在三国中最为强大,其直接控制区东起朝鲜半岛北部,西至帕米尔高原,南到秦岭长江一线。曹魏政权建立后,刘备也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1263

9、),263年被曹魏政权灭亡。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东吴或孙吴(222280),280年为西晋所灭。 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265316)。280年,西晋消灭孙吴政权,统一全国。西晋时期的统治区域,东、南至海,西至帕米尔高原,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北至辽东。但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后期出现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长达一百三四十年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即五个“骑马民

10、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即这些骑马民族与汉族建立的政权:汉(其后是前赵)、后赵、前燕、成汉、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夏。 匈奴人建立的有汉(前赵)、北凉、夏;鲜卑人建立的有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羯人建立的有后赵;氐人建立的有前秦、后凉;羌人建立的有后秦;汉人建立的有前凉、西凉、北燕。 五胡十六国,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第一次统一是后赵石勒实现的,他统一了除辽西的前燕和凉州的前凉之外的北方地区,是北方短期的小统一。第二次是前秦苻坚统一了整个北方,是北方短期的

11、大统一。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出现了更大的分裂局面。但是由于长期的民族融合,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同步进行,终于走向了北魏的第三次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8653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期(424452),先后消灭北燕、北凉,于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西域,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与西魏(535556),双方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550577)所代,西魏为北周(557581)所代。577年,北周周武帝出兵灭北齐,统一北方。周武帝

12、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二、多民族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1、各民族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处于割据状态,但在长期的分化与整合之中,统一因素不断增长,推动隋唐时期再次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力图争得中华正统,以求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时,声称:“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 建立夏的赫连勃勃在为其都城命名时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统一我国北方地区的前秦苻坚也致

13、力于统一全国,据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在如何对待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时,他提出“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在发动淝水之战前,就发动战争的理由,他认为:“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哺(我每当想到天下还没有统一,我就每每食物吃到一半我就吐出来了),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 宋人朱熹对此评论说:“他是急要做正统,恐后世以其非正统,故急欲亡晋。”可谓一语中的! 历史上,人们往往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后来很多学者来讨论,前秦讨伐东晋它有种种的“不应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前秦打东晋、前秦想统一全国,又是大势所趋。 经过秦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一

14、统”的国家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只要自身的实力足够,就一定要进行一场统一的战争,不管最终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会进行这种尝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历史上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我国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为根本前提的。没有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就没有中国大一统疆域的形成和稳固,也不会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口多达千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北魏孝文帝 (471499 年在位) 所推行的汉化改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力排众议,于 494 年迁都

15、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人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朝廷议事禁止说鲜卑语,必须用汉语;禁止穿鲜卑服,改穿汉装;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529年,南朝萧梁的陈庆之曾造访洛阳,返回南方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都强调自己是华夏子民,并且能够继承华夏正统,行使正当的统治。建立汉赵 (前赵) 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为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建立夏的匈奴人赫连勃勃也自称:“朕大禹之后

16、,世居幽朔。”前燕是鲜卑族的慕容部建立的,其第一代君主慕容皝 (hun) 之父慕容廆,史载“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建立前秦的氐族苻洪,“其先盖有扈之苗裔,世为西戎酋长”。建立后秦的姚苌之父姚弋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周书文帝纪 在记载西魏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时也说,“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强调自己华夏后裔的身份,说明他们并不自外于中华民族,这对于国家的统一是非常有利的。 魏晋南北朝之际,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连续不断涌入黄河流域等汉族聚居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

17、戎狄居半。”内迁的各族人民,大多成了国家的编户民,即使仍保持聚族而居,但与汉族人民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有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汉化程度更深;而中原大量的汉人也向西北、西南等地区迁徙。农耕与游牧等不同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冲突竞争中不断交流交融。原来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夷汉杂居”的局面。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斗争中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 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使各个民族逐渐不分彼此,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来自两三个甚至更多民族的现象,在当时司空见惯。经过近400年的民族大融合,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消失,汉族因融合了诸多其他民族而强大;同时部

18、分迁徙到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汉人,也融入当地民族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出土的陶俑来看,由东魏、北齐、北周到隋代,男女官服衣着还多承定都洛阳改定服制以后习惯,虽有变化,并不太多。反映出魏晋南北朝之际,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连续不断涌入黄河流域等汉族聚居区,其原有服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特别是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人改穿汉族服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从坐具来看,由于民族大融合,这时期室内家具陈设发生了若干变化,席坐的习惯仍然未改,但传统家具有新的发展。西

19、北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不仅东汉末年传入的胡床逐渐普及到民间,还输入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方凳、圆凳、束腰形圆凳等。这些新家具改变了人们的起居习惯与室内的空间处理习俗,成为唐代以后逐步废止床榻和席地而坐习俗的前奏。 在政治制度上,十六国与北朝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与汉族上层联合建立的政权。这些政权的统治者重用汉族世家,采用汉族官制礼仪,如后赵石勒礼遇“衣冠华族”,“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前秦苻坚执政期间,重用汉人王猛辅政,“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北魏王朝同样借重汉族士人的知识与文化建立国家制度,如拓跋珪重视任用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

20、,命邓渊定官制,董谧制礼仪,王德修律令,实现了由鲜卑军事贵族专政向中央集权的过渡。孝文帝为鲜卑贵族和汉族世家排定姓氏等次后,汉族世家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政治制度上也有了新变化,如在官制上,出现了“胡汉双轨”制度结合的现象。单于是秦汉时期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单于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自刘渊建立前赵之后,十六国时期的许多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使用大单于制度。除匈奴人建立的汉、前赵政权外,还有鲜卑、羯、氐、汉等民族也使用了这一制度。随着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受汉族封建典章制度的影响日益加深。受汉文化影响,大单于制度融入了相当多的汉族官制

21、,较秦汉时期匈奴的单于制度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胡汉不同政治制度融为一体,是促进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汉人也向南方、西北、西南迁徙,使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大为提高,加强了不同区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民族在内迁之前,已经不同程度受到汉人经济文化的影响。至魏晋之际,匈奴等游牧民族与汉人杂居,在汉人的影响下,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和定居,打破了原有的部落组织,改变了较为落后的社会状态。其中,匈奴人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太原地区的地主竞相招募,“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十六国与北朝都以农业为

22、主,如后赵统治者、羯人石勒专门派遣大臣巡行各州郡,“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其统治者慕容皝“躬巡郡县,劝课农桑”;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度,对北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并没有因为多个政权并存而被阻隔。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前凉的姑臧 (今甘肃武威)、前秦的长安、东晋的襄阳均设有“互市”机构,商人奔走其间,进行贸易,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常态。当时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拓展了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为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强化、政治的趋同、民族的融合、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使全国各地区、各民

23、族间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同时,长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广大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上述因素促使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成为必然。第二节 中原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核心观点 中原各政权沿袭汉朝制度对西域实施有效治理,郡县制和军镇制的推广,使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得到进一步加强。导入建议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朝政府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管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是怎样沿袭汉朝的制度,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权的?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处于割据状态,为什么西域各地方政权仍然愿意接受中原政权的行政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

24、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全国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多个政权并存、先后更迭,但中原各政权仍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而新疆地区各地方政权都臣属于中原政权,这是这一时期政局的突出特点。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统治着北方广大地区,承袭汉制,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府。西晋代魏,依旧承袭曹魏在西域的军政管理体制。十六国到北朝时期,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以及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将郡县制和军镇制推广到新疆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一、郡县制的出现 221年,曹魏政权刚刚建立,就派敦煌长史张恭为戊己校尉管理西域。西晋政权建立后,继续设置戊己校尉。(为什么?经过秦汉长期的统一,在

25、大一统观念下,中原政权始终视西域为故土。)与两汉时期稍有不同的是,曹魏、西晋时期的戊己校尉治所固定设在高昌,隶属当时的凉州刺史管辖;戊己校尉的权力更加集中,任职时间较长,且有世袭现象。 西域长史初设于东汉后期,是统辖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曹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3) 复置。据记载,仓慈曾担任敦煌太守,仓慈死后,“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史治下发哀”。西晋时期,西域长史驻扎于楼兰,后人在楼兰古城遗址发现一封西域长史转发朝廷的诏书,“西域长史营写鸿胪书到,如书罗捕,言会十一月廿日。如诏书律令”,说明西晋的政令和法律仍行之于新疆地区。 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建立前凉政权,至张轨之孙张

26、骏执政时 (324346),前凉势力达到西域。前凉依然在海头城 (今新疆罗布泊西) 设立西域长史府。海头城遗址发现的一组书信残稿,是当时前凉西域长史李柏写给前凉王张骏及西域城郭首领的信稿,反映了前凉仍设有西域长史一职。 327年,前凉在高昌设置高昌郡,下辖田地等县,这是中原的郡县制度第一次在新疆地区出现。前凉在高昌设郡后,明显加强了对高昌的统治,同时还在这里设有戊己校尉营,废除了以往戊己校尉军政合一的体制,代之以高昌郡与戊己校尉军政分离的管理体制。345年,张骏又派遣杨宣“率众越流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并降”。同年,张骏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将原先仅有凉州一州的行政建置改变为凉、河、沙三州建置

27、,其中以“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而张骏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假凉王,督摄三州。从此,新疆地区成为前凉的管辖区域之一。高昌郡隶属于沙州,下辖有县,形成州、郡、县的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4世纪中叶,氐人贵族苻氏以今陕西为中心建立了前秦政权,并取代了前凉在河西的统治。前秦王苻坚(357385年在位)任命梁熙为持节、西中郎将、凉州刺史、领护西羌校尉,经略西域。根据鄯善、车师前部的请求,前秦命吕光为持节都督率军西讨,鄯善王和车师前部王均“率其国兵为光向导”。384年,吕光率军击败龟兹后,西域各城郭纷纷归顺前秦,“讨平西域三十六国”,苻坚下令

28、“以光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主持西域军政事务,对西域进行管理。同时,前秦亦在高昌设郡。早在376年,苻坚就任命杨幹为高昌太守。吐鲁番出土的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说明前秦不仅在此建立了高昌郡,将郡下管辖的县扩展为高昌、田地、高宁县,县下设置了乡、里,而且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原的郡县制在新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完善。 386年,吕光建立后凉政权后,焉耆国王龙熙首先遣子入侍,表示服从后凉政权的管理。接着,西域诸政权也纷纷归顺。394年,吕光委任自己的儿子吕覆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高昌,命大臣子

29、弟随之”。可见,后凉继续设太守统治高昌,并派大臣子弟辅佐吕覆,对高昌的重视胜于前朝。 400年,敦煌太守李暠(ho)建立西凉政权,其势力很快进入西域。西凉继续在高昌设郡,418年,李暠任其子李歆“为使持节、都督高昌、敦煌、晋昌、酒泉、西海、玉门、堪泉七郡诸军事、护羌校尉、征西大将军、酒泉公”,管理敦煌及西域事务。吐鲁番出土的西凉建初十四年(418)八月廿九日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民韩渠妻随葬衣物疏,证实西凉也在高昌地区建立了一套与中原地区相同的郡、县、乡、里行政组织系统。 401年,沮渠蒙逊建立了以凉州为中心的北凉政权。415年,沮渠蒙逊任命隗仁为高昌太守。吐鲁番出土的高昌郡文书,以北凉时

30、期为最多,其郡县行政制度远承汉魏、近同晋宋,完全与中原等地区郡县制度相一致。 北魏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晋制,设州、郡、县。同时,为了边防的需要,北魏在西北鲜卑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还采用了军镇制度进行管理,即军区形式的行政区划。军镇中的镇将、戍主相当于太守、县令。445年,北魏出兵击败叛离的鄯善,派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并在鄯善设军镇,“赋役其民,比之郡县”,说明军镇征民赋役,军民兼治,具有郡县性质。448年,北魏打败焉耆王,又在焉耆设军镇,北魏孝文帝任命元桢为西域校尉,管理该地区的军政事务。鄯善镇、焉耆镇地位很高,军镇之下有戍,与县平级,如焉耆镇下即有柳驴戍。镇有都大将、

31、都将、大将、长史、司马等职,戍有戍主、戍副、掾、队主等。与郡县相当的焉耆、鄯善两军镇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北魏对西域的治理,标志着郡县制度由东向西进一步推进,为隋朝设立鄯善郡、且末郡打下了基础。 我国的郡县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汉,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十六国时期,许多政权在高昌设立郡县,完善了行政与军事相结合的制度。郡县职官结构基本承袭了两汉与晋朝的制度,与内地郡县大同小异。郡、县、乡、里四级组织结构严密,中央政令可以迅捷下达最基层的乡里,反映出中原地区虽然处于割据状态,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却依然非常严密。郡县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治理新疆地区的新模式。 二、汉朝

32、制度的承续 曹魏、西晋沿袭了汉代的治理模式,册封西域地方首领。据记载,车师后部王壹多杂被曹魏册封为“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说明曹魏政权仍沿袭汉朝给西域地方首领颁发印信的成例。283年,鄯善国派遣王子元英入侍,西晋“以英为骑都尉,佩假归义侯印,青紫绶各一具”。楼兰发现的西晋时代的木简内容“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于寘王写下诏书到”,说明西域各地方首领被授晋朝官职,受西晋统辖。 从曹魏、西晋设立的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到十六国诸政权设立的郡县制度,再到北魏设立的军镇制度,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日趋一致。经过长期的发展,高昌地区已是“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沙漠高山不再成为障碍,夷夏之隔的藩篱已被逐渐冲破,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短暂统一全国的西晋,还是割据分治的十六国政权,无论是汉族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都视西域为故土,将经略西域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前秦统治者苻坚在统一北方以后,“即平山东,士马强盛,遂有图西域之志”。他说:“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出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