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35.12KB ,
资源ID:24171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4171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1、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最新】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中考模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铁钉生锈 B食物腐烂C燃放礼花 D切割玻璃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水作为溶剂 B盐酸除去铁锈C大理石用作装饰材料 D干冰用于制冷3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中正确的是()A 用量筒量取25mL水B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分离水中的二氧化锰4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和过氧化氢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分子构成不同B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率加快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

2、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D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该溶液由氯化钠分子和水分子构成5学习化学要构建基本理念,对以下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类观:干冰和可燃冰都属于氧化物B元素观: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C变化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不可以相互转化D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6下表中知识的归纳正确的是A用语2O表示两个氧元素2O2表示两个氧分子B安全有机物都易燃,都要远离火源安全封闭房间烧含碳燃料要防CO中毒C环保生活垃圾集中焚烧用于发电新制木家具通风放置让甲醛挥发D生活儿童需补钙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钙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都是营养素AA BB CC DD

3、7锰(Mn)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含锰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结合如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锰原子核内有25个质子,一个锰原子的质量是54.94gB锰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其化学性质由最内层电子数决定CMnO2属于氧化物,能做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D锰原子易失去电子8如图为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主要反应现象,其中描述不正确的是A无明显现象B有气泡生成C产生白色沉淀D紫色溶液变蓝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20 时甲的饱和

4、溶液降温至0 ,无晶体析出D将40 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仍然是饱和溶液10如下图是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B反应中涉及到3种氧化物C反应中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D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11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BCD向一定量石灰石滴加稀盐酸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向相同铁粉和锌粉加入足量稀盐酸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不断加入铁粉AA BB CC DD12下表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其中除杂方法正确的是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aCl2溶液HCl滴入碳酸钠溶液BCO2O2通过灼热的铜

5、网CNaOHNa2CO3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CuOCu加足量稀盐酸,充分搅拌后再过滤AA BB CC DD1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ABC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稀释浓硫酸检验碳酸盐配制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AA BB CC DD二、填空题14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场所需要经常进行消毒。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能有效消灭病毒。(1)酒精(C2H5OH)属于易燃物,使用酒精消毒应远离火源。C2H5OH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2)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这里的氯是指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84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

6、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15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如图乙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A B C (2)水是常用的溶剂。农业上用10%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6%的NaCl溶液50kg,需要水的质量是_。16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1)放置在空气中的铝制品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的成分是_。(2)铸造硬币不需要考虑金属的_(填字母序号)。A 硬度B 抗腐蚀性C 导电性(3)为了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下实验。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_,得到的结论是_。为了达到实验目的,X溶液可

7、以是_。(填一种即可),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三、简答题17某校学生宿舍发生粉尘爆炸事故,起因是学生庆祝生日,在蜡烛仍未熄灭之际,有人互撒面粉,导致粉尘爆炸,酿成悲剧。请回答:(1)堆积的面粉只是小火燃烧,不易发生爆炸,而撒面粉时增大了_, 从而使面粉剧烈燃烧,引发爆炸。(2)下列关于燃烧和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_。A 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B 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也一定不燃烧C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D CO 和 N2 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3)发生爆炸后,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该方法主要的灭火原理是_ 。(4)为了研究其他的灭火方法,小明用生活中的泡腾片做了图 1 的实验

8、。往水中加入泡腾片,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泡腾片的标签如图 2 所示。由图1 实验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写一条)。写出维C泡腾片中一种盐的化学式_。将维 C 泡腾片投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主要是因为柠檬酸和_发生反应,生成_,从而使蜡烛熄灭。四、计算题18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1.86g。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然后缓慢滴入7.3%的稀盐酸,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当滴加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时用去盐酸20g,此时溶液的总质量为69.56g。请分析计算:(1)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的_反应。(2)实验中生

9、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g。(3)求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五、实验题19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实验(AF为装置编号)(1)用C装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其中二氧化锰起_作用;收集氧气可以选择_(填装置编号)。(2)实验室制取CO2通常选择下列药品中的_(填药品序号)。A稀盐酸 B熟石灰 C块状石灰石 D稀硫酸检验CO2气体时用澄清石灰水,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3)常温下,可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H2S)气体,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的气体。若要控制反应速率并得到平稳的气流,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装置编

10、号),收集装置可选用如图装置,硫化氢气体从_端导入(填“a”或“b”)。 (4)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F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_(填序号)A将烧杯换成水槽B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手捂住试管壁C将水换成冰水D先用手捂住试管壁,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六、科学探究题20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1)氢氧化钠固体要密封保存,原因有:_;_。(对固体猜想)猜想一:全部是NaOH;猜想二:全部是Na2CO3;猜想三: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实验和推断)(2)为进一步确定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对无色

11、溶液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第一步: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滴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振荡。现象a: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_, 有碳酸钠并全部除尽。第二步: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振荡。现象b:_含有NaOH,猜想三成立,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分析:小组中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以上实验不能证明猜想三成立,理由是:_。反思:把第一步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换成_溶液,可达到实验目的。(3)请利用以下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即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提供的试剂有:酚酞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 _参考答案1D【详解】A、铁钉生锈

12、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食物腐烂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燃放礼花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切割玻璃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2B【详解】A、水作为溶剂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盐酸去除铁锈,是因为盐酸和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与化学性质相关,符合题意。C、大理石用作装饰材料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干冰用于制冷,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3

13、D【详解】A、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项错误。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跑到空气中,天平不会平衡,无法验证质量守恒,选项错误。D、固液分离操作可以用过滤,选项正确。故选:D。4D【详解】A、水和过氧化氢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两者分子构成不同的缘故,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白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快是因为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缘故,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由钠

14、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含氯化钠分子,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5B【详解】A、分类观:干冰属于碳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可燃冰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B、元素观: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正确。C、变化观: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可以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选项错误。D、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相同,氦原子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镁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选项错误。故选:B。6C【解析】A、2O表示两个氧原子,错误;B、有机物不一定都易燃,如CCl4,错误;C、生活垃圾集中焚烧,用于发电;新制木家具通风放置,让甲醛挥发,正确

15、;D、钙是人体内的常量元素,错误。故选C。7D【详解】A、由锰元素元素周期表的一格的信息,上角的数字为25,表示原子序数为25;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锰原子核内有25个质子;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而不是一个锰原子的质量是54.94g,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锰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锰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其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C、二氧化锰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有许多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就能进行,二氧化锰也不是只做催化剂用的,又是可做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锰原子结构层示意图可知,最外层有2个电子

16、,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锰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8A【详解】A、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符合题意;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D、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不符合题意。故选A。9C【详解】A.、由图可知,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正确。B、由图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C、将20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 ,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故C选项错误。D、将40 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

17、仍然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故选:C。10D【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H2S、O2、SO2、H2O,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详解】A、由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改变,故A错。B、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H2S、O2、SO2、H2O,丙、丁有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含有氧元素为氧化物,涉及到两种氧化物,选项错误。C、由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甲、乙分子个数比为2:3,故C错。D、由分析可知丙为二氧化硫相对分子质量321+162=64,故D正确。故选:D。11B【解析】A、碳

18、酸钙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图中二氧化碳的起点不是在原点,错误;B、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之下能够分解产生氧气,而导致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但是氢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C、等质量的+2价金属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生成氢气的质量越少,故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要多,但是开始时,酸不足,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取决于加入酸的质量,所以斜线应重合,错误;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该反应中铁和铜的质量关系为:Fe+CuSO4Cu+FeO456 63.5所以可以判断加入的铁的质量比生成铜的质量要少,即固体的质量要减少,但是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固体,所以起始固体的质量为0。所以固体

19、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错误。故选B。12B【解析】A、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是新的杂质,违背除杂原则,错误;B、氧气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氧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正确;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违背除杂原则,错误;D、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违背除杂原则,错误。故选B。点睛: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3B【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A正确。B、检验碳酸盐,向固体加稀盐酸如果能生成气体,并且该气

20、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是碳酸盐,该选项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错。C、配制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计算得需要10g氯化钠90ml水,称量10g氯化钠,量筒量取90ml水,在烧杯内溶解,该操作正确,故C正确。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去除二氧化碳中水蒸气,气体的干燥都是长进短出,故 D 正确。故选:B。1412:3:8 元素 +1价 【详解】(1)酒精(C2H5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m(C):m(H):m(O)=(122):(16):(161)=12:3:8.(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84消毒液里的“氯”指的是元素;NaClO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1、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x=+1,故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15C 42kg 【详解】(1)观察操作图,分析每个操作的作用,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对操作进行排序:图为把称量的氯化钠倒入烧;图为定量称取氯化钠固体;图则是搅拌加速溶解;图为量取一定量的水并倒入烧杯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2)配制16%的NaCl溶液50kg需要水的质量为。16氧化铝 C 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稀盐酸 中可看到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中无明显现象。 【详解】(1)铝制品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的成分

22、是氧化铝;(2)根据硬币的流通特点可知:铸造出的硬币要有较强的耐腐蚀性、硬度较大、且硬币价值与面值的吻合度要接近,金属的导电性不是铸造硬币所考虑的因素;故选C。(3)硝酸银与铜会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化学方程式是。铜能从银的盐溶液中把银置换出来,所以,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为验证铜与铁的活动性,可以使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铜不与酸反应,所以无明显现象。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绿化亚铁和气体,所以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17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接触 A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NaHCO3或NaCl 碳酸氢钠 二氧化碳 【详解】(1)堆积的面粉只是小火燃烧,

23、不易发生爆炸,而撒面粉时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接触,从而使面粉剧烈燃烧,引发爆炸;(2)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正确;B、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也可能能燃烧,如铁,故错误;C、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例如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与氧气的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错误;D、CO 和 N2 的混合气体不能燃烧,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故选A;(3)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4)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

24、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逐渐熄灭;维C泡腾片含有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盐,化学式分别为:NaHCO3、NaCl;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逐渐熄灭。18(1)二氧化碳(2)0.44g。(3)解:设样品中碳酸氢钠消耗盐酸的质量为x。 x=10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y= 0.8g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0.8g。【详解】(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故填:二氧化碳。(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减少的质量即为

25、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50g+20g-69.56g=0.44g。故填:0.44g。(3)因为空气中潮解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中除了氢氧化钠、碳酸钠还可能含有水,因此需要通过消耗的盐酸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而不能用总质量减碳酸钠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详见答案。192H2O22H2O+O2 催化 E AC Ca(OH)2+CO2=CaCO3+H2O C a AB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起到催化作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故可用排水法收集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装置导气管未到集气瓶底部装置错误,故用装置E收集

26、氧气,故填:2H2O22H2O+O2;催化:E。(2)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AC;Ca(OH)2+CO2=CaCO3+H2O。(3)常温下,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H2S)气体,若要控制反应速率并得到平稳的气流,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硫化氢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收集硫化氢气体从a端导入,故填:C;a。(4)A项,将烧杯换成水槽与检查装置气密性无关,故a项符合题意。B项,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手捂住试管壁,属于正确操作,与导管口未看到气泡无关,故b项符合题意。C

27、项,水温变低,气体遇冷,内外气体压强差减小,从而导致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先用手捂住试管壁,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将会导致试管内气体提前逸出,试管内外压强变化不大,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B。20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 液体变红 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干扰第二步氢氧化钠的检 氯化钙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几滴氢氧化钡溶液(或过量稀盐酸),振荡 无明显现象 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猜想一正确 【详解】(1)氢氧化钠固体要密封保存,原因有: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

28、化碳反应变质;(2)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能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看到的现象是:液体变红;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以上实验不能证明猜想三成立,理由是:第一步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干扰第二步氢氧化钠的检验;反思:把第一步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换成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可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且没有引入NaOH,可达到实验目的;(3)要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即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实际就是证明没有碳酸钠存在,所以抓住碳酸钠的性质。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或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或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用试管取约2mL无色溶液(或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几滴氢氧化钡溶液(或过量稀盐酸),振荡无明显现象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猜想一正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