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146.25KB ,
资源ID:24368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4368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docx

1、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附件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编制组二零年六月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主要符号 33基本要求 43.1房屋的层数与高度 43.2场地、地基和基础 43.3建筑材料及使用要求 53.4结构布置与结构体系 64砖墙承重结构房屋 74.1一般规定 74.2抗震构造措施 74.3施工要求 105砌块承重结构房屋 115.1一般规定 115.2抗震构造措施 115.3施工要求 126石墙承重结构房屋 136.1一般规定 136.2抗震构造措施 136.3施工要求 147木结构房屋 157.1一般规定 157.2抗震构

2、造措施 157.3施工要求 168生土结构房屋 178.1一般规定 178.2抗震构造措施与施工要求 17附录 A 砂浆配合比 19附录 B 混凝土配合比 20本基本要求用词说明 21条文说明 221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指 导各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危改房屋(以下简称“农村危改房” )的抗 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制定本基本要求。1.0.2 农村危改房是指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计划并得到政府建房补助的农户的主 要居住用房,不包括农户生产、生活辅助用房。对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计划的农户主要居住用房,按农村危

3、险房屋鉴定技 术导则(试行)评定为整体危房( D 级)的,应拆除重建;评定为局部危险( C 级) 的,应维修加固。1.0.3 本基本要求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 度地区重建和新建一、二层农村危 改房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未列入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计划的农户自建住房,可以参照 执行。对于 9 度设防地区的农村危改房建设,其抗震构造措施应高于本基本要求的标 准。对于非抗震设防地区农村危改房,为保障总体质量安全,提高抵御其他自然灾 害的能力,应参照本基本要求并按 6 度设防标准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1.0.4 按本基本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农村危改房,其基本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 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

4、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一般不需修理或经简单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致严重破坏,围护结 构不发生大面积倒塌。1.0.5 本基本要求为不同结构形式农村危改房的最低抗震设防标准与技术措施要求。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建房户在满足本基本要求的同时,鼓励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的设防目标与抗震技术措施要求进行设计。1.0.6 一般情况下,农村危改房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建房地所属县(市)的设防烈度取 用,当建房地距离所属县(市)较远时,也可参照临近县(市)设防烈度取用。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

5、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1.2 地震作用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2.1.3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 各种细部要求。2.1.4 场地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工程地质条件。其范围大体相当于自然村或不小 于一平方公里的平面面积。2.1.5 砖混结构 由砖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体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楼(屋)盖采用现浇或预 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结构。砖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水 泥砖及混凝土砖等。2.1.6 砖木结构 由砖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体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

6、、楼(屋)盖采用木构件的 房屋结构。竖向承重墙体的类型与构造要求一般同砖混结构房屋。2.1.7 砌块砌体结构 由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体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的房屋结构。当采用砌块墙承重、楼(屋)盖采用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时,称为“砌 块混合结构”;当采用砌块墙承重、楼(屋)盖采用木构件时,称为“砌块木结构” 2.1.8 石结构由石砌体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的房屋结构。当采用石墙承重、楼(屋)盖采 用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时,称为“石混结构” ;当采用石墙承重、楼(屋)盖 采用木构件时,称为“石木结构” 。2.1.9 木结构由木柱、木构架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生土墙(土坯墙或夯

7、土墙) 、砖墙、石 墙等作为围护墙的房屋结构。主要包括穿斗木构架、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房屋。2.1.10 生土结构 由生土墙(土坯墙或夯土墙)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楼(屋)盖采用木构件 的房屋结构。2.1.11 结构体系 房屋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的构件及其相互连接形式的总称。2.1.12 木构造柱 为加强结构整体性和提高墙体的抗倒塌能力,在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设置的不 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木柱。2.1.13 砂浆配筋带 为加强结构整体性和提高墙体的抗倒塌能力, 在承重墙体中设置的不小于 60mm 厚的水平砂浆带,砂浆带中通长配置水平钢筋。2.1.14 抗震墙 可用以抵抗地震水平作用的墙体(同时承受

8、竖向荷载) ,墙体厚度及材料强度应 满足各章相应规定。2.2主要符号MU 砖、砌块的强度等级;M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C混凝土的强度等级。3基本要求3.1房屋的层数与高度3.1.1农村危改房的层数、高度及适用设防烈度限值应符合表 3.1.1的要求。表3.1.1 农村危改房的层数、高度及适用设防烈度限值竖向承重构件类型承重墙体 最小厚度(mm)房 屋最大层数房 屋 最大高度(m)适 用设防烈度砖墙烧结晋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 灰砂砖、水泥砖、混凝土砖240砌块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19027.26 度(0.05g )石墙料石2008 度(0.30g )片毛石300生土墙土坯墙30013.96 度(0

9、.05g )夯土墙4008 度(0.20g )穿斗式木构架、木柱木屋架27.26 度(0.05g )木框架(木柱木梁式)、井干式13.98 度(0.30g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对带阁楼的坡屋面房屋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2 适用设防烈度一栏括号内数值为设计基本加速度值。3.1.2农村危改房的层高应符合以下规定:底层层高不应超过3.6m,二层层高不应超过 3.3m。3.2场地、地基和基础3.2.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 3.2.1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或一般地段,尽量避开不 利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对不利地段应由各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 织勘明场地

10、状况,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案后方可进行危改房的建设。表321 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型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一般地段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 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 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 ,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 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322地基为软弱土、可液化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胀

11、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 均匀土层时,必须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方案应根据当地土质条件、房屋层数、 荷载情况等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垫层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3.2.3所有类型农村危改房必须设置基础,同一房屋的基础不应设置在土质明显不同 的地基上。3.2.4对于墙体承重的农村危改房,宜采用无筋扩展基础,包括毛石基础、混凝土基 础、砖放脚基础、灰土基础等。一般情况下,除岩石地基外,房屋基础埋深(从室 外地面向下算起)不应小于 500mm。当为季节性冻土时,基础埋深宜在冻深以下。冻土层较深时,可根据土层对冻 胀的敏感程度及当地经验综合考虑采取适宜的地基处理措施与基础形式。3.2.5对建房选址、地基

12、和基础的质量安全评定,应作为基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 农村危改房总体质量评定与工程验收的重点内容之一。3.3建筑材料及使用要求3.3.1水泥、钢材等材料应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附有材料质量合格证明。严禁 使用过期和质量不合格水泥;不应在主要承重构件中使用废旧钢材,钢筋应采用机 械调直,不应采用人工砸直的方式进行加工处理。3.3.2其他建筑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除基础垫层可采用 C10以外,其它构件不应低于 C20;农村 危改房建设使用的中低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可参考附录 B进行配制;2所有承重墙体采用的砖(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水泥砖、混凝土砖、免烧砖等)、砌块

13、(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7.5 ;3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2.5,且应满足本基本要求48章的相关要求;0.00以上的砌体宜采用混合砂浆砌筑, 0.00 以下的砌体应采用水泥砂浆砌 筑;不同强度等级砂浆的配合比可参考附录 A 进行配制;4木构件应选用干燥、纹理直、节疤少、无腐朽的木材,圆木柱稍径不应小于 150mm,圆木檩稍径不应小于 100mm,圆木椽稍径不应小于 50mm;现场制作的任 何木构件含水率不应大于 25%;5在地基处理、基础及墙体施工中采用石灰时,应将生石灰充分熟化后使用。3.3.3采用砖、砌块、料石砌筑承重墙体时,必须

14、采用混合砂浆或水泥砂浆砌筑,严 禁采用泥浆或不加水泥的石灰砂浆砌筑。 对于厚度较大的毛石、 片毛石承重墙体 (墙 厚不小于400mm),当采用泥浆砌筑时,应符合本基本要求 622-5条的规定。3.3.4鉴于农村地区钢筋混凝土空心预制板产品质量、 施工技术难以保障, 对于 6 度、7 度区的砖混结构房屋、砌块混合结构房屋、石混结构房屋,预制板宜限制使用, 8 度区禁止使用。3.4结构布置与结构体系3.4.1房屋体型应简单、规整,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进,立面不宜高度不等。3.4.2承重墙体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竖向应保持上下连续;宜优先采用横墙承重 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3.4.3同一房屋不

15、应采用生土墙与砖墙、砌块墙或石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使 用独立砖柱、砌块柱、石砌柱、土坯柱等承重方式。3.4.4承重墙体设置门窗洞口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同一轴线上,窗间墙的宽度宜均匀;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及承重外墙尽端 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 900mm;2层高 1/2 处门窗洞口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积, 对承重横墙不应大于总截面面积的 25%、对承重纵墙不应大于总截面面积的 50%;3不应在房屋承重外墙转角处设置转角窗户。3.4.5大房间、室内楼梯间不宜布置在房屋的端部或转角处;室内楼梯宜选用现浇钢 筋混凝土梁板式楼梯、木楼梯或钢楼梯,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 墙内的楼梯。4

16、 砖墙承重结构房屋4.1一般规定4.1.1砖墙承重结构房屋根据楼(屋)盖做法的不同,分为砖混结构房屋和砖木结构 房屋两类;砖木结构房屋墙体抗震构造措施(构造柱、基础圈梁、楼屋盖圈梁及砂 浆配筋带)的设置要求同砖混结构房屋。4.1.2承重墙使用的砖块,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U7.5;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40mm;砌 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2.5,严禁采用泥浆或不加水泥的石灰砂浆砌筑。4.1.3地震设防区严禁使用空斗砖墙承重形式。4.1.4地震设防区砖木结构宜建单层房屋;当需建造两层砖木结构房屋时, 8 度设防 底层楼盖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 6度、7度设防且楼、屋盖均采用木结构承重时, 应增强楼、

17、屋盖的整体性,并保证楼、屋盖与墙体的可靠连接。4.1.5砖墙承重结构房屋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6度、7 度时不应超过 7.2m, 8度时 不应超过 6.0m。4.2抗震构造措施4.2.18 度设防时,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以下最低要求:1房屋四角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最小截面可取 240mmX 180mm,纵向钢筋不少于4B12,箍筋不少于A6250;2房屋周边墙体及承重横墙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宽度不小于砖墙厚度;纵向钢筋不少于 4A10,箍筋不少于A6250;3当楼(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时,可在相应楼(屋)盖位置不另外设置钢筋混凝土圈

18、梁,但应在现浇板内沿外墙周边增配 2A10通长钢筋,并与墙内构造柱可靠连接;4房屋四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不大于750mm设2A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750mm;5 当楼(屋)盖设有跨度超过 6.0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时,大梁下应设置构造柱;当梁跨度在3.6m- 6.0m之间时,应与墙体圈梁可靠连接。4.2.27 度设防时,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以下最低要求:1当不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时,应在房屋周边墙体及承重横墙-0.06m位置 设置厚度不小于 60mm 的砂浆配筋带,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墙厚不超过 240mm时,砂浆配筋带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19、2A8;墙厚为370mm以上时,纵向钢筋 不应少于3A8;纵横方向配筋带交错时,钢筋应相互搭接绑扎,钢筋搭接长度不小 于 300mm;2楼(屋)盖采用预制板时,应在相应楼(屋)盖位置沿房屋周边交圈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 120m m,纵向钢筋不少于4A10,箍筋不少于 A6250;当楼(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时,可按本基本要求 4.2.1-3条规定 采用;3房屋四角及纵横墙交接处, 应沿墙高每隔不大于 750mm 设 2A6 拉结钢筋, 且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750mm;4楼(屋)盖设有跨度超过6.0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时,大梁下宜设置构造 柱;未设构造柱时,大梁应与

20、墙体圈梁可靠连接或在梁下设置混凝土梁垫。4.2.36度设防时,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以下最低要求:1当不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时,应在房屋周边墙体及承重横墙 0.00 位置 交圈设置砂浆配筋带,构造做法应符合本基本要求 4.2.2-1 条规定;2当楼(屋)盖采用预制板且板底不设圈梁时,应在预制板板底设置砂浆配筋 带,构造做法应符合本基本要求 4.2.2-1 条规定;3房屋四角及纵横墙交接处, 应沿墙高每隔不大于 750mm 设 2A6 拉结钢筋, 且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750mm;4当楼(屋)盖设有跨度超过 6.0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时,大梁应与墙体圈 梁可靠连接或在梁下设置

21、混凝土梁垫。4.2.4基础圈梁、楼(屋)盖处圈梁及砂浆配筋带应水平交圈、闭合设置。遇有门窗 洞口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或附加砂浆配筋带,其搭接长度不 应小于 750mm。425房屋层高较大(3.6m)时,应在每层承重墙体中至少设置 1道砂浆配筋带, 以提高墙体的承载力与整体性。4.2.6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板底不设圈梁时,现浇板在承重墙上应满搭,当板底设置圈梁时最少支撑长度不应小于120mm;预制板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 120mm,伸进 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4.2.77、8 度时,门窗洞口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支承长度不 应小于

22、240mm。4.2.8砖砌女儿墙厚度不应小于 240mm,高度不应大于500mm,并且在出入口位置 处应有可靠锚固措施。4.2.9“硬山搁檩”砖木结构房屋应采取以下构造措施:1对坡屋顶房屋,屋面坡角不应大于 30 度;山墙顶部至房屋檐口高度不应大于1.6m;27、8 度时,山墙的山尖底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水平圈梁, 外山墙顶部应设置斜向钢筋混凝土爬山圈梁; 8 度时,尚应在外山墙脊檩下方与水平圈梁之间设置钢筋 混凝土构造柱;36 度时,山墙的山尖底部应设置砂浆配筋带;4不应在山墙的山尖范围内开设高窗;5檩条支承处应设置厚度不小于 30mm 的垫木,垫木宽度同墙厚,长度不小于1.5 倍墙厚;垫木与

23、檩条端部应钉牢,防止檩条移位;垫木下应铺设砂浆垫层;6端檩在外山墙上应出檐,内山墙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扒 钉连接;7椽子与木檩条搭接处应满钉。4.2.10砖木结构房屋当采用木屋架时,应采取以下抗震构造措施:1木屋架应为几何不变结构,上、下弦及腹杆应齐全,不应采用无下弦杆的人 字形或拱形屋架;2木屋架在前后纵墙支承处应与墙体圈梁、或墙内构造柱采用螺栓与扒钉可靠连接;3当采用多榀木屋架且屋架跨度大于 6m 时, 8 度时应在端开间的两榀屋架之间 设置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宜设置在上弦屋脊节点和下弦中间节点处,并采用螺栓连接;在屋架下弦跨中处应设置纵向水平系杆,水平系杆应与屋架下弦和剪刀

24、撑拉结。4.2.11当屋面坡度较小或采用平顶木屋盖时,木檩、木梁应支承在圈梁或砂浆配筋 带之上,并可靠连接;当木檩、木梁支承处未设圈梁或砂浆配筋带时,应在支承处 设置厚度不小于 30mm 的垫木,垫木宽度同墙厚,长度不小于 1.5 倍墙厚。4.3施工要求4.3.1砖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筑前,烧结粘土砖应提前12天浇水润湿;2砖墙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平灰缝的厚度宜为10mm,不应小于8mm, 不应大于12m m;水平灰缝砂浆应饱满,竖向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3砖墙砌筑时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墙体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 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

25、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长度不应小 于高度的 2/3,严禁砌成直槎;4埋入砖墙灰缝中的拉接筋,应位置准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 意弯折;5砖墙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 1.5m。4.3.2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时,必须先砌墙,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后浇筑构造柱;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并与基础圈梁相连。5砌块承重结构房屋5.1一般规定5.1.1承重墙使用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U7.5,且砌块生产龄期应达到28天以上方可施工;砌块外侧壁厚不应小于 30mm,中间肋厚不应小于25mm;砌块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M5.0,严禁采用泥浆

26、或不加水泥的石灰砂浆砌筑。5.1.2砌块承重结构房屋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6度、7度时不应超过7.2m,8度时不应超过6.0m。5.2抗震构造措施5.2.1砌块承重结构房屋的以下抗震构造措施及相关要求同砖墙承重结构房屋:1基础圈梁、楼(屋)盖圈梁的设置位置、数量及构造做法;2墙体砂浆配筋带、墙体水平拉结钢筋的设置位置、数量及构造做法;3楼(屋)盖的形式、构造要求及与墙体的连接措施等。5.2.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承重墙体,7、8度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芯柱。构 造柱或芯柱的设置位置、数量应符合表 5.2.2的要求。表5.2.2 构造柱或芯柱设置要求烈度房屋层数构造柱设置芯柱设置7度1层房屋外墙

27、转角处房屋外墙转角各1个芯柱2层房屋外墙转角处,外墙与内横墙连接处每隔一开间设一个房屋外墙转角各3个芯柱,外墙与内横墙连接处各1个芯柱8度1层房屋外墙转角处房屋外墙转角各3个芯柱2层房屋外墙转角处,外墙与内横墙 连接处房屋外墙转角各3个芯柱,外墙与内横墙连接处各1个芯柱5.2.3当砌块承重墙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厚度同墙厚,宽度不小于 190mm;2纵向钢筋不少于4B12,箍筋不少于A6250。5.2.4当砌块承重墙内设置芯柱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单个芯柱插筋宜为1A10,芯柱截面不应小于100mm 100mm2芯柱钢筋应贯穿楼板、圈梁,顶层应伸入顶部

28、圈梁,并可靠锚固。5.3施工要求5.3.1砌块墙体施工时,墙内不应出现竖向通缝;砌块上下皮应对孔、错缝搭砌,搭砌长度不应小于砌块长度的1/3,且不应小于90mm;当缺乏专用配块时,可以局部 采用普通砖作为配块错缝使用,但不应大面积采用砌块、砖块混合承重。5.3.2砌块砌筑前不应浇水,夏天炎热干燥时可在砌筑前稍作喷水湿润;砌筑砂浆应随铺随砌,砌块竖向和水平灰缝饱满度分别不应小于 80和 90。5.3.3芯柱灌孔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尽量采用细石混凝土拌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浇灌芯柱混凝土时应采用机械振捣或采用钢钎插捣,保持芯柱混凝土 密实饱满。5.3.4所有施工孔洞、管道、沟槽和预埋件

29、等,均应在砌块砌筑时预留或预埋,不得 事后开槽或打洞。6石墙承重结构房屋6.1一般规定6.1.1承重石墙及其砌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筑墙体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严重风化、剥落和裂纹,宜优先选择料石、块 状毛石,严禁使用未经加工处理的卵石砌筑承重墙体;2料石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200mm,长度宜为高度的23倍,且不应大于 高度的 4 倍;片毛石应呈扁平块状,平均厚度不应小于 30mm;3承重石墙厚度:料石墙不应小于200mm,毛石墙与片毛石墙不应小于 300mm;4料石墙及厚度在300mm400mm之间的毛石墙、片毛石墙应采用砂浆砌筑,砂浆强度不得低于 M2.5 。6.1.2石墙承重结构房屋

30、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1采用料石砌筑时, 6度、 7 度时不应超过 7.2m, 8度时不应超过 6.0m;2采用毛石或片毛石砌筑时, 6 度、 7 度时不应超过 6.6m, 8 度时不应超过 5.4m。6.2抗震构造措施6.2.1料石承重墙体房屋的各项抗震构造措施(构造柱、基础圈梁、楼屋盖圈梁及砂 浆配筋带)及楼(屋)盖的设置要求同砖墙承重结构。6.2.2毛石墙、片毛石墙承重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每层墙体中部应至少设置1道水平砂浆配筋带,砂浆带厚度不小于60mm,纵 向钢筋不应少于3A8;纵横方向配筋带交错时,钢筋应相互搭接绑扎,钢筋搭接长 度不小于 300mm;2对毛石、片毛石砌筑的两层房屋,底层楼盖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现 浇楼板在墙上宜满搭;3当采用木屋盖时,在屋盖高度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或整体木圈梁:钢筋 混凝土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20m m,宽度同墙厚,纵向钢筋不少于6A10,箍筋不少 于A6250;整体木圈梁应采用木板制作,厚度不小于60mm,宽度不小于2/3墙厚; 整体木圈梁底部应采用砂浆找平;圈梁应交圈、闭合,不应被木檩、木梁或混凝土梁隔断。4当木檩、木梁或混凝土梁支承处无圈梁时,应在墙内支承处设置木垫板或混凝土梁垫;木垫板厚度不小于30mm,宽度不小于2/3墙厚,长度不小于1.5倍墙厚; 混凝土梁垫厚度不小于60mm,宽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