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39.38KB ,
资源ID:24379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4379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docx

1、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第八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

2、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

3、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一课则可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 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司马光2-3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4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掌声2灰雀2手术台就是阵地1口语交际请教1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2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

5、处。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合计12-13 24司马光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

6、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

7、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最后让学生将本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字,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公司、司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喜、人人皆知”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弃、舍弃

8、”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庭 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9、可稍超出第二笔横。登 上窄下宽。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 ,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持 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

10、: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问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

11、意拖长音;等熟练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关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N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如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教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

12、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比如,“登”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难度时,教师可相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生不看教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

13、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问的停顿。 4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

14、课文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教学资源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史司马光传简介 宋史

15、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学习复姓。 (1)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司马光。 (2)认识“司”,学习复姓。 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编写了资治通鉴。 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这篇课文里提到的复姓。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2学生简述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助插图,猜测本课内容。 3教

16、师激趣: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 (1)出示“瓮”的图片。 师: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2)教师提示:“戏”就是游戏,“庭”就是庭院,“登”就是爬上去,“足”就是脚,“没”就是淹没。 (3)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 让学生先观察

17、插图,再借助注释了解“皆”“迸”的意思。 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 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众人、放弃。 3学生在文中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1)教师提问:“群儿”“一儿”“儿”分别指谁?“众”“光”又指谁? (2)师: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读文言文还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 【提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5掌 声教材解析 掌声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会被无情地嘲笑,想不到同学们却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此,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课文

18、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强大力量。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3个部分。本文语言质朴,但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掌声前”的英子。“总是”“默默”“早早”等词语,表现了她的安静、孤独、沉默,甚至孤僻,更让读者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的与众不同。 第三自然段写了“两次掌声”的情形。“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慢吞吞”体现出英子不情愿但又没有办法的心理状态,“眼圈红红的”尽显英子内心的焦灼、无奈,“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突显了做出决定的艰难。“骤然间”

19、说明这掌声不是有人组织的,而是在同一时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热烈而持久”表明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的、饱含热情的。第一次是鼓励的掌声,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给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是感动的掌声,除了鼓励,也饱含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和肯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英子流泪了。显然,英子受到同学的鼓励,倍感温暖。“深深地鞠了一躬”,是英子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英子的表现和第一、二自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给了她勇气,让她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四自然段写了掌声后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第五自然段摘录了英子的来信,说明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转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掌声可以传递关爱、传

20、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讲故事的情形,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班级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l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英子变化的原因;再从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试着转换人称,以英子的角度

21、复述故事片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烈、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教学“忧”字时,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比较偏旁,理解“忧”的意思与心情有关。 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境辨析读音。比如,“落”在“落后”“落日”等词语中读lu,表示“丢下”的意思时读l;“调”在“调动”“调查”“声调”等词语中读dio,在“调整”“调味”等词语中读tio。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 第一类:左右结构。“投”“调”“摇”等要写得

22、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黑”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 第三类:左中右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此外,“轮”的右下部分容易写成“抢”的右下部分,“勇”的第四笔没有钩,教师要注意提醒。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掌 上边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秃宝盖要写得宽;中间的“口”要写得扁;下边“手”第一笔平撇写在横中线上,弯钩写在竖中线上。默 左边的“黑”第八笔横变为提,四点底稍倾斜;右边的“犬”撇、捺要舒展,撇穿插到左边的四点底下面。烈 上边的“列”第四笔点落

23、到横中线上。下边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勇 上边部分第二笔点和第七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是横折;下边部分“力”的横折钩,横长折短,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之初,可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如是谁发出的掌声、是为谁鼓掌、是为什么事鼓掌,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围绕“掌声”主要讲了什么。之后,可出示几个提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比如: 掌声前 两次掌声 掌声后 2词句段理解。 一 (1)带着问题默读,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24、除了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初读后产生的其他问题,带着各种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相关语句,试着解答问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画出来,等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意思。 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两个问题。 关于英子的变化,可提示学生要注意画出描写英子行为的语句。然后,让学生体会画出的语句,说一说“英子前后的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总体印象”,从整体上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起初,她不够自信,不愿意上讲台讲故事;后来,受到同学掌声的鼓励,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信、开朗了许多。 在了解了英子前后的变化

25、以后,再引导学生聚焦第三自然段写两次掌声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掌声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别人的掌声能使一个人增加自信。 然后,引导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英子的来信,结合前面的感受和信的内容,说一说英子变化的原因。比如,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鼓励和关爱,获得了动力,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鼓起勇气微笑面对生活。 (2)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情。 首先,教师要以课后第二题中的两个句子为例,教给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文中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的方法。第一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犹豫”的真实体验,了解英子的“犹豫”是因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讲台讲故事,而巨吞吞”的动作,正是表现了她

26、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还可让学生想象说话:此时英子的心里真是左右为难,上去吧,( );不上去吧,( )。第二句,教师可以提问:一般情况下,表示感谢会鞠躬,而英子为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引导学生体会到,英子此刻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感激同学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鞠躬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然后,让学生带着“英子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和动作的其他语句,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体会英子的心情。比如,从“她很文静最后一个离开”这几句话,可以体会到英子不愿让人看见她走路的自卑心理;从“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跳舞”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喜悦。体会之后,让学生将英子前后的心情连贯

27、起来说一说,比如:起初,她比较自卑、忧郁;听到同学的掌声时,她非常感动;后来,她变得开朗喜悦。 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比如,“掌声前”的内容,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掌声后”的内容,可以读得开朗明快一些。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3)回归整体,深化对掌声的认识。 学完课文后,可回归课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谈对“掌声”的认识。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当别人身陷困境时,我们要毫不吝啬地献出鼓励的“掌声”;而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从别人鼓励、关爱的掌声中得到力量。之后,还可让学生围绕对“掌声”的认识,运用词语表中的“掌声”“勇气”

28、“面对”等词语写一两句话。 3积累表达。 课后第三题提出了转换人称复述的要求,既能提升学生复述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英子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上了中学后,英子给中学同学讲述起当年的往事;再告诉学生这次复述故事的要求:转换成英子的角度来讲故事,可以讲一讲英子当时的心情,可以用上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尝试复述第二自然段,相机点评,特别要注意点评学生讲的内容是否符合英子的角度,通过示范引领,把学生带入英子的角色中去。 示范之后,让其他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一些复述的注意事项:要多加入英子的内心想法,比如,“英子的

29、泪水流了下来”,可以讲述成“听到掌声,我被同学们热情的鼓励感动了,忍不住流下泪水”;不要描述“眼圈红红的”等别人看到的情形;“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渐渐平息”等语句,不要直接引用,而要转化成“大家忽然热烈鼓掌,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掌声渐渐地停止了”等比较自然的口语。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点评指导。 26灰 崔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

30、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于是和男孩交谈,用温和的语言感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自由。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问。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带来”等词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找遍”,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以及把灰雀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能从中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比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可以看出他担心秘密被人发现的紧张;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表明他想用温柔的手段感化男孩;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肯定会放回灰雀。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3只灰雀在枝头扑棱着翅膀,显得自由、欢快,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了解灰雀的样子,感受灰雀的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