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88KB ,
资源ID:24419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4419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x

1、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测试内容及要求古代的土地制度及经济政策1.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 理解“重农抑商”。3. 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历史上

2、延续了两千多年。2抑制土地兼并(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3)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4)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易混易错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允许买卖;而小农经济下的小农也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产。二、“重农抑商”1含义:战国时期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

3、建政权统治。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5发展(1)西汉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2)明清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易混易错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概念阐释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

4、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代“闭关锁国”(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深度分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

5、政策造成了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外敌作用。主题一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变化图一图二史料解读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土

6、地兼并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问题思考材料反映了古代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史论总结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1)特点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

7、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主要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主题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材料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史料解读材料反映了政府从三方面限制商人,抓住关键词“不得重亦不得”去分析。问题思考根据材

8、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提示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2“海禁”政策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史料解读材料分两层意思。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和贸易。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

9、政策的背景。提示明朝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1钱穆国史大纲中评价某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屯田制C均田制 D王田制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这一土地制度为均田制,故C项正确。2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

10、地位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太宗认为工商业者是杂流,不可以给予官职,反映出其主张是抑制工商业。3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知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4(2017扬州质检)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

11、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5(2017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既禁之后,

12、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书(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3)两则材料反映的政策产生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什么?答案(1)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3)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材料一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注意其在封建社会早期所起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材料二体现了“海禁”政策。两种经济政策产生

13、的相同的不利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使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基础达标1(2016江苏宿迁期末)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B表明私田已占据主导地位C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体现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答案B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明朝

14、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B统治者“不抑兼并”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而土地高度集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故C项符合题意。3(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一亩三分地”是老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耤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

15、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敬天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没有家国一体的理念,故B项错误;通过皇帝亲耕体现对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耕与士子关系不明显,故D项错误。4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特征B自然经济的特征C对外贸易的需要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答案B解析古代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由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故选B项。5(2017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模拟)“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

16、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激化阶级矛盾B削弱军队实力C打压商人群体D阻碍经济进步答案C解析统治者的措施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统治者从统治出发意在增强军队实力而非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明统治者对商人群体的抑制和打压,故C项正确;统治者主观期望促进经济进步,但客观上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故D项错误。6(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

17、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可知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7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经商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指出了“海禁”的弊端,故D项正

18、确。8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此处是()A B广州C天津 D厦门答案B解析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广州,故B项正确。能力提升9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答案B解析土地的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故B项正确。10(2017南通十校联考)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B

19、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答案D解析题干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11(2017江苏无锡高考模拟)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

20、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答案B解析本业是指农业,末业主要是指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对从事商业的否定,A项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B项正确;C项表述的是官营手工业下对工匠的管理,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D项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商业无关,故D项错误。12(2016江苏徐州期末)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A维护统一 B重农抑商C思想专制 D闭关锁国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

21、垣墙,派兵戍守”以及“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可以看出政府严格限制国人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因此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故D项正确。13(判断题)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井田制。()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废除的是井田制,确立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题目表述错误。14(判断题)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方向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则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故题目表述正确。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

22、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这

23、两种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现象: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3)联系: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使得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未能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解析回答第(1)题时,根据

24、材料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的信息,概括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进而分析出其根源和直接原因。第(3)题两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要从双方互相影响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可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分析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的落后。16古代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显著而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西周时期,主要实行什么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与怎样的生产方式相适应?(2)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后世为缓解土地

25、兼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了哪种土地制度?(3)为稳定农业、巩固封建统治,封建王朝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制度:井田制。生产方式:集体耕作。(2)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制度:均田制。(3)国策:重农抑商。积极影响:促进农业发展,稳定社会,巩固国家统一。解析第(1)题,注意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实行集体耕作方式。第(2)题第一问首先注意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第二问要注意是缓解土地兼并,而均田制对土地买卖有一定的限制。第(3)题关注设问项是基本国策,要求回答积极影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