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51.71KB ,
资源ID:24566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4566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各市发展战略.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各市发展战略.docx

1、安徽各市发展战略芜湖一、总体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2、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3、城市规划策略(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

2、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领目标。(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

3、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4、城市发展规模(1)人口规模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二、区域协调措施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2、打造芜马都市圈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

4、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市域城镇体系1、规划思路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2、空间结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

5、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3、副城职能与规模(1)无城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2)湾沚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3)繁阳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4)籍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

6、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4、产业布局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7、。蚌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二)城市发展战略。?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3)适度极化发展

8、: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3、空间圈层与集聚拓展战略。?(1)产业园区化与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2)设施城乡网络化集聚:通过设施的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集聚;?(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的统筹发展;?(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

9、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4、新型城镇化战略。?(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3)彰显山水:保护重要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马鞍山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1.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为: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范围,约340平方千米。2.中心城区范围为:西到长江,南到当涂县界,东至东部山体,北到省界的区域,总面积195.3平方千米。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城市人口规模1. 现状人口78万人;2. 2020年为

10、106万人;3. 远景2050年为180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马鞍山市城市(不含当涂县城)现状建成区用地面积82.5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106.0平方米。2建设用地控制在110.0平方千米,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3.8平方米左右。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发展。城镇经济分区? 规划形成沿江经济区、丹-博经济区、大公圩经济区3个城镇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结构构建“1+2+6” 中心城副城中心镇的三级城镇等级体系。1个中心城,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06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10平方千米。2个副城:姑孰,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4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

11、14.5平方千米;博望,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20平方千米。6个中心镇:向山、太白、石桥、黄池、年陡、江心,共2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为22平方千米左右。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在马鞍山当涂太白、年陡镇境内规划15平方千米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淮北1. 发展目标近期GDP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末全市GDP达到450亿元(按当年价计,以下同),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5:60:35,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经济效益良好,高新技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地位基本形成,自然生态

12、环境得到改善;远期GDP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全市GDP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52:4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2. 发展战略通道利用战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地缘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集聚效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外向拓展、区间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与徐州、宿州等城市开展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环境优先”的思想,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机制

13、。有选择的提高技术和环境的准入限制,以提高产业层次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庆城市性质为: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主要职能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安徽省以石化、轻纺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 安庆市域规划总人口规模:2015年为656万人左右,2020年为675万人左右,2030年为710万人左右。? 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52%,2020年为58

14、%,2030年为7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分为5级:市域中心城市,1个(安庆中心城区);市域次中心城市,3个(桐城、潜山、宿松);县域中心城市,5个(怀宁、枞阳、望江、太湖、岳西);中心镇25个;一般镇42个。?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从分散型向点轴集中网络型转化,呈“一圈两带一轴”的布局。“一圈”,即安庆中心城区与枞阳、怀宁县城及周边海口、月山、茶岭等城镇共同组成圈状的安庆中心都市区。“两带”,即依托长江水运和规划的江北高速公路形成沿江城镇发展带;沿沪渝高速、合九铁路的山前平原城镇发展带。“一轴”,即安庆沿206国道和318国道纵向延伸的至怀宁、潜山、岳西的 “安怀潜岳”城镇发展轴。?市域综合

15、交通体系:规划由“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构成区域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统,连接各县(市)城区的公路建设,提升道路等级,加强国道和连接各中心镇的一级公路建设,尤其是加强各发展轴线的通道建设。区域过江通道规划12处公路跨江通道和1处铁路跨江通道。宿州1、城市发展目标?与区域谋发展,与区域共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将宿州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2、城市发展策略?(1)产业集群中心化。以中心城市为载体,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宿州市在区域中的经济竞争力。?(2)空间一体重点化。通过城市空间的

16、一体化发展,注重分工协作,合理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3、城市发展职能中国中部地区新兴的制鞋业和纺织服装业基地;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现代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基地;面向华东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省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皖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4、城市性质?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新兴的煤电化产业基地,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5、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75万人;远期?(2030年):110万人。?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远期(2030

17、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淮南1、城市性质定位本次战略规划进一步研究了淮南的城市定位和职能。其内涵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华东战略性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战略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合肥经济圈重要城市;转型为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新型智慧能源城市。2、产业转型路径本次战略规划提出淮南应构筑多元产业集群,走复合式转型道路。提升发展以高效煤电与新型煤化工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接续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合淮同城产业走廊与淮蚌合作产业走廊;重点培育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发展淮阜山

18、水旅游走廊,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3、调整人口规模伴随高城镇化率和逐步式微的人口红利,要以“精简城乡结构层次,实现乡村精明收缩;吸引要素集聚,促进中心城镇繁荣”为淮南当前城乡空间优化的基本指引。至2030年,市域直接辐射圈总人口规模有可能达到270-300万人,城镇化率达85%。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20年为165万(现行总规指标),2030年达200万。4、优化市域城乡空间体系淮南市城乡空间结构,将由现行总规的“一主两副四片区”逐步演变为“一主两副、三片区四走廊”。一主即中心城区核心区,是淮南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凤台县城为西部副中心,以发展能源、煤化工、生态旅游及农副产

19、品加工为主。空间发展衔接寿县,突破行政区划视其县城为南部副中心,以生态旅游、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为主。三城即中心城区、凤台县城及寿县县城。四廊即指与产业空间布局紧密结合的合淮同城产业走廊、淮蚌合作产业走廊、淮(凤)阜山水旅游走廊、淮(寿)六历史文化走廊。5、调整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心城区逐步构筑“一河映三山,四水筑四城”的空间格局。东城即以田家庵和大通区为主的东部商贸综合区。依托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田家庵城区、淮南经济开发区和淮南东站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未来更强调发展商贸金融、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南城即以山南新区和谢家集区为主的行政商务区和战略新兴区。

20、依托淮南高新区、山南行政商务区、南部科技服务城和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未来更强调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教育、交通集散、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西城即以大八公山旅游,淮河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依托八公山区、李冲乡和豆腐文化产业园,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西城将与一水之隔的凤台县城和一山一湖之隔的寿县县城,共建同山共河的空间结构和景观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区域交通衔接。北城即以北岸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平圩经济开发区和袁庄为主的绿色能源区。发展新型煤电化产业、煤炭装备制造业及能源科技、能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21、。北城强调产城融合;同步推进北岸新区建设和塌陷区治理,打造泥河生态走廊。6、优化城乡综合交通本次战略规划充分考虑并梳理周边区域性交通设施与淮南城乡交通的对接。依中原经济区规划,新增沿淮铁路,北接蚌埠,南联商杭客专;新增规划高速公路向北直达规划皖北机场;同时,在潘集区泥河以南增加高速连接线,贯通绕城高速公路。此外,加强各区之间的快速交通以及淮河跨河交通,通过等级提升和局部改线,充分梳理并改善城市快速路与干线一级公路、重大交通性主干道与一级公路的衔接。结合轨道交通规划,根据本战略规划提出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拟建设6条轨道交通线。1号线联系淮南东站和淮南南站;2号线向西联系凤台县城;3号线向南联系寿

22、县县城;4号线向东延伸至高塘湖;5号线为城市核心区环线;6号线向东至上窑风景区。7、凸显山水景观特质本战略进一步优化淮南的山水文化特质,提出“三山四水筑淮南、双横双纵织五彩”的生态景观格局,进一步确保中心城区各组团及周边县城均能由自然山水走廊获得绿色屏障。三山即指舜耕山、上窑山、八公山;四水即指淮河、高塘湖、瓦埠湖和泥河-花家湖;三城即指中心城区、凤台县和寿县;双横即指淮河沿淮景观带和八公山-舜耕山山景景观带;双纵即指花家湖-瓦埠湖滨水景观带和泥河-高塘湖滨水景观带。亳州?亳州市城市性质确定为: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商贸、旅游、食品工业为主的皖西北区域中心城市

23、之一。?其主要职能有:?1、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承担着保证全市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领导和行政管理职能。?2、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是着名的古城,已有3000多年历史,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其它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保护和弘扬亳州市的历史文化,应是城市主要职能之一。?3、商贸城市。亳州是省际边境城市,又享有药都美誉,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已具有历史传统和规模,享誉国内外,又由于它地处独特区位条件,贸易发达。所以商、贸、工应是城市主要职能。?4、食品工业城市。亳州市工业经济经过50余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目前以酒业为支撑、化工、机械为两翼,造纸、医药、建材、烟草

24、为后备的工业经济格局,白酒酿造企业主要有古井酒厂和高炉酒厂,此外还有一批乡镇办、个私办中小酒厂,其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0%,贡献能力占全市工业的90%,根据亳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与对策,白酒工业要摒弃粗放型经营方式,追求集约化经营目标,适应国家“限制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供求平衡”的白酒发展策略,稳定10万吨生产规模,走“科技兴企、多角开发、复合经营、综合发展”的路子,在新一轮市场份额再分配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亳州市为一个较典型的农业大市,集“粮、油、棉”生产大基地,黄牛养殖“金三角”和山羊改良示范区于一体。粮、棉、油、畜、禽、蛋储量十分丰富,向纵深加工的层次多、潜力大。食品

25、工业除稳定酿酒业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1)积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的粮油加工;?2)积极运用畜牧改良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的肉食加工业;?3)积极引进、吸收和开发、利用方便食品速冻(成)食品、妇幼食品、老年食品、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技术,不断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符合各层面消费群体需求的精制食品。?综上所述,食品工业为亳州市重要职能之一。?5、旅游城市。亳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博大精深的老子、庄子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汉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拥有一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和两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涡阳、蒙城),旅游资源分布比

26、较集中,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同时,以“三花”(牧丹、芍药、桐花)和涡河水上生态旅游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近几年来,随着旅游投资规模的加大,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旅游接待能力正在改善,1999年初,亳州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级亳州市的成立,将为亳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张力。通过加强与曲阜、开封、商丘等旅游城市的优势互补与协作,形成曲阜、开封、商丘、亳州旅游热线。?6、皖西北中心城市之一?亳州市地处皖西北,与河南省接壤。亳州北有商丘,南有阜阳,目前地级亳州市刚成立,与商丘、阜阳相比,各具特色,加快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27、增强其竞争力和幅射力,使其成为皖西北中心城市之一,形成大京九铁路线上阜阳、亳州、商丘协调发展的格局。亳州市的加速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省边境竞争实力,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肩负着带动和辐射皖西北地区特别是市域“三县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阜阳(一)空间结构形成“强核多心三组群”的多层级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周边城镇密集区为市域城镇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四周辐射。强核:中心城区。多心:界首市区、颍上县城、太和县城、阜南县城、临泉县城。三组群:中部综合型城镇群:由阜南县城、太和县城、西湖镇、程集镇、滑集镇、闻集镇、田集镇、三塔镇等小城镇组成的中部专业化城镇群。东部特色专业型城镇群

28、:由颍上县城为市域东部的中心,包含迪沟镇、杨湖镇的旅游商贸特色及北部的工矿城镇特色,形成阜阳东部特色专用型城镇群。西部门户商贸型城镇群:界首市区、临泉县城、光武镇、杨桥镇、泉阳镇等小城镇组成的西部门户城镇群,是阜阳市域衔接豫东南的重要门户及商贸产业平台。(二)规模等级结构形成四级城镇体系。(1)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200万人。(2)次中心城市5个,包括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人口规模为4560万人。(3)重点镇30个,其中一级重点镇5个包括宁老庄、程集、插花、袁寨、王店,各镇人口规模610万人;二级重点镇25个,包括闻集、行流、伍明、口孜、正午、杨楼孜、光武、陶庙、泉阳、三堂

29、、李兴、税镇、倪邱、迪沟、杨湖、滑集、杨桥、鲖城、三塔、黄岗、田集、八里河、西湖、三合、袁集,各镇人口规模36万人,。(4)一般镇39个,市辖三区5个,界首4个,太和8个,颍上7个,临泉7个,阜南8个,各镇人口规模0.51.5万人。表格1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2030年)等级城镇个数(个)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名称中心城市100万1200阜阳城区次中心城市4560万5282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重点镇一级610万540宁老庄、程集、插花、袁寨、王店二级36万2580闻集、行流、伍明、口孜、正午、杨楼孜、光武、陶庙、泉阳、三堂、李兴、税镇、倪邱、迪沟、杨湖、滑集、杨桥、鲖城、三塔、黄岗、

30、田集、八里河、西湖、三合、袁集一般镇1.5万3928市辖三区5个,界首4个,太和8个,颍上7个,临泉7个,阜南8个合计75630(三)市域城镇职能结构以城镇主要职能和特色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都市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农村服务型等六种类型。以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支点,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表格2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2030年)等级职能类型城区、镇名称数量城镇人口(万人)中心城市综合型中心城区1200次中心城市综合型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545-60重点镇30个以及一般镇39个都市型宁老庄、插花、袁寨、袁集、王店、三合、程集73-10工业型李兴、行流、

31、口孜、杨楼孜、陶庙、泉阳、倪邱、滑集、杨桥、黄岗10旅游型西湖、八里河、迪沟、田集、王家坝5商贸型杨湖、三堂、税镇、正午、伍明、闻集、三塔、光武、鲖城9农村基层服务型其它小城镇380.5-1.5合肥1 城镇化发展战略 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作用,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加强与淮南、六安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构建市域统筹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以城镇密集区为中心,与东部、西部、北部综合发展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产业化发展战略 (1)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支柱产业发展强劲 这几年,合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