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5 ,大小:130.74KB ,
资源ID:2548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548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输气管道项目工程设计规范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输气管道项目工程设计规范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3 气源的压力、温度及其变化范围;4 沿线用户对供气压力、供气量及其变化的要求。当要求利用管道储气调峰时,应具备用户的用气特性曲线和数据;5 沿线自然环境条件和管道埋设处地温。3.3.2 输气管道水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输气管道纵断面的相对高差h200m且不考虑高差影响时,应按下式计算: (3.3.21)式中:气体(P0=0.101325MPa,T=293K)的流量(m3/d); P1输气管道计算段的起点压力(绝)(MPa); P2输气管道计算段的终点压力(绝)(MPa); d 输气管道内径(cm);水力摩阻系数; Z气体的压缩因子;气体的相对密度; T输气管道内气体的平均温度(K);

2、L输气管道计算段的长度(km)。 2 当考虑输气管道纵断面的相对高差影响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3.22) (3.3.23) 式中:系数(m-1);输气管道计算段的终点对计算段起点的标高差(m); n输气管道沿线计算的分管段数。计算分管段的划分是沿输气管道走向,从起点开始,当其中相对高差200m时划作一个计算分管段。各计算分管段终点的标高(m);各计算分管段起点的标高(m);各计算分管的长度(m);重力加速度,取9.81m/s2;空气的气体常数,在标准状况下(=0.103125MPa,T=293K), =287.1m3/(s2.K)。 3 水力摩阻系数宜按下式计算,当输气管道工艺计算采用

3、手算时,宜采用附录A中的公式。 (3.3.24)钢管内壁绝对粗糙度(m);管道内径(m);雷诺数。3.3.3 输气管道沿线任意点的温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不考虑节流效应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3.31) (3.3.32)输气管道沿线任意点的气体温度();输气管道埋设处的土壤温度();输气管道计算段起点的气体温度();e自然对数底数,宜按2.718取值;x输气管道计算段起点至沿线任意点的长度(km);输气管道中气体到土壤的总传热系数输气管道外直径(m);输气管道中气体(P0=0.101325MPa,T=293K)的流量(m3/d);气体的定压比热 2 当考虑节流效应时,应按下式计算:

4、 (3.3.33)焦耳-汤姆逊效应系数(/MPa);x长度管段的压降(MPa)。3.3.4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宜对输气管道系统进行稳态和动态模拟计算,确定在不同工况条件压气站的数量、增压比、压缩机计算功率和动力燃烧消耗,管道系统各节点流量、压力、温度和管道的储气量等。根据系统分析需要,可按小时或天确定计算时间段。3.3.5 稳态和动态模拟的计算软件应经工程实践验证。3.4 输气管道的安全泄压3.4.1 输气站宜在进站截断阀上游和出站截断阀下游设置泄压放空设施 3.4.2 输气管线相邻线路截断阀(室)之间的管段上应设置放空阀,并应结合建设环境可设置放空立管或预留引接发空管线的法兰接口,放空阀直

5、径与放空管直径应相等。3.4.3 存在超压的管道、设备和容器,必须设置安全阀或压力控制设施。3.4.4 安全阀的定压应经系统分析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力容器的安全阀定压应小于或等于受压容器的设计压力。2.管道的安全阀定压(P0)应根据工艺管道最大允许操作压力(P)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P1.8MPa时,管道的安全阀定压(P0)应按下式计算:P0P0.18MPa (3.4.41)2)当1.8MPaP7.5MPa时,管道的安全阀定压(P0)应按下式计算:P01.1P (3.4.42)3)当P7.5MPa时,管道的安全阀定压(P0)应按下式计算:P01.05P (3.4.43)3.

6、4.5 安全阀泄放管直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个安全阀的泄放管直径,应按背压不大于该阀泄放压力的10%确定,且不应小于安全阀的出口管径;2 连接多个安全阀的泄放管直径,应按所有安全阀同时泄放时产生的背压不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安全阀的泄放压力的10%确定,且泄放管截面积不应小于安全阀泄放支管截面积之和。3.4.6 放空的气体应安全排入大气。3.4.7 输气站放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输气站应设放空立管,需要时还可设放散管;2 输气站天然气宜经放空立管集中排放,也可分区排放,高、低压放空管线应分别设置,不同排放压力的天然气放空管线汇入同一排放系统时,应确保不同压力的放空点能同时畅通排放;3 当输

7、气站设置紧急放空系统时,设计应满足在15min内将站内设备及管道内压力从最初的压力降到设计压力的50%;3.4.8 阀室放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阀室宜设置放空立管,室内安装的截断阀的放散管应引至室外;2 不设放空立管的阀室应设放空阀或预留引接放空管线的法兰接口;3 阀室周围环境不具备天然气防空条件时,可不设放空立管,该阀室上下游管段内的天然气应由相邻的阀室或相邻输气站放空。3.4.9 放空立管和放散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放空立管直径应满足设计最大放空量的要求;2 放空立管和放散管的顶端不应装设弯管;3 放空立管和放散管应有稳管加固措施;4 放空立管底部宜有排除积水的措施;5 放空立管

8、和放散管设置的位置应能方便运行操作和维护;6 放空立管和放散管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的有关规定。4 线 路4.1 线路选择4.1.1 线路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 线路走向应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和气源、市场分布,结合沿线城镇、交通、水利、矿产资源和环境敏感区的现状与规划,以及沿途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线路总体走向;2 线路宜避开环境敏感区,当路由受限需要通过环境敏感区时,应征得其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保护措施;3 大中型穿(跨)越工程和压气站位置的选择,应符合线路总体走向。局部线路走向应根据大中型

9、穿(跨)越工程和压气站的位置进行调整;4 线路应避开军事禁区、飞机场、铁路及汽车客运站、海(河)港码头等区域。5 除为管道工程专门修建的隧道、桥梁外,不应在铁路或公路的隧道内及桥梁上敷设输气管道。输气管道从铁路或公路桥下交叉通过时,不应改变桥梁下的水文条件;6 与公路并行的管道路由宜在公路用地界3m以外,与铁路并行的管道路由宜在铁路用地界3m以外,如地形受限或其他条件限制的局部地段不满足要求时,应征得道路管理部门的同意;7 线路宜避开城乡规划区,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在城乡规划区通过时,应征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同意,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8 石方地段的管线路由爆破挖沟时,应避免对公众及周围设施的安全

10、造成影响;9 线路宜避开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地极、变电站等强干扰区域;10 埋地管道与建(构)筑物的间距应满足施工和运行管理需求,且管道中心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m。4.1.2 输气管道应避开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洪水严重侵蚀等地质灾害地段,宜避开矿山采空区及全新世活动断层。当受到条件限制必须通过上述区域时,应选择危害程度较小的位置通过,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4.2 地区等级划分及设计系数确定4.2.1 输气管线通过的地方,应按沿线居民户数和(或)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划分为四个地区等级,并应依据地区等级做出相应的管道设计。4.2.2 地区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沿管线中心线两侧

11、各200m范围内,任意划分成长度为2km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地段,按划定地段内的户数应划分为四个等级。在乡村人口聚集的村庄、大院及住宅楼,应以每一独立户作为一个供人居住的建筑物计算,地区等级应按下列原则划分;1)一级一类地区:不经常有人活动及无永久性人员居住的区段;2)一级二类地区:户数在15户或以下的区段;3)二级地区:户数在15以上100户以下的区段;4)三级地区:户数在100户或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规划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的人口稠密区;5)四级地区: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交通频繁、地下设施多的区段。 2 当划分地区等级边界线时,边界

12、线距最近一幢建筑物外边缘不应小于200m。3 在一、二级地区内的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应按三级地区选取设计系数。4 当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足以改变该地区的现有等级时,应按发展规划划分地区等级。4.2.3 输气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应符合表4.2.3的规定。表4.2.3 强度设计系数地区等级强度设计系数一级一类地区0.8一级二类地区0.72二级地区0.6三级地区0.5四级地区0.4注:一级一类地区的线路管道可采用0.8或0.72强度设计系数4.2.4 穿越道路的管段以及输气站和阀室内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应符合表4.2.4的规定。表4.2.4穿越道路的管段以及输气站和阀室内管道的强

13、度设计系数管段或管道一二三四一类二类有套管穿越三、四级公路的管道无套管穿越06穿越一、二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管道输气站内管道及截断阀室内管道4.3 管道敷设4.3.1 输气管道应采用埋地方式敷设,特殊地段可采用土堤或地面形式敷设。4.3.2 埋地管道覆土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3.2的规定。在不能满足要求的覆土厚度或外荷载过大、外部作业可能危及管道之外,应采取保护措施。表4.3.2 最小覆土厚度(m)土壤类岩石类旱地水田一级二级三级四级1 对需平整的地段应按平整后的标高计算。2 覆土层厚度应从管顶算起。3 季节性冻土区宜埋设在最大冰冻线以下。4 旱地和水田轮种的地区或现有旱地规划需要改为水田

14、的地区应按水田确定埋深。5 穿越鱼塘或沟渠的管线,应埋设在清淤层以下不小于1.0m。4.3.3 管沟边坡坡度应根据土壤类别、物理力学性质(如黏聚力、内摩擦角、湿度、容重等)、边坡顶部附件载荷情况和管沟开挖深度综合确定。当无上述土壤的物理性质资料时,对土壤构造均匀、无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深度不大于5m且不加支撑的管沟,其边坡坡度值可按表4.3.3确定。深度超过5m的管沟,应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将边坡放缓、加筑平台或加设支撑。表4.3.3 深度在5m以内管沟最陡边坡坡度值土壤类别最陡边坡坡度值(高宽比)坡顶无载荷坡顶有载荷坡顶有动载荷中密的砂土1:1.001.251.50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

15、为砂土)1:0.75硬塑的粉土0.67(充填物为黏性土)0.50硬塑的粉质黏土、黏土0.33老黄土0.100.25软土(经井点降水)硬质岩1 静载荷系指堆土或料堆等,动载荷系指有机械挖土、吊管机和推土机等动力机械作业。2 对软土地区,开挖深度不应超过4m。3 冻土地区,应根据冻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土壤特性经现场试挖确定边坡坡度值。4.3.4 管沟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沟深度小于或等于5m时,沟底宽度应按下式计算:B沟底宽度(m); Do钢管的结构外径(m),包括防腐及保温层的厚度,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管道同沟敷设时,Do应取各管道结构外径之和加上相邻管道之间的净距之和; K沟底加宽裕量(m),宜

16、按表4.3.4取值。表4.3.4 沟底加宽裕量(m)条件因素沟上焊接沟下焊条电弧焊接沟下半自动焊接处管沟沟下焊接弯头、弯管及连头处管沟土质管沟岩石爆破管沟弯头、冷弯管处管沟沟中有水沟中无水沟深3m以内0.70.91.51.01.62.0沟深3m5m1.11.21 当采用机械开挖管沟,计算的沟底宽度小于挖斗宽度时,沟底宽度应按挖斗宽度计算。 2沟下焊接弯头、弯管、碰口及半自动焊接处的管沟加宽范围宜为工作点两边各1m。 2 当管沟需要加支撑,在决定低宽时,应计入支撑结构的厚度。 3 当管沟深度大于5m时,应根据土壤类别及物理力学性质确定沟底宽度。4.3.5 岩石及砾石区的管沟,沟底比土壤区管沟超挖

17、不应小于0.2m,并用细土或砂将超挖部分压实垫平后方可下管。管沟回填时,应先用细土回填至管顶以上0.3m,方可用原开挖土回填并压实。管沟回填土在不影响土地复耕或水土保持的情况下宜高出地面0.3m。4.3.6 农耕区及其他植被区的管沟开挖,应将表层耕(腐)质土和下层土分别堆放,管沟回填时应将耕(腐)质土回填到表层。4.3.7 当管沟纵坡较大时,应根据土壤性质,采取防止回填土下滑或回填细土流失的措施。4.3.8 在沼泽、水网(含水田)地区的管道,当覆土层不足以克服管浮力时,应采取稳管措施。有积水的管沟,宜排净水后回填,否则应采取防止回填作业造成管道位移的措施。4.3.9 当输气管道采用土堤埋设时,

18、土堤高度和顶部宽度应根据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类别及性质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道在土堤中的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8m,土堤顶部宽度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两倍且不得小于1.0m;2 土堤的边坡坡度值应根据土壤类别和土堤的高度确定,管底以下黏性土土堤,压实系数宜为0.940.97,堤高小于2m 时,边坡坡度值宜为1:11:1.25,堤高位2m5m时,边坡坡度值宜为1:1.251:1.5,土堤受水浸淹没部分的边坡宜采用1:2的边坡坡度值;3 位于斜坡上的土堤应进行稳定计算。当自然地面坡度大于20%时,应采取防止填土沿坡面滑动的措施;4 当土堤阻碍地表水或地下水泄流时,应设置泄水设施。泄水能

19、力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量按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5年一遇的洪水量设计,并应采取防止水流对土堤冲刷的措施;5 土堤的回填土,其透水性能宜相近;6 沿土堤基底表面的植被应清除干净;7 软弱地基上的土堤应采取防止填土后基础沉陷的措施。4.3.10 输气管道通过人工或天然障碍物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和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9的有关规定。4.3.11 埋地输气管道与其他埋地管道、电力电缆、通信光(电)缆交叉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输气管道与其他管道交叉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3m,当小于0.3m时,两管间交叉处应设置坚固的绝缘隔离物,交叉点两侧各延伸

20、10m以上的管段,应确保管道防腐层无缺陷;2 输气管道与电力电缆、通信光电缆交叉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交叉点两侧各延伸10m以上的管段,应确保管道防腐层无缺陷。4.3.12 埋地输气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和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宜符合下列规定:1 在开阔地区,埋地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基脚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杆(塔)高;2 在路由受限地区,埋地管道与交流输电系数的各种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谁哦ing距离不宜小于表4.3.12的规定。在采取故障屏蔽、接地、隔离等防护措施后,表4.3.12规定的距离可适当减小。表4.3.12 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最小距离(m)电压等级(kV)220

21、330500铁塔或电杆接地5.06.07.54.3.13 地面敷设的输气管道与架空交流输电线路的距离应符合表4.3.13的规定。表4.3.13 地面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最小距离(m)项目31035661102207501000单回路双回路(逆相序)最小垂直距离3.04.09.51816最小水平距离开阔地区最高杆(塔)高路径受限地区13表中最小水平距离为边导线至管道任何部分的水平距离。4.3.14 弯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线路用热煨弯管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5倍,并应满足清管器或检测仪器能顺利通过的要求;2 热煨弯管的任何部位不得有裂纹和其他机械损伤,其两端部100mm长直管段范围内的圆度不应

22、大于连接管圆度的规定值,其他部位的圆度不应大于2.5%;3 不应采用有环向焊缝的钢管制作热煨弯管;4 冷弯弯管的最下曲率半径应符合4.3.14的规定。表4.3.14 冷弯弯管最小曲率半径公称直径DN(mm)最小曲率半径R(mm)30018D35021D40024D45027D30D550DN100040D105050D表中的D为钢管外径(mm)。4.3.15 输气管道采用弹性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弹性敷设管道与相邻的反向弹性弯管之间及弹性弯管和人工弯管之间,应采用直管段连接,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管子外径值,且不应小于500mm;2 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应满足管子强度要求,且不应小于钢管外径

23、的1000倍,垂直面上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还应大于管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挠度曲线的曲率半径还应大于管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挠度曲线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4.3.15) R管道弹性弯曲曲率半径(m); 管道的转角(); D钢管外径(cm)。4.3.16 弯管不得使用褶皱弯或虾米弯弯管代替。管子对接偏差不应大于3。4.3.17 管道通过较大的陡坡地段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应校核管道的稳定性,并宜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设置锚固或采取其他管道稳定的措施。当采用锚固墩时,管道与锚固墩之间应有良好的电绝缘。4.3.18 埋地输气管道与民用炸药储存仓库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埋地输气管道与民用

24、炸药储存仓库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 (4.3.18)R管道与民用炸药储存仓库的最小水平距离(m); e常数,取2.718; Q炸药库容量(kg),1000kgQ10000kg。2 当炸药库与管道之间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按本规范式(4.3.18)计算的水平距离值可折减15%20%;1)炸药库地面标高大于管道的管顶标高;2)炸药库与管道间存在深度大于管沟深度的沟渠;3)炸药库与管道间存在宽度大于50m且高度大于10m的山体。3 无论现状炸药库的库存药量有多少,本规范(4.3.18)中的炸药库容量Q应按政府部门批准的建库规模取值。库存药量不足1000kg应按1000kg取值计算。4.4并行管道敷设4.4.1 并行敷设的管道,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及共用公用设施,先建管道应为后建管道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创造条件。4.4.2 不受地形、地物或规划限制地段的并行管道,最小净距不应小于6m。4.4.3 受地形、地物或规划限制地段的并行管道,采取安全措施后净距可小于6m,同期建设时可同沟敷设,同沟敷设的并行管道,间距应满足施工及维护需求且最小净距不应小于0.5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