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6.28KB ,
资源ID:2568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56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劝学的教案小学.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劝学的教案小学.docx

1、劝学的教案小学劝学的教案小学【篇一: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

2、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段。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

3、,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叫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对偶句,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提示学生:掌握这些句组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

4、 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4.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追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积土成山?金石可镂”。) 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我们在

5、初一时学过乐羊子妻,文中将学习比喻成什么?(“织布”)要积累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

6、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

7、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8、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

9、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四、作业

10、 1.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2.朗读第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

11、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和“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和“登高”一喻对

12、举,说明“顺风”的效果。的作用亦和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喻属起句;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

13、,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和“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

14、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

15、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16、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

17、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留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检查完成练习情况。(过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题(详见

18、上文) 第二题:1.包括“于”的三种用法: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表示比较,【篇二: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劝学优秀教案(精品)】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二、过程和方法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教学难点 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生字

19、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名人名言: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

20、大家介绍一下? 二、新课学习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一)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教师领读。 学生自由读诗。【篇三: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

21、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针对这样

22、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

23、,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24、。这节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

25、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

26、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并列(“知明而行无过”);表修饰(“终日而思”); 表转折(“而致千里”);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

27、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