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0 ,大小:57.20KB ,
资源ID:26103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610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九月目 录总 则 31 编制依据 32 设计原则 33 适用范围 41 规划与景观 51.1 场地规划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场地室外环境 71.4 场地交通组织 8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92 建筑设计 13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142.2 遮阳设计 142.3 日照与采光 152.4 自然通风 162.5 隔声降噪 162.6 室内空气质量 182.7 无障碍设计 182.8 建筑节材 192.9 垃圾收集系统 202.10 创新设计 203 结构设计 213.1 总则 223.2

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22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244 暖通空调设计 264.1 基本设计要求 274.2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27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27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28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29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304.7 能量计量 314.8 自动控制与调节 314.9 系统运行与管理 315 给排水设计 325.1 水系统规划设计 335.2 给水 335.3 污水及雨水 35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366 电气设计 386.1 电力能源的选择 39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406.3 照明节能

3、416.4 电能计量 446.5 建筑智能化 44总 则1 编制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细则2 设计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差异巨大,对建筑的综合需求因此而不同。这就要求在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策略上要充分考虑天津本地区的特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特点:1、气候条件: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寒冷地区,采暖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2、水资源: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160立方米,加强非传统水资源

4、的利用是节水的重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地为盐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水质性缺水地区。3、太阳能资源:天津为太阳能资源较富区(区),年辐照量5152.36MJ/m2(水平面);年日照时数为2612.7小时。4、地热资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处于滨海地热田中北部,目前区内尚未进行规模性人工开采,地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5、生态资源: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地内有营城湖和蓟运河故道,与永定新河入海口相邻,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 6、地基情况:天津滨海新区属典型的软土地基,特点是软土普遍分布,厚度较大,工程性质差。第二、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原则绿色建筑不仅强调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确保对环境的影

5、响最小,还关注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不提倡高成本高投入。绿色建筑强调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强调采用传统技术策略或适宜技术策略,强调因地制宜和材料的本地化,强调建筑技术与功能的结合,鼓励技术创新。绿色建筑应处理好追求优良的建筑质量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的矛盾,权衡优化建筑的成本和效益,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与良好的服务。第三、“全过程控制”原则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对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指导,考虑如何在后续阶段落实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第四、“精专化”的设计原则绿色建筑的精专化设计

6、,实质就是要求建筑设计从粗放设计走向精细化设计,从局部设计走向整体性设计。因此,各专业的合作必须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精密的合作,而不是建筑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其他专业工程师才在其“准成品”上开展工作。总之,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在推动过程中,应对“建筑质量”、“环境负荷”和“成本投入”进行综合平衡,避免高科技、高投资的发展思路,避免简单的“向发达国家靠拢”,避免示范、展示和技术、产品堆砌(冷拼);鼓励采用被动式、适宜技术,鼓励中国特色、结合气候策略的“本土化绿色建筑”,鼓励技术和建筑的有机集成。3 适用范围本设计导则适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

7、设计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规划与景观目次1.1 场地规划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场地室外环境 71.4 场地交通组织 8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91.1 场地规划1.1.1 建设场地的规划设计基本要求1 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的的要求。2 应遵从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同空间管制区域进行建设。3 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1.1.2 防灾要求1 抗震: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严格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地

8、震小区划等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生命线工程及学校建筑应达到8度设防。2 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内不建任何建筑物。生态城北侧沿城际铁路275米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及度假村和生态城220千伏变电站电源输电线路6080米高压线路走廊内不建任何建筑物。1.1.3 环保要求大中型公建、居住区、工业建筑、生活市政配套(集贸市场、变配电设施、供暖设施、环卫设施、供燃气设施、交通站场、加油站等)及特殊工程(医疗机构、科研试验),应委托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1.4 使用盐碱地的工程措施1 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预防盐碱侵蚀建筑。2 采取工程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如

9、淡水洗盐、大穴整地和生物改碱等方法。1.2 建筑总体布局1.2.1 建筑总体布局基本要求: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内外交通路网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对建筑群体、环境、道路、广场、绿化格局、管线设计等,应满足总体空间使用要求。2 建筑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和卫生规范要求。对居住建筑、学校教学用房、托儿所、医疗、科研实验室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环境,应避免噪声干扰。3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1.2.2 满足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1 容积率满足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要求。2 绿地率居住社区的绿地率不

10、低于35%,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1.2.3 建筑间距1 日照间距: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2 消防间距满足防火规范相关条款。3 生活私密性间距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的窗宜保持一定间距,不宜小于18米。1.2.4 地下空间1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公共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2 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3 在满足人防工程使用功能的要求之上,合理利用人防工程,作为小区平时的配套工程使用,如社区活动站、商业娱乐设施、地下停车场、库房等。4 居住区内的停车泊位宜设置

11、于地下空间。 1.2.5 配套设施1 大、中型公共建筑须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库,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项目可建综合楼集中设置。2)商业设施和会所等配套公共设施可打破住区范围,与周边地区共同使用。3)中、小学、托幼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和社区绿地结合布置,学校的体育设施应向社会居民开放。4)社区绿地宜与慢行交通系统相结合,居民由居住社区任一点出发,步行300米可达街头绿地,500米可达社区公园,10002000米可达大型公园。1.3 场地室外环境1.3.1 噪声控制1 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

12、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外围,以形成声屏障,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场地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2 锅炉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源的建筑附属设施,其位置设置应避免对住宅、学校、医院、旅馆等建筑产生噪声干扰,必要时应做防噪声处理。3 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4 居住建筑、学校、托幼、疗养等建筑为防止城市道路、轻轨线路的噪声干扰,可在建筑与道路之间设置隔声屏、隔声墙体、种植树木带等措施。5 学校、托幼临道路一侧时,宜设5-10米宽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附:绿化带宽度降低噪声效果绿化带宽度(m)降低声级(dB)噪声防护带的种植形式10-1445一行防护带前两层绿

13、篱,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1420582030810两行防护林带/行间距3m,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25301012两行、三行防护林带,行距3m,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1.3.2 日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标准。2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同时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即大寒日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标准。3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小时日照标准。4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

14、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1.3.3 风环境1 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使建筑长面尽量迎向夏季主导风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2 使用通风模拟软件或风洞试验,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以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附:风速与舒适性关系风速舒适性V 5m/s舒适5m/s V 10m/s不舒适, 行动受影响10m/s V 15m/s很不舒适, 行动受严重影响15m/s V 20m/s危险1.3.4 热岛效应:1 增加植被或其他透水材料的覆盖,减少不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如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等透水地面。2 利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植物格栅或者

15、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3 用带有植被的建筑表面、地面代替硬质建筑表面和地面, 宜使用反射率较高、浅色的材料或着色剂装饰建筑屋面和表面以降低热吸收。1.4 场地交通组织1.4.1 出入口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方位应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并符合以下条件:1 剧场、体育场馆等容易形成短时间集中人流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在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紧急疏散出入口必须紧邻城市道路或有专用通道连接至城市道路。2 场地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其间距不宜小于150米,人行出入口不宜超过80米。3 基地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4 居住区出入口1)居住区内外联系道路应

16、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避免过境车辆穿行。2)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3)住区出入口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米。1.4.2 道路组织1 人员密集建筑基地内道路设置:1)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2 居住区内应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1.4.3 无障碍设计1 公

17、共建筑场地主要出入口、水平通道、公共厕所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2 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通道、楼梯、电梯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1.4.4 停车场1 地上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坡度不超过0.5%,应有遮阳树木并宜结合铺草砖铺设。2 机动车停放可采用停车楼或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装置以节省用地。3 居住区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不影响居民生活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4 公共建筑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5 大型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布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6 设置便于停车的构筑物:如自行车车棚、车架设施。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1.5.1 盐碱地绿化

18、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1 合理采用工程措施,如挖排碱沟、蓄淡压碱待土壤含盐量下降后,进行常规绿化。2 合理采取土壤改良措施。3 如采用客土绿化,根据所栽植的植物品种合理确定客土厚度:如草坪的换土厚度一般为3040cm,栽植灌木的土层按要求应在60cm,而行道树的换土深度为90110cm。1.5.2 植物选择1 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乡土物种在绿化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不低于70%。选用维护工作少、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2 选用耐盐植物参与盐碱地绿化,根据土壤条件选择耐盐碱植物,鼓励培育适宜盐碱地的新树种。1.5.3 植物配置1 栽植多种类型植物,同时采用乔、灌、草复层绿

19、化。2 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3各类绿地,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的数量比不小于4:1;落叶灌木:常绿灌木的数量比不小于3:1。4 种植位置,与建筑、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符合要求,一般乔木距建筑物5-8米,以免影响室内采光与通风。1.5.4 屋顶绿化1 绿化形式选择:1)坡度较大的屋面、拱屋面以及特种屋面(如玻璃面、活动面层等)不适宜做屋顶绿化。2)屋面坡度在10以下的宜做复层绿化,屋面坡度1030的宜做地被式绿化,屋面坡度超过30的不宜绿化。3)屋面坡度超过15时,应设置防滑装置。4)屋面面积在200m2以下的,宜做地被式绿化。5)应选择光照较好的屋顶,大寒日日照小于2小时的屋

20、顶不宜绿化。2 布局:1)坡屋面绿化宜选用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易行的藤本植物,平屋面绿化形式可灵活布局。2)平屋面设计布局时,尽量把重量大的乔木、亭、花架、山石等安置在梁、柱和墙等承重构件上。为减轻荷重,多采用轻质材料,如轻量栽培基质、人造假山石、轻质建筑材料等。3 荷载: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屋顶绿化的荷载等级。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在3.0KN/m2以上的屋面可做地被式绿化,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在5.0KN/m2的屋面可做复层绿化。对大灌木、乔木绿化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荷载标准值。4 防水:1)原有建筑防水层不能满足绿化要求时,应进行屋面防水改造或进行二次防水处理。2)屋面防水等级宜达到级建筑防水

21、标准。3)屋面防水层侧面应高出屋面种植层1015cm。4)应选择防水性能良好、轻质强韧的防水材料。卷材防水应搭接完整,接缝均匀一致,粘结牢靠,密封性好。5)防水层建成后应做防水性能检测。6)加砌花台、水池,安装水、电管线等施工时,不得打开或破坏屋面防水层。5 排水:1)蓄排水层厚度不应小于5cm。2)蓄排水材料的粒径宜在416mm。3)蓄排水材料蓄水不宜超过其体积的50%。4)屋面面积较大时,蓄排水层宜分区设置。每区不宜大于1.0m1.2m,且至少应有一个排水孔,排水孔处应铺设粗骨料或加格篦。5)屋面排水口一般应设置两个,有条件的可增设一个溢水口。排水口敞露,做好定期的清洁和疏通工作,严禁覆盖

22、,周围严禁种植植物。6 过滤层:蓄排水层上应设置过滤层。1)过滤层的总孔隙度不宜小于65%。2)过滤层应有一定的坚固性。3)过滤材料接缝搭接不宜小于20cm。7 基质层:1)栽培基质的重量应在荷载允许范围内 ,最大持水量时的容重宜小于1.2g/cm3。2)栽培基质的最小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植物类型栽培基质厚度(cm)草坪植物15小灌木30大灌木45浅根乔木60深根乔木908 植物选择:选用浅根性、抗风、耐干燥,生长缓慢的植物材料。9 灌溉: 1)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做到人工浇灌与自然降水相结合。2)必须有灌溉设施,宜采用喷滴灌方式。3)可安装蓄水装置,收集雨水或灌溉水,过滤后循环利用。4)喷

23、灌水不超过种植边界,不超过屋面防水层在墙上的高度。5)充分浇灌后,应及时关闭浇灌设施。10 防风:在树木周边采用固定根部措施,以扩大根系固土作用。屋顶绿化宜设置在高度18米以下的建筑屋面上。1.5.5 垂直绿化:1 垂直绿化植物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不同习性的攀缘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要;并根据攀缘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应根据不同种类攀缘植物本身特有的习性,选择与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2 应根据种植地的朝向选择攀缘植物。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种植以喜阳的攀缘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缘植物;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种植攀缘植物,也

24、应在耐荫种类中选择3 应根据墙面或构筑物的高度来选择攀缘植物。4 应尽量采用地栽形式。种植带宽度50100cm,土层厚50cm,根系距墙15cm,株距50100cm为宜。容器(种植槽或盆)栽植时,高度应为60cm,宽度为50cm,株距为2m。容器底部应有排水孔。5 植物幕墙垂直绿化:1)墙面种植槽的设计包括:砌带种植槽的砌块、预制钢筋混凝土种植槽、砌筑墙体时固定好支撑、主体竣工后在墙面固定支撑等。2)种植槽基质构成分为(从下至上):A)蓄水层为吸水性强的多孔材料,如炉渣、膨胀珍珠岩、陶粒等;B)过滤层主要功能是调节植被的水分,使水分迅速渗至蓄水层,一般为2层卵石层;C)基质层耕作土壤与松散物的

25、混合。2 建筑设计目次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142.2 遮阳设计 142.3 日照与采光 152.4 自然通风 162.5 隔声降噪 162.6 室内空气质量 182.7 无障碍设计 182.8 建筑节材 192.9 垃圾收集系统 202.10 创新设计 202.1 建筑外围护结构2.1.1 节能目标应满足国家和天津市的节能设计标准,如果节能目标高于国家和天津市标准,应计算节能率以判断其是否可以达到优选项标准。2.1.2 控制体型系数及窗墙比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尽量避免在北向、西向设置大面积玻璃窗。2.1.3 外墙的保温1 应选用外墙外保温或夹芯保温体系。2 外墙可采用设置通风间层的措施

26、。3 夹芯保温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处, 应采用保温措施。4 外墙外保温的窗户周边及墙体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应增设加强网,防止裂缝。5 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应设置保温层。2.1.4 屋面的设计1 平屋面宜选用倒置式屋面做法。2 平屋面可以选用浅色屋面体系或热反射型涂料,以改善顶部室内空间热环境。3 住宅屋面宜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坡屋顶宜设置阁楼层,平屋顶宜设置架空层。4 可以考虑屋顶绿化等措施来达到隔热降温的效果。2.1.5 地面、楼面的保温1 地下室为车库等不采暖房间时应在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温层。2 首层架空的建筑应在架空顶板设置保温层。2.1.6 外窗、幕墙的热工性能1 外窗,幕墙的气密

27、性应分别达到建筑外窗气密性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幕墙达到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T15225-94中规定的气密性标准的3级要求。2 外窗的开启方式应注意保证建筑的气密性,可以选用平开、上悬等形式,尽量避免选用推拉形式。3 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用发泡聚氨酯等保温、密封材料填实。4 玻璃幕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设置呼吸式玻璃幕墙。2.1.7 阻止热桥,避免结露的措施1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热桥部位应保证保温层闭合;2 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用保温材料处理。3 铝合金窗和幕墙应选用断桥隔热型材。2.2 遮阳设计2.2.1 玻璃的遮阳性能1 南向、西向外窗宜选用低辐射镀膜

28、(Low-E)玻璃。2 玻璃幕墙宜选用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2.2.2 固定式外遮阳1 南向宜设置水平遮阳,挑出宽度根据节能计算确定。2 西向宜设置竖向等遮阳形式。2.2.3 可调节式外遮阳1 如果条件允许,外窗、玻璃幕墙或玻璃采光顶可以使用可调节式外遮阳。设置部位可优先考虑西向、玻璃采光顶、南向。2.2.4 利用绿化植物进行遮阳1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宜考虑在建筑物的南向与西向种植高大乔木,利用绿化植物对建筑进行遮阳。2 可以考虑在外墙下种植攀缘植物,利用攀缘植物进行遮阳。2.3 日照与采光2.3.1 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应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判断,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29、50180中有关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2.3.2 建筑设计时,应进行窗地面积比计算,窗地面积比较小时,需进行该房间的采光系数计算,以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的要求。1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应有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应不低于1%。2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应不低于2%。主要功能空间不包括储藏室、机房、走廊和楼梯间、卫生间及其他使用率低的附属房间,也不包括阳光会妨碍工作的房间。3 学校教室、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厅、医院诊室的室内采光系数应不低于2%。4 旅馆客房、博物馆展厅的室内采光系数应不低于1%。2.3.3 宜采用加强自然采光的措施1 采用中

30、庭、天井、屋顶天窗等加强室内自然采光。2 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3 无自然采光的大空间室内,尤其是儿童活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可使用导光管技术,将阳光从屋顶引入。2.3.4 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可节省白天照明能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1 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2 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要注意设计好排水、防漏。3 上面无地上建筑的地下车库,可采用导光管引进自然光。当地下车库的覆土厚度达到3米以上时,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管效率较低,不宜采用。光纤导光系统成本较高,可少量使用。2.3.5 在建筑平面设计时,应使主要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并注意避免不同空间的视线干扰。尤其是居住建筑要避免户间的视线干扰。2.4 自然通风2.4.1 在建筑朝向设计时,根据中新生态城风玫瑰图,使建筑长面尽量迎向夏季主导风向南向或东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西北向),以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人流入口和室外商业街应避开冬季主导风向。2.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