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10.74KB ,
资源ID:26282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6282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13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汇编10古诗词鉴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13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汇编10古诗词鉴赏.docx

1、湖南省13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汇编10古诗词鉴赏2019年湖南省13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汇编10-古诗词鉴赏10.古诗鉴赏。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片:_下片:_【答案】(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解析】(1)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

2、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下片重点表达“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

3、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答案】(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解

4、析】(2)考查对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的理解。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内容方面来说,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下片“人月”双及,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从布局方面来说,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去”与“回归”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

5、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

6、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答案】(1)听觉和视觉【解析】(1)“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

7、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

8、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答案】(2)C【解析】(2)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

9、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白话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11.诗歌鉴赏。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10、,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答案】(1)

11、D【解析】(1)此题综合考查对词抒情手法、内容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D项,此词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_和_,全词表达了作者_的

12、思想感情。【答案】(2)记叙议论(抒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片忆旧,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

13、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下片感怀,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白话译文

14、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11.诗歌赏析。送凌十一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谋道谋食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注凌十一:作者的朋友。(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15、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析】(1)结合句子的翻译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的意思是“昨日的小雨送别最后的秋天,落叶飘满河沟,随水漂流。”然后描绘即可。(2)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含义分析表达的情感。“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的意思是“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从来都是看轻万里漂泊”表达了作者希望凌十一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长沙,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6、无古诗词鉴赏考查,附【体会古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学习古诗词,可是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体会古诗词中诗人想表达的的思想感情,那么到底用哪些方法来体会一首古诗词的感情呢?1、看题目许多诗歌的试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达的是惜别之情。2、看意象有些诗歌没有点明情感的字眼,而是借助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借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意象也就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鸿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杜鹃”

17、、“子规”令人伤感;“松”、“菊”、“梅”象征坚韧、高洁之品格。3、看关键句有些诗歌,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点明诗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往往能快速把握感情诗歌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暗示了对亲人美好的祝愿之情。4、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点、艺术主张、作品风格,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比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陆游的爱国情怀,王维的田园情思,孟浩然的怀才不遇等。5、看背景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表达的情

18、感也有异。比如在宦门中长大又嫁入宦门之中的李清照,她早年生活是充满情趣,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所以,她的前期词作的基调是以轻快明丽为主的,如如梦令、醉花阴;后来靖康之难,李清照国破家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命运的剧变导致词作的内容也随即发生变化。李清照的整个词风多了份沉重,少了份轻快,如 武陵春、清平乐、永遇乐充满了凄伤的音调,哀婉的思绪。【形容人奉献的诗句】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7、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

19、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1、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1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3、粉身碎骨全不惜只留清白在人间。1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15、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秋谨1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17、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21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2、送人玫瑰,手有余香。23、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24、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的人,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佚名2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2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7、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28、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2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0、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岳飞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3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搞乃翁。3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3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3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21、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10.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答案】(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

22、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得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视野从满城到花鸟,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11.阅读归园田居,完成下列各题。(6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理荒秽(注音:_解释:_)荷锄归(注音:_解释:_)(2)诗中表

23、达主旨的句子是:_,_。【答案】(1)hu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h扛着(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纳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

24、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

25、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0-11题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

26、况和出使的目的。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11、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虚写

27、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有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我们似乎看到了威风凛凛的都护将军,正指挥大军奋勇作战的场面;也隐约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要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此题考查重点语

28、句的赏析,作答时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分析。此题可从多角度考虑作答。可从所写景物体会图画美;可从“大”、“孤”、“长”、“圆”几个形容词体会线条美;可通过想象,联想景物的色彩,体会色彩美;更可整体所写景物,考虑诗歌的意境美。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从茫茫大漠到地下的河流,空间广阔,层次丰富;这两句诗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D(2)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

29、下沉。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

30、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枥:一种乔木;茗:茶的雅称。(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答案】(1)C(2)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解析】(1)A项,“箫鼓追随春社近”一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乡村风俗的赞赏;B项,尾联的意思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据此可知,这个“闲”是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