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18.59MB ,
资源ID:2642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642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媒体融合一体化平台方案参考-税务报.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媒体融合一体化平台方案参考-税务报.docx

1、中国税务报新媒体融合一体化平台方案中国税务报社新媒体融合一体化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2017年03月23日目 录第1章项目概述51.1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新媒体51.2项目建设目标51.3总体思路和定位71.3.1总体目标71.3.2新媒体矩阵项目建设内容81.3.1总体架构需求分析9第2章建设必要性和建设意义112.1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选择112.2新媒体舆论整体的发展转型需要112.3APP的迭代是新型媒体品牌建设的选择122.4项目建设意义12第3章平台总体设计方案153.1系统总体架构153.2框架安全设计原则163.2.1系统安全性设计163.2.2高扩展性原则173

2、.2.3高可靠/高安全性原则173.2.4开放性原则183.2.5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原则183.2.6技术的先进性原则183.2.7开发接口和二次开发能力193.3总体技术路线193.3.1支持服务器水平扩展的系统架构193.3.2分布式检索技术193.3.3智能分析技术203.3.4基于E5基础内容管理平台的系统建设203.3.5HTML5规范支持203.3.6支持W3C标准,支持跨浏览器应用213.3.7开源缓存数据库支持213.3.8轻量级分布式文件存储223.3.9数据交换格式标准22第4章方正新媒体融合一体化平台234.1新媒体矩阵统一管理后台234.1.1新媒体矩阵统一管理244.

3、1.2新媒体矩阵统一管理功能设计264.2新媒体矩阵发布管理314.2.1WEB发布管理314.2.2APP发布管理334.2.3投票功能需求364.2.4评论系统功能需求364.2.5数字报刊发布管理364.2.6社会化媒体管理384.3方正轻量级视音频管理系统404.3.1视频管理404.3.2视频分类管理414.3.3视频编辑处理414.4方正天钩内容自动获取系统V3.0424.5方正翔悦网站站内检索系统V1.0424.6用户会员中心系统434.6.1SSO(单点登录)434.6.2全媒体会员中心444.7内容信息推送和智能推荐454.7.1互联网资讯采集454.7.2互联网资讯的处理4

4、54.7.3行业资讯分类标引464.7.4用户信息采集与画像464.7.5智能推荐服务47第5章方正Mugeda可视化新闻平台485.1前言485.2系统简介495.2.1内容制作495.2.2内容管理515.2.3内容发布515.2.4内容统计525.2.5内容权限525.2.6其它53第1章 项目概述1.1 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新媒体伴随当前互联网的强势冲击,媒体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的注入使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加之智能终端的充分利用,PC互联网的份额变得惨淡,最新的数据统计移动端人均上网时长已经超PC端29%,数值还在不断攀升,“即时性、灵活性、交互性及原创性”特色的

5、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主流。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方针,重点促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创造业、生成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重要环节,2015年两会时期人民日报推出“中央厨房”,传统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发布至PC、PAD、PHONE各终端应用,网站、微博、微信及其他应用传播全覆盖,“工作方式、管理体制、行动落实、传播效果”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创新程度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内容管理是媒体融合的核心,机制的改变也预示技术服务随之变化,如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媒体行业也是摆在当前的新探索问题。新媒体、全媒体、融合

6、媒体都因“互联网+”而捆绑在一起,无论何种方式如何发展,媒体融合都必须拥有一个载体,建立在内容管理之上。媒体的融合将打通纸质报刊、网站、移动终端及其他资源的内容生产、发布、管理,形成统一化的采编发;形成跨平台、多终端、富媒体的资源矩阵;汇集自身资源优势以及第三方数据建设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中心,作为资源发布传播的管理核心,新媒体内容管理解决方案,迎合新媒体发展新趋势,充分理解用户实际工作流程,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实现新媒体矩阵综合管理,为各行业提供最优质的信息化服务。1.2 项目建设目标通过方正新媒体融合一体化平台建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以产品思维、服务

7、思维、数据思维和互动思维为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涵盖生活、资讯、政务、经济等多种服务一体化的智慧媒体平台,实现基于新媒体网络的智慧媒体、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生活的目标。平台体系采用模块化、接口化、标准化定义开发,将业务管控、内容接入与前端展现有机整合,利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搭建中央厨房型新媒体平台系统,实现网站、APP(手机客户端)、数字报纸、微信集群、微博集群、H5可视化制作工具等整合统一管理,打造一个新媒体交互融合、功能全面、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熟先进、开放可扩展、并能够有效管控的统一管理发布平台,真正实现新媒体内容的统一的生产,多终端同步应用。为媒体融合发展建立技术平台基础。

8、平台项目的核心建设目标是:1) 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媒体,PC网站,触屏网站,微博,微信以及APP端实现立体化的媒介形态覆盖,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满足社会大众,尤其是80、90后年轻受众群体对于新媒体内容产品的多元化多形态的个性化需求;2) 构建统一的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内容管理和信息发布的融合统一,将传统媒体最核心的内容优势最大化程度突出,将多种媒介形式进行统一平台的融合管理,支持PC端新闻网站的同时,对其他媒介如APP,数字报,微博微信群矩阵,H5等新型媒体形态统一的管理、编辑、发布、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全通路多元化的管理体系。3) 实现P

9、C网站、手机网站、客户端APP、微博和微信、H5等媒体的便捷采编发管功能。打造技术领先、功能完备、使用便捷、集成统一的新媒体平台。4) 实现与报社现有全媒体编采平台的无缝对接、内容稿件的全流程流转、一源多终端的多渠道便捷发布展现,实现报社媒体融合转型中的面向新媒体的中央厨房系统战略目标。5) 新型媒体品牌化建设,打造以网站、APP端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媒介矩阵品牌,集中优质资源,体验从PGC,UGC甚至全网内容抓取角度实现面向本地区的垂直化信息服务,打造新兴媒体品牌,凸显新媒体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价值地位。1.3 总体思路和定位1.3.1 总体目标项目目标是通过新媒体一体化平台,实践移动网络舆论制高

10、点的重要性,打造面向行业内的移动新媒体第一平台,实践平面媒体、PC网媒、移动端媒共同构成三位一体、互为协同、覆盖三代传播形态的主流媒体矩阵。内容定位:1、互联网+数字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跨端矩阵构建以平面纸媒、pc网站、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传统平面媒体、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全媒体矩阵,尤其在移动传播上形成全国首创的微博微信群、手机APP客户端、H5、人工智能机器写作的跨终端、全网化移动矩阵,将率先实现跨端共享,面向所有手机、终端自由无门槛使用,形成互为协同、互为导流的环流圈层,真正实践手机用户资源的全面融合、广覆盖。以数据化、社交化、可视化为目标,实践未来媒体工作场景,如主题新闻报道、行业

11、信息报道、中心工作的权威解读、重大新闻发布、重要行业领域政策解读、民生新闻推送等适合移动端阅读的政经原创新闻,在移动端传递、放大行业的声音,将行业内的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上传下达,为行业宣传做好最基本的保障。建设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重塑媒体生产流程,加速传统新闻作品向数字化、网络化产品的转型,着力打造微新闻、动新闻、图新闻、动漫新闻、视觉新闻、3D新闻等一系列全媒体融合精品,构建互动分享、交流沟通的新闻社区,体现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感可视、从静态文字到动态产品的升级融合新常态。2、互联网+行业引领,行业知识体系的移动课堂紧扣行业知识服务建设的主心骨,在互联网领域把准“方向舵”、打造“压舱石”,当好“

12、定星盘”,以创新方式打造移动化的学习平台、核心价值传播平台,发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行业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不断提升思想文化、核心价值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运用微直播、微视频等全媒体手段,打造开放性、互动评议的互联网传播空间,既讲好行业内最美故事,更重行业内专业评议互动、批判警示、通过全时空、全媒体传播,凝聚起最大公约数,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通过互联网的一键式分享互动,及时传递正能量。3、互联网+互动服务,线上线下结合打造智慧税务通过行业内的专业服务体系,构建聚合行业内各种资源延伸民生诉求,根据用户地理信息位置智能定位,集纳天气、便民等行业内的专业内容服务的融合打造移动

13、端指挥税务体系,实现互动服务移动平台。1.3.2 新媒体矩阵项目建设内容目前中国税务报社新媒体内容管理方式还主要依赖于单一的内容发布,单向的信息推送,独立的社会化媒体管理,分散的用户管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说服力。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局限于纸质报刊,而新媒体矩阵突出的特点是全通路的发布场景,网站、数字报、微博、微信、APP终端等全覆盖,内容进行全渠道的覆盖和流转,进而提升稿件价值同时也进行用户资源的沉淀,发掘用户的真正价值实现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拓展规划。l 统一的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是网站的核心应用,统一的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需要在支持PC网站的同时兼顾其他媒介的管理

14、、编辑、发布、传播,最终形成一个核心全通路多元化的管理体系。l 微博、微信等多账号群矩阵的社会化媒体统一管理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代名词,各媒体单位也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号、微博公号发布自身优质内容供网民浏览。因为平台不同所以微博、微信还需登录各自管理端,内容的运转不够流畅发布也不够及时,需要对社会化新媒体进行统一管理。l APP应用程序管理APP已经成为移动终端不可缺少的新媒体呈现手段,其具备功能丰富、操作便捷、使用方便的特点,想象空间无限。报社当前APP实际运作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整体布局上统一管理融合后进行新版本的迭代,实现网站内容、报社内全媒体业务系统的融会贯通而非形

15、成信息孤岛尤为重要,新的功能规划内容的完成将真正撑起全新的新媒体品牌。l 网民交互体系当今互联网单向的内容推送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诉求,更希望自己可以对新闻热点进行评论发表个人观点,自媒体也由此产生。其实微博的部分特点与之相像,但微博在字数和范围上有局限性,因此无论在网站、微博、微信、APP终端都开通网民交互功能。提供评论、调查、活动、投票等功能,形成“圈子”与网民更好的交流,提高服务质量。l 内容与大数据相结合移动新媒体与大数据结合是必然趋势。首先,大数据的支撑使内容更具丰富性,全网数据可有针对性推送、选用、转载,内容会更多样化;其次,大数据的支撑使内容更具及时性,丰富的内容溯源可提高编辑人员

16、自采、自编、自发的传统发布效率,提升新闻的及时性。l H5工具平台应用通过H5工具平台的培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利用木疙瘩平台长创新创意出更多的新闻可视化内容,更好的适应未来可视化新闻制作的刚性诉求。l 用户管理体系用户管理体系是传统媒体的壁垒。纸质报刊、网站信息发布后并没有将用户信息保留。此带来的后果即无任何跟踪依据又无任何反馈建议,推广程度、受众范围、内容质量等情况均无从谈起。用户管理体系是要梳理内容的受众情况,把握发展规律,利用数据来分析自身内容生产质量。当前的互联网经营与用户紧密相关的,受众群体数量直接影响经营质量。1.3.1 总体架构需求分析当前税务报的各新媒体系统还处于分散的管理,

17、模式上作为单一系统存在,网站、数字报、APP等都还采用单独的业务编采系统和流程,并从整体融合流程上尚为打通融合,尤其是无法实现与报社全媒体编采系统等融合统一管理,从人力成本以及内容编采流转效率上也大大的收到了制约。另一方面, 网站、app等新媒体系统发展以及用户互动和数字报呈现方面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迭代的空间,需要有更多的互动或便民服务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移动端用户,并进一步增强用户的活跃度以及粘性。 所以在新的架构平台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前的实用性,既要考虑当前网站、APP、数字报项目的建设,也要考虑未来的地方税务单位的新媒体矩阵群建设,如开辟全国范围各税务单位自有的子站、子APP以及子微信矩阵群,如

18、何打通与总部之间的编审和内容共享流程,是架构设计上的独有考量。在数据采集、存储、发布上都要充分考虑高可用、高并发等各种情况,能够支持服务器的水平扩展,无论从硬件方案、基础软件方案和应用软件方案方面,都应该具备弹性计算能力,在数据采集方面需要具备分布式数据采集,在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分析上应采用分布式数据分析,可以随时根据分析的需要增加服务,在存储上要利用分布式存储,并做好自动备份功能,保证数据不丢失。在数据发布上,应该具备灵活扩展能力,根据具体的业务量并发量随时扩展,保证在高并发情况下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第2章 建设必要性和建设意义2.1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选择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网媒、移动掌媒、官

19、方微信、官方微博进行聚合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媒体融合方展,应该集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为依托,以深度融合为着力点。这是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事关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举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带动传统媒体改革进程。面对传统媒体融合新趋势,必须顺势而为,进一步综合分析媒介融合发展进程。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微信、微博、物联网、二维码、APP、电子屏幕、网站、网络电视等一应俱全,如何将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渠道为传统媒体增加互动和粘性,如何将用户的信息接受转变为新闻产品的忠实用户,这都是媒体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2.2 新媒体舆论整体

20、的发展转型需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媒体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媒体以及传统PC互联网媒体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央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5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2.8亿,其中新闻资讯领域行业用户规模达到9亿,在移动端渗透率达到74.5%。每10台手机里,就有7.4台装有新闻客户端,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看新闻”的时代。同时,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层面

21、的战略部署推出之后,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基于移动网络的客户端也相应数量剧增,呈现媒体竞争的新景观。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以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借了移动互联网化的春风,各自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端”的探索,对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产品换代和价值再造,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端”的角逐和探索,最终的指向是人,每一个鲜活的、不一样的人。当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对传统媒体的选择转向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各类“圈子”中去获取,客户端能否成为人们一个信息入口,关键在于它对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所能满足的度。国内媒体创办的

22、客户端也普遍存在下载之后却很少使用的现象,固然与用户不可能有时间打开太多的手机应用程序有关,但也说明客户端距离人们分享信息、交流思想、获取服务的理想平台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提升新媒体内容发布质量,推动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加强视频及互动等业务建设,我们提出新媒体融合平台一体化建设计划,建设一套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全通路新媒体矩阵管理平台,实现新闻网各项业务的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强“端”方面的建设,重点打造APP,实现同网站,微信,微博等统一的管理平台,从而实现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转型的战略部署,走出一条新媒体融合之路。2.3 APP的迭代是新型媒体品牌建设的选择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

23、要渠道。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已经引发了整个舆论生态的变革,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思想交锋的主阵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对传媒集团来说,主流舆论在哪里,媒体变革的路就通向哪里;读者在哪里,声音就应该在哪里。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媒体融合的实质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迭代建设的全新APP,就是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就是在互联网基因上集合传媒集团信息服务优势和本地区内服务能力,加速媒体融合发展。2.4 项目建设意义1、在已具备核心报刊发布通道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发布渠道,并在全通路发布渠道建设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资源,提高各个

24、编采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融媒体平台项目系统的建设,将可细分受众市场,通过精细调整不同媒体终端面对的受众外,还可整合所有来稿资源进行分类,无论是媒体编辑、网站、官微、掌媒所需的内容资源,都可由记者将采访回来的素材资源进行统一平台的汇聚、分类、整合,不同子媒的编采人员可在一套平台中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按需获取,摆脱以往的“复制粘贴+人脑检索”内容资料的行为,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实现资源的一次采集,多渠道按需使用。2、建设具有“复合”能力的内容处理平台及运作机制。项目的建设除可满足不同发布渠道内容资源的统一汇聚外,还可实现在一套平台系统内完成所有发布渠道在内容发布之前的内容审核和编辑加工处理,可充分

25、发挥技术和软件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配合和人力资源的有效补给。3、体制、机制、考核、创新模式的改革流程。项目平台的建设可满足对平面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移动APP新闻客户端等应用渠道在内容的采集汇聚环节、审核环节、内容输出发布、内容管理、内容存储等各个流程环节之间实现统一的流程管理和安全控制,提高内容传播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内容资源的使用更安全顺畅、更高质高效,从而引领媒体未来体制、机制、考核和创新模式上的应对处理和变革。4、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模型。项目平台建设完成后将集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内容发布、内容分类存储于一体,除可打通平面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移动APP新闻客户端

26、等各类业务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直接从编采环节一键签发到新媒体渠道上,还可将各编采业务部门串行的工作流程直接转化为并行的工作流程,极大缩短多个部门参与、多套业务系统不断转移内容数据的模式,将极大体现数据内容在一个平台的快速新媒体新介质渠道发布的特性。项目的建设还引入了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帮助各部门记者和编辑快速从互联网中发现相关的内容新闻,提高对于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5、继续实施跨平台扩张,为新媒体业务平台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信息源。移动掌媒APP客户端的建设,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移动互联网不得不做的新媒体渠道,建设有特色的新闻宣传及民生服务为重点的掌媒APP也是加强传统媒体

27、与受众、用户、读者进行双向互动,更好支撑传统媒体稳步发展的途径。6、新媒体内容的制作和发布。项目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在融媒体平台中,除实践体验具体纸媒内容资源的完整采编发体系外,还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资源直接签发到新媒体网站系统、移动掌媒、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中进行二次加工和制作,满足首创、首发、首播的内容传播需求,满足读者和受众对于互动内容、动态内容、首发内容、突发内容的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的需求。媒介产业格局的变化势必带来传统媒体根本性的改变,如何体验实践对媒体类学生意义尤为重要,未来国内传统媒体集团、媒体机构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特点,广泛开展交流活动集思广益共同创新。传统媒

28、体集团调整体系结构,组建大型新闻传媒中心,集报业、全通路网站、电子阅报屏、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于一体,逐步向媒体融合方向和媒介融合方向转型,同时建立多媒体技术平台、数字化传输网络系统等基础建设,改革原有各部门独立运作的串行编采流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互动媒体新平台是大势所趋,既是媒体进行整体转型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根本路径,也是进行“一体两翼”布局,打造新媒体集群,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传播国家及正向舆论导向,满足媒介受众对于新闻产品的多元化需求的核心目标。第3章 平台总体设计方案3.1 系统总体架构整个系统由基础平台层、数据存储层,软件平台层,业务服务平台层和应用产品组成。基础平台层包括

29、局域网建设和网络设备的建设,充分采用集群技术和云存储、云计算技术,确保在高并发访问的条件下,还能保证系统的正常的访问效率。数据存储层,主要构建在基础平台之上用来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这设计数据存储层时,要同时满足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管理,因此系统通过采用关系数据库和缓存数据库结合的设计,充分使用这两类数据库的各自优势,提升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效率,所有的存储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软件平台层主要包括应用系统的中间件,是构建上层业务层的基础,其中方正内容管理基础平台管理平台,我们采用方正E5 v3.0基础平台来构建,E5平台提供强大的内容类型、分类、工作流

30、引擎、界面设计等全方位的内容管理基础组件,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大并发访问的内容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技术的前瞻性和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核心业务层,是在应用平台层和数据层基础上构建的应用系统,实现新媒体矩阵平台核心业务,包括内容管理和发布系统,新媒体矩阵应用平台和会员中心。系统的整体架构图如下:3.2 框架安全设计原则3.2.1 系统安全性设计架构安全性系统从架构设计上实行了内外的分离部署,数据库部署在内网,外网不可直接访问,外网Web系统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网站、App)的互动消息后,在Redis缓存服务器中查找数据,若有则直接返回,若没有则调用内网互动Web系统的api得到数据。数据可独立,提高安全

31、性和性能:互动系统的各文档库可以创建在不同的数据源,如单独的数据库或单独的数据库服务器。E5底层平台系统支持文档库使用不同的数据源。访问有缓存,提高系统性能:以Redis作为缓存,从而减轻数据库访问压力,提高系统的性能。应用安全性资讯内容管理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各模块都需要用户认证才可以进入。系统中有专门的认证模块来承担此任务,同时权限设置采用多层次,高加密技术,以求保证系统各模块运行的安全。登录管理:通过密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使用系统的相关用户必须先登录并且通过密码校验,才能进入该系统。用户权限管理:通过设定不同的权限,来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对系统的权限管理通过下述几个方面来进行:基于用户的权限管理,基于用户组的权限管理,基于访问时间的权限管理等,对以上几类访问的组合,在系统中对各种操作功能的权限进行详细的划分,在系统中设置如下的功能执行权限:人员控制的权限:可设定每个用户(用户组)所能控制的人员;数据管理的权限:数据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的权限;系统每一个用户综合上述的类别和功能级别进行设定,规定其授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