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54.61KB ,
资源ID:27376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7376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1、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辽宁省阜新二高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

2、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

3、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

4、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世的汉语表

5、达中屡屡出现。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D.“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

6、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7、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

8、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巨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

9、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竞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除:多次授予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于是再拜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D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悉原:全部赦免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傲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

10、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

11、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8.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

12、晚孤烟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5分)答:_9.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6分)答:_10.理解填空(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

13、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根 生 刘林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 1 到 100 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

14、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 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三朝时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苗生。根生认定苗

15、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 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的名

16、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蛰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

17、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 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人一个

18、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选自中国2013 年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B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C“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更烘托了根生与父

19、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 D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想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 E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2)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4)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书之人

20、范用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

21、。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

22、。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

23、有钟叔河,北有范用。”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范用的

24、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相关链接: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吴丛丛书痴范用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

25、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黄离我和范用的“缘”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

26、赏。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们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D.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

27、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E.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四方商场盗窃案亏得法官_,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

28、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_。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_,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A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 B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C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 D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

29、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喜剧有时也被称为滑稽剧,。 :;。,或者说,是一种严肃的喜。 滑稽剧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小错误、不成功的事情,而喜剧却源于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表现旧的、假的、丑的、恶的一方的失败的本质 滑稽剧主要是善意的戏谑、讥讽和批评,喜剧却是毫不留情的揭露、批判和犀利、辛辣、痛快的嘲讽 因而会引人发笑 但喜剧与滑稽剧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喜剧比滑稽剧更具严肃性 这是因为喜剧中存在着滑稽因素,如行为或语言的乖僻、夸张、倒错、变形及明显的虚假和假作正经、自相矛盾等等 A B C D16.欣赏右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5分) 要求:突出景物特征;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不超过80字。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