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0.17KB ,
资源ID:27802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7802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如何正确读书.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如何正确读书.docx

1、如何正确读书如何正确“读书”大家对这句话肯定不会陌生。你身边标榜阅读量的同事、朋友,各种读书相关的公众号,总会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后面再加上一个令你望尘莫及的数字。甚至,官方统计口径也会这样说:据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2015 年国民人均阅读量为 7.84 本,含纸质书和电子书。云云。包括前阵子在训练营,跟大家聊到读书的话题,也有几位学员私下问我:L先生,您知道得这么多,想问您一年会读多少本书呀?我一直不太理解这种问法。当你问一年读多少本书时,如何才算是读一本书?什么样的书才计入其中呢?读一两页算吗?读一半算吗?还是一定得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小说算吗?杂文算吗?还是只能计算知识型书籍?就算只统计

2、把一整本知识型书籍完整读完,那也很麻烦。拿上一篇书单来说,波普诺的社会学和约翰梅迪纳的让大脑自由,前者的信息量可能是后者的 100 倍。后者我一两天能翻完,前者我可能得看上半年。如果你读的都是这类通识书籍 社会学心理学与生活营销管理认知神经科学,那一年下来,能完整读完7.84 本,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意味着你入门了 7.84 个领域。而换成小说呢?一年 300 本都不在话下。所以,这种说法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在读书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中就讲到过,但当时只是匆匆一提,很多地方没说清楚。今天想好好聊聊这个问题。如果仅仅抱着读完一本书的心态去阅读,会有什么后果呢?你会很容易把持有当做拥有

3、,把阅读本身,当成学习的效果。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上个月买的哈佛谈判课,我才读了一半,感觉读不下去了,要放弃吗?普通心理学实在太难了,我看了半个月,才读了几十页,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这样思考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一本书当成一个单位呢?一本书没有读完,你就什么都没有得到吗?一本书读完了,你就真的学懂了吗?并不是。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书,所呈现出来的是作者的逻辑框架。哪些内容放进去,哪些内容不放,是由作者所决定的。全盘接受作者的逻辑框架,你就只是在复制别人的大脑而已。我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谈到我一年要读80/100/120/150本书,言谈中有一点点自矜,期待

4、着你的惊讶,仿佛这是一件很值得赞叹的事情。有时候,他们还会热衷于做思维导图,做干货笔记,进行浓缩 当你问这本书都讲了什么时,他会非常快地拿出笔记和导图。很棒。但我想问一下:你自己的看法呢?你读了这么多的书,那我给你一个主题,比如学习 不,请不要引用,不要给我看思维导图,也不要告诉我这本书讲了什么,请告诉我,对于学习这个话题,你的看法是什么?不妨想一想,你能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很多人的症结:我们过于重视读很多本书,过于追求掌握每一本书,但却很少有人真的去思考:我的看法是什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下意识地把读完一本书当做一个题目,而把做完一本书的笔记看作这个题

5、目的答案。想一想,你阅读的过程,是在做题、寻求答案,把它当成任务,还是真的出于自己的问题导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解题,是别人给你出一道题,让你去解出答案。而问题导向,是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去寻求这个问题的思路。以学习来说,仅仅读学习之道刻意练习足够吗?远远不够。如果我想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可能需要去研究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自我管理,我需要去了解原理、案例、工具,把它们汇总起来。我可能会去找 30 本书,每本书摘 10% 的内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重新打散、重组,形成一个体系 这就是我的看法。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几本书呢?不要成为复读机。否则,读了再多,你也只是

6、在重复别人的二手信息而已。这里就会引出两个问题。1)我如何知道我的看法是合理的?2)这种方式是否适合大多数人?第一个问题非常必要。实际上,确实存在许多这样的人: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这些看法常常经不起推敲。但回答也很简单:不轻易下任何一个断言,永远都要去思考,它背后的支撑是什么。举个例子,我常常强调一个观点:输出是最好的内化。为什么呢?这是有实实在在的支撑的。在心理学中,彻底记住一个信息,需要不断复述去强化它。而复述又分为两种,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前者是单纯的背诵,效果有限。后者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这个信息进行联结和重构,让它跟自己的知识网络建立更多的钩子,从而记得更牢。而输出

7、,无论是口头、还是文字,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细复述。而前面讲的把读书当做解题,也是一样的,来源自契可尼效应。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觉得,拿到一本书,它就是一个任务,我得把它读完,否则,这个任务就没有做完,就总觉得很难受。像这样,反向去倒推自己的每一个看法,寻找是否有坚实的支撑。如果不能自圆其说,就去读书、搜索信息,寻找支撑。如果发现找到的资料跟看法矛盾,就去寻求正反合 这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升级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为主动学习,区别于以读完一本书复述一本书做完一本书的导图这种模式的被动学习。那么,是不是主动学习一定优于被动学习?后者的效果是不是一定不好?这其实就是第二个问题: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大多数人?

8、很多人经常问我:你说的方法都很厉害,但真的适合(阅读量并不高的)普通人吗?说白了,这套方法确实不适合所有人。主要不适合什么人呢?懒人。那些不愿意主动思考,不愿意获取知识,而只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把知识打包、整理、归置好,送上门,做成可供入口的甜点,这样的人。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展开来讲。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差异在哪?其实很简单,就是两点:主动,以及思考。当你不满足于按照作者给你的脉络,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读完,而是开始泛读、跳读、选择性地读,以及寻找延伸材料来拓展阅读时,你就是在主动。当你不满足急于把一本书读完作出导图,而开始一边阅读,一边让思维同步运转,考虑联系、逻辑、应用,记

9、录灵感,你就是在思考。满足这两点,你就是在主动学习。这很难吗?对阅读量的要求,很高吗?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读张枣的名作镜中时,读到这句话: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极受触动。于是我会想:张枣是谁?这两句背后有什么隐喻?他是如何获得这个灵感的?他还有什么别的作品?他有什么故事?然后,我会搜索他的资料,看一看别人对这两句诗的评析、理解,读一读他其他的作品,尝试从更高的层次去进行审美。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很难吗?一点也不。这就是我们当中许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文学就一定不能思考吗?觉得一个句子很赞,就只能懵懵懂懂地看一下,记住它,然后翻过去吗?其他的书也是一样的。讲个有趣的点:

10、国内出版的畅销书,往往是由一堆文章结集而成,每篇文章讲一个知识点,一个观点。读完一本书,你会觉得琳琅满目,看到了很多观点。这是国内的模式。而欧美的畅销书呢,往往是这样:整本书就是为了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作者会从背景、理论、实验、案例等等入手,用各种故事和论述给你讲清楚。所以,习惯了国内阅读模式的人,去读欧美的书,经常会有这种感觉:这一整本书就讲了这点东西?我在豆瓣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评价: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本书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都是一些大道理,没什么新意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我都替这些买椟还珠的人感到同情。这样的心态,就算一年能读 500 本书,又怎么样呢?说说我的做法。如果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即使都

11、是一些大道理,我也不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有什么新意?而是会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模型?他的分类思路是什么?他看待事物的视角是什么?这个模型合理吗?作者写了一堆案例,我不会看完就过,而是会去确认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去思考:它们能不能用在文章里、用在课程中?除了作者的解释,还有没有别的解读?甚至,读一些日本人写的书时 日本的书有个特点,喜欢用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我也会从中找到不少乐趣。比如,这个方法看似司空见惯,但作者特地写出来,背后会否有什么想法?这样一想,往往能有新的收获。 尽管这些收获,未必是作者的本意,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但这比读完一本书重要得多得多。简而言之,概括

12、就是:以一种活跃的心态,跟作者做思维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所思考的东西,我所得到的灵感、联结和想法,就是读书中最宝贵的收获。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呢?1. 用自己的话复述2. 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不要死记硬背书里的文字,而是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就是学习时,假装身边有个人,在心里把内容讲给他听,教给他。这就是一种输出,亦即精细加工。同时,它可以培养你动脑的习惯。你会不会经常感到,很多书,读过一遍就忘了,连写了什么都记不住?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动脑。仅仅只是读懂 甚至有时是自以为读懂 而没有真正内化。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

13、法,就是不断用自己的话复述,来刺激我们的大脑,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活跃。不要把读书作为偷懒的借口。2. 时刻发散联想我读书往往不会挑一个特定的时间,而是在状态好的时候,随意打开一本书,翻上几页。一边翻,一边让思维随意地流动,不断从各个角度审视所读到的内容: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它的支撑是什么?这个案例很有意思,我能不能用起来?这种写法很有意思,我能从中想到什么?然后,把这一切想法,都记录下来。实际上,整个训练营中,有不少案例、题目和技巧,并不是有意积累的,而是在过往的阅读和学习中想到的。这是一种更有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3. 用主题去统摄内容比纵向阅读更重要的,是横向阅读。不妨试试这样做:找一

14、个感兴趣的主题,去获取一切相关的资料 在线课程,书籍,网页,专家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把各种零碎的信息重新整合起来,成为自己的观点和体系。如果可以,用这种方法去代替读书。你会发现,读书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圣、那么正襟危坐,它只是你去主动学习、拓展知识体系的一种渠道。你可能会问,这样不会很花时间吗?其实不会。为什么?因为我只是把别人浪费在读完一本书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而已。要知道:如果没有主题统摄,没有为我所用,即使你在读书,那也不过是在获取碎片信息罢了。4. 丰富知识网络经过以上3个步骤,定期地对自己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审视,问自己:这些知识,能如何纳入我已有的知识体系里面?试着把它们画出来,重建结构。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会不断升级换代,你的视角会常用常新。你不会再去关注我读了多少本书,因为,你已经完全超脱了这个层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