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1.29MB ,
资源ID:27811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7811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微波制备高效隔热复合材料及热性能模拟.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微波制备高效隔热复合材料及热性能模拟.docx

1、微波制备高效隔热复合材料及热性能模拟微波制备高效隔热复合材料及热性能模拟魏华 周俊松 刘峰实验学院指导教师:李 垚 一、课题研究目的SiO2气凝胶作为业界隔热性能最佳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SiO2气凝胶块体制作难度高,工业化产品主要是粉体颗粒状形态,这样只能作为填充材料来隔热,无法直接使用。为此我们采用复合的思想解决气凝胶粉体应用不便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无机复合材料需要长时间较高温度才能干燥固化形成最终的制品。这样往往会存在三个问题。第一,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第二,材料制备时间长;第三,外部传热方式加热,在隔热材料内部引起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得材料受热不均,影响复合材料的均一性。对此本项

2、目把微波加热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微波的“体积加热”方式保证了复合材料的均匀受热。通过对微波功率的调整,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材料的加热、发泡、固化,具有节能、高效、清洁、便捷的特点。利用微波加热制备的复合材料,存在着微米孔与纳米孔。其微观形态与传热过程较为复杂,本项目通过模拟的方法对这类多孔结构的热学性能进行研究,以此提供多孔结构的热学性能预测。本项目的目的是制备出一种高效的隔热复合材料。其意义在于:1. 通过气凝胶与无机树脂复合拓宽了气凝胶的应用领域;2. 微波加热复合材料能够同时完成发泡、加热、固化的过程,具有节能、高效、清洁、便捷的特点;3. 基于材料微观图片建立模型模拟多孔材料隔热性能

3、,有助多孔材料热学性能预测。二、课题背景隔热材料不仅在能源领域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在航空航天、设备安全运行等领域也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载人飞船和洲际导弹的翼前沿和头部锥体,一般要经受4000-5500的高温;航天器再入返回时,都会经受严重的气动加热,据文献1报道,飞行器以8马赫的速度在27km高度飞行时头锥处温度为1793,机翼或尾翼前缘的温度高达1455,高温对航天飞行器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3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号飞船返回途中,由于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时,一块从外置油箱上脱落的1.21 kg重的隔热泡沫,以800km的时速在飞机左翼前端撞出一个破洞,使其在返回

4、大气层时被3000的气体将左翼烧化,造成机体局部高温最后导致机毁人亡的悲剧 2。在航天领域高效隔热材料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现在战争中红外技术的,特别是先进的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兵器中的推广应用,战斗机、舰船和坦克等武器的战场生存能力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3。热成像系统是借助目标与其背景红外辐射的对比度而工作的。战斗机、舰船及坦克的发动机在工作时,其喷嘴或是排气道与环境有着几XX的温差,容易成为红外制导武器所识别。如何降低表面温度,减少热辐射成为现代武器的关键问题。高效隔热材料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坦克目标被发现和被识别的概率,同时可以改善操作环境,提高作战能力。现有常用的隔热材料可分为多孔状隔热材料、纤维

5、状隔热材料、粉末状隔热材料和层状隔热材料几类。这些材料的隔热方式多数是依靠减少热量的固体传导、限制气体对流来提高材料的隔热性能,而气体传导与辐射传热没有太多的改善。常用的隔热材料,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够有效的起到隔热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隔热效率不高,隔热性能随温度变化较大,受湿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常用隔热材料制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纤维类隔热材料准备需要高温熔融,无机多孔隔热材料往往需要高温反应使得材料膨胀产生气孔4。这些制备方式不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对此业界提出了先进隔热材料(Advanced Insulation Materials)5与超级绝热材料(Super

6、 Insulation Materials)6等概念,它们的特征是超高的热阻、更薄的厚度、更轻的重量、更好的结构强度。气凝胶与真空隔热材料具备上述特征,代表了高效隔热材料的发展方向。隔热材料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是复合化7,包括材料结构的复合化与功能的复合化。复合化使得隔热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强度与其他特性如防水、高辐射率等。隔热材料发展除了材料本身具有上述两个趋势外,其制造与施工过程也朝着低能耗、绿色无污染发展8。德国对石棉全面禁用9以及全球限制氟氯碳化物(CFC)发泡剂使用10预示着隔热材料绿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气凝胶(aerogel)是一种由胶体粒子或高聚物分子相互聚

7、结构成纳米多孔网络结构,并在孔隙中充满气态分散介质的一种高分散固态材料12。气凝胶特有的三维网络孔隙结构,使其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包括高表面积( 1000m2/g )、低折射率( 1.0-1.3 )、低导电系数(1.7) 、低传热系数(0.5W/(m2K))、低声传播速度( 100m/s)、低密度(100-300kg/m3)等。这使得气凝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可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超级电容器、切仑可夫探测器、声阻抗耦合材料、高效隔热隔音材料等。由于气凝胶纳米尺度的颗粒、孔隙分布及三维网络骨架结构,限制了热量的固态传导、气体对流和气体传导。因此气凝胶其具有很低的热导率, SiO2气凝

8、胶室温条件下,密度为100kg/m3时,热导率仅为0.02W/(mK)13,甚至低于空气的热导率0.026W/(mK)。此外SiO2气凝胶隔热性能在各温度段都优于其他隔热材料,且其导热系数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速率最小14,因此是一种轻质、高效的隔热材料。图2-1 SiO2 气凝胶在隔热上的应用SiO2气凝胶作为业界隔热性能最佳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SiO2气凝胶块体制作难度高,工业化产品主要是粉体颗粒状形态,这样只能作为填充材料来隔热,无法直接使用。为此我们采用复合的思想解决气凝胶粉体应用不便的问题。因此,本项目着眼于气凝胶块体的热学性能研究,对于更大程度发挥气凝胶在热学领域的功能大有

9、裨益。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本项目有两个出发点,即气凝胶的应用与低能耗制造高效隔热复合材料。通常情况下无机复合材料需要长时间较高温度才能干燥固化形成最终的制品。这样往往会存在三个问题。第一,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第二,材料制备时间长;第三,外部传热方式加热,在隔热材料内部引起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得材料受热不均,影响复合材料的均一性。对此本项目把微波加热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微波的“体积加热”方式保证了复合材料的均匀受热。通过对微波功率的调整,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材料的加热、发泡、固化,具有节能、高效、清洁、便捷的特点。通过微波加热制备的复合材料,存在着微米孔与纳米孔。其微观形态与传热过程较为复杂,本

10、项目通过模拟的方法对这类多孔结构的热学性能进行研究,以此提供多孔结构的热学性能预测。 具体研究内容流程图如下:图3-1 研究内容流程图四、结论4.1 材料制备4.1.1 原材料SiO2气凝胶(纳诺高科有限公司)、钠水玻璃(辛绪化工原料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等。对于本实验所用气凝胶颗粒,吸收水蒸气不损害SiO2 气凝胶的特性,但是如果把它与液态水接触,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羟基表面对液态水同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然而,当液态水进入气凝胶的纳米结构时,水的表面张力呈现出很强的毛细管力,将使SiO2 骨架破裂,最终结果是气凝胶整体完全碎裂。解决这一问题的通常办法是把表面极性

11、的羟基(-OH)转变成非极性或极性很小的基团(-OR)来防止,这里R 可以是任何脂肪族基团,但最常用的是三甲基硅烷基团(-Si-(CH3)3),该过程见图4-1。我们选用的气凝胶是经过三甲基氯硅烷(TMCS)处理的憎水气凝胶,具有很好的疏水特性,密度0.046g/cm3 导热系数0.038 W/(mK)。图4-1 气凝胶表面改性过程气凝胶的密度比水小,仅为0.046g/cm3 ,又因为其憎水性,故漂浮在水面上,如图4-2所示。图4-3是气凝胶的扫描电子图片,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孔径在50nm左右,并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图4-2 漂浮在水面上的憎水气凝胶图4-3气凝胶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使用的钠水玻璃

12、模数为3.2,波美度为40。在随后的实验过程中利用水玻璃的作为粘黏剂,混合粉末气凝胶,制成块体。水玻璃的粘接作用实质上是二氧化硅溶胶变成二氧化硅胶体的过程,硅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水玻璃中的n SiO2是硅酸多分子的聚合体构成的胶态颗粒。由于水和作用,胶体带有相当的阴电荷,而周围是等量的(H+),碱金属离子的作用在于保持平衡稳定。当水玻璃与被粘基材脱水反应形成氢键时,从溶液中析出SiO2胶体,新生态的SiO2具有极大的活性,将被粘基材粘结起来 15。因此,选用水玻璃作为粘黏剂一方面可以将粉末状气凝胶黏成块状,又不会引入杂质离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气凝胶能继续发挥其特性。 图4-4 水玻璃(俗称

13、泡花碱)在下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将证实发泡后的水玻璃同样具有孔隙结构,这也能保证硅气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不受到破坏。 4.1.3 原料配比制备出实验所需的气凝胶块体有以下影响因素:1)气凝胶、水玻璃和表面活性剂间的配比;2)微波发泡所需的功率及时间为了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实验中采用不同的配比结合不同方式微波功率分别试验以得到最好的配比。根据以上想法,试验数量组将会很多,本实验引入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它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

14、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主要方法。由上我们得到以下的正交实验表(均为质量比)气凝胶%水玻璃表面活性剂%试验13961试验23943试验33925试验47921试验57912试验67885试验79801试验89892试验99865初选25g水玻璃为试验基本量,将气凝胶与水玻璃经过机械搅拌后,剔除气凝胶无法粘粘(即水玻璃过少)的组,以及混合体过稀一直无法成型的组。最终得出气凝胶混合最高质量比为: m(水玻璃):m(气凝胶)=29:1 其中(Na2SiO3)=1.340 g/c m3 , (气凝胶)=0.046 g/cm3换成体积比为:V(Na2SiO3)/V(气凝胶)=1:1 最初考虑加入表面

15、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以降低水玻璃表面张力,助其与气凝胶的混合,但实验发现无明显改变,所以本实验之后未加表面活性剂。搅拌后的混合物图像如下:混合物触感光滑,轻质,呈乳白色,质地柔软,由于含水量较大,所以不能形成固定的形状。 图4-5 搅拌后的硅气凝胶-水玻璃4.1.4 微波发泡 利用微波加热,热膨化过程稳定,样品可保持原料的色泽,不会使被加热的材料发生变形,材料表面平整; 箱式马弗炉加热膨化则不同,样品表面易变色、变形. 微波加热膨化过程中,样品各部分受热均匀,表里一致;而箱式马弗炉加热膨化则是从样品表面开始,然后通过热传导至内部,使物体受热不均.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微波加热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

16、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特别是在本实验中,用微波加热可以使水玻璃粘结剂得到迅速有效的固化。微波加热不同于由表及里的传统加热方式,它是通过电磁场的作用造成介质损耗而形成的一种“体积加热”方式,它具有节能、高效、清洁和便捷的特点。下面两幅图简单示意微波加热的原理: 图4-6 微波发泡示意图2微波能作用于多孔材料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内部所含水分预热,并使之气化,同时物料内部压力升高,并很快达到最大值.物料内部的湿热交换和湿扩散,从一开始就交织在一起,短时间内,物料内外建立起压力差,并迅速增大,由于压力作用进行得十分摩尔迁移将逐渐增强,成为湿分迁移的主要动力.这是湿分主要是以蒸汽形式迁移.当蒸

17、汽迁移至物料表面后,遇到对流的空气,大部分正气被空气带走,小部分在表面滞留,这是干燥速度很快,处于恒速干燥阶段.实验表明,此种较为快捷的干燥方式对于孔状网络的破坏很小,而且微波本身是一种方便清洁能源,为了去湿彻底,我们采用穿透流的方式. 微波加热膨化过程中,样品各部分受热均匀,表里一致; 此外,在微波加热膨化过程中,作为膨化剂的水极易吸收微波而发热,除少量的传输损耗外,几乎无其它能量消耗,因此微波加热膨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热效率,据文献表明,采用微波技术制作样品所需能耗约为传统高温加热膨化的82%87%。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所得到的硅气凝胶块体孔隙均匀,必须制作合适的模具,以便发泡时各方向均匀。

18、本实验所采用模具为以聚四氟乙烯为原材料的承载架。聚四氟乙烯具有透气透水的良好性能,可以保证在微波发泡过程中水蒸气的逸散。本实验中,为得到分布均匀的纳米级空隙,整个发泡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实验,得到以下加热方式为最佳:在最高功率为856W的“美的”微波炉中,首先用低火发泡,每隔1min取出置于通风环境中约30sec, 6次后改为中火,每隔1min取出置于通风环境中30sec.此时即可得到水分去除完全的气凝胶块体。发泡后的样品图如下:图4-7 发泡后的硅气凝胶/水玻璃 图4-8 微波发泡后的水玻璃4.2表征结果分析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材料的组织形貌观察材料剖面的特征、零件内部的

19、结构及损伤的形貌,都可以借助扫描电镜来判断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简单,可以实现试样从低倍到高倍的定位分析,在样品室中的试样不仅可以沿三维空间移动,还能够根据观察需要进行空间转动,以利于使用者对感兴趣的部位进行连续、系统的观察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图像因真实、清晰,并富有立体感。16本实验将硅气凝胶样品利用SEM拍照,一方面得到其孔隙分布及大小的信息,另一方面为下一步使用ANSYS热学模拟提供依据。下图为肉眼所见硅气凝胶,可见其孔隙从微米孔到更致密的孔均有分布。图4-7 肉眼下孔隙分布状态 100倍放大后的图像如下,可以看见分布均匀的微米孔,在热传导中,这种微米孔主要进行对流。而均匀的分布

20、可以使得整体材料隔热性能平稳。 图4-8 放大100倍的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图像500倍放大后的图像如下,从这张图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微米孔分布均匀,管壁具有均衡的厚度,这使得材料的各部分的热传导性能均一,同时力学承载能力均衡。 图4-8 放大500倍的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图像50000倍放大后的图像中看到的孔已经是纳米级,这样的纳米孔对于气凝胶的隔热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因为纳米级孔的存在,使得热传导中的分子平均自由程大大降低,从而达到良好的隔热效果。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该样品中的纳米孔分布较为均匀。 图4-8 放大50000倍的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图像本实验中采用水玻璃(Na2SiO3)作为粘

21、粘剂,发泡后的水玻璃本身也可作为隔热材料,下图为发泡后的水玻璃。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三维网状结构。 图4-11 SEI放大100倍下气凝胶/水玻璃发泡的图像4.2.2 热重、差热测试 热重分析法(TG),用来进行热重分析的仪器一般称为热天平。它的测量原理是在给被测物加温过程中,由于物质的物理或化学特性改变,质量的变化,通过记录质量变化时程序所走出的曲线,分析引起物质特性改变的温度点,以及被测物在物理特性17。气凝胶/水玻璃材料的热重图线如下所示:图4-12 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的热重-差热曲线红色的曲线是热重曲线,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作为粘黏剂的水玻璃中水分的蒸发,质量减少明显;第

22、2阶段:结合水的高温下的散失,这一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比起前一阶段稍慢;第3阶段:水分基本散失,质量保持不变。差热分析法(DTA),差热分析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热分析技术,它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建立被测量物质和参比物的度差与温度关系的技术。其测量原理是将被测样品与参考样同时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升温,其中参考样品往往选择热稳定性很好的物质,同时给两种样品升温过程中,由于被测样品受热发生特性改变,产生吸、放热反应,引起自身温度变化,使得被测样品和参考样品的温度发生差异。用计算机软件描图的方法记录升温过程和升温过程中温度差的变化曲线, 最后获取温度差出现时刻对应的温度值(引起样品产生温度差的温度点),以

23、及整个温度变化完成后的曲线面积,得到在本次温度控制过程中被测样品的物理特性变化过程及能量变化过程。 黑色曲线是差热曲线,从开始到650摄氏度由于水分的散失,材料一直吸热,之后出现了放热现象,考虑到水玻璃混合后的气凝胶/水玻璃在400摄氏度时已经出现了烧结,所以当650度时烧结明显,其结构可能发生了变化,导致放热。4.2.3 红外光谱测试官能团红外光谱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是研究表征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红外光谱可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和分子对称性等,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可测定分子的键长和键角,并由此推测分子的立体构型。根据所得的力常数可推知化学键的强弱,由简正频率计算热力学函数

24、等。分子中的某些基团或化学键在不同化合物中所对应的谱带波数基本上是固定的或只在小波段范围内变化,因此许多有机官能团例如甲基、亚甲基、羰基,氰基,羟基,胺基等等在红外光谱中都有特征吸收,通过红外光谱测定,就可以判定未知样品中存在哪些有机官能团。下图为纯水玻璃、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以及憎水处理后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图。863、845、754cm-1是硅甲基的吸收峰,从第三条曲线不难看出,憎水处理后的气凝胶中的羟基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硅烷基的增加。而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也含有硅甲基,就有一定程度的憎性。气凝胶/水玻璃的憎水性如图所示 图4-13 水玻璃、气凝胶/水玻璃复合材料、憎水气凝胶红外光谱图

25、 4.2.4导热系数测定材料的热导率是研究材料物理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尤其对于本项目,研究隔热性能优越的气凝胶在成为块体后的隔热性能本实验采用护热平板法,基于单向稳定导热原理,当试样上、下两面处于不同的稳定温度下,测量通过试样有效传热面积的热流及试样两表面间温差和厚度,计算导热系数。示意图如下: 计算公式:=(qd)/(ST)其中q为热流功率, d为试验样品厚度, S为电热膜面积,T为稳态时材料上下面温度差。多次实验后得到硅气凝胶-水玻璃的一维导热系数为0.053W/(mK), 而单纯水玻璃的一维导热系数为 0.071 W/(mK),比之于气凝胶0.038 W/(mK)的导热系数,有所升高

26、,可以认为是添加了水玻璃后导致的整体导热系数升高,但成为块体的硅气凝胶-水玻璃不仅有固定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依然保持三维网状结构,所以其热学性能并未收到太大的影响,依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高效隔热材料。4.3 ANSYS 热学模拟分析ANSYS是一个数值分析商业软件,主要针对于爆炸,冲击的数值模拟。 ANSYS 作为业界广泛使用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它集合了结构、热、流体、电磁、声学于一体,拥有丰富和完善的单元库、材料模型库和求解器,能高效的求解各类线性和非线性、模态分析、瞬态分析以及各种耦合问题。热分析作为ANSYS 的一个重要模块,主要是用于计算一个系统或部的温度分布及其它热物理参

27、数,如热量的获取或损失、热梯度、热流密度等。 ANSYS 热分析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热平衡方程,用有限元法计算各节点的温度,并导出其它热物理参数。ANSYS 热分析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及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此外,还可以分析相变、有内热源、接触热阻等问题。ANSYS 热分析分为两类分类:一类式系统的温度场不随时间变化的稳态传热问题;另一类是系统的温度场随时间明显变化的瞬态传热问题。本文模拟针对的问题表述如下:以恒定热流密度对复合材料板一面加热,这块复合材料板暴露在静止空气中并且它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通过模拟需要了解从加热到稳定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非线性瞬态传热问题,可以通过式(1-1)来表述其数

28、学模型。CT&+ K(T)T=Q (1-1)式中 K(T)传导矩阵,其随温度变化,包含导热系数、对流系数及辐射率和形状系数;C比热矩阵,考虑系统内能的增加;T节点温度向量;T&温度对时间的导数;Q节点热流率向量,包含热生成。本文模拟的问题的材料尺寸、材料参数、边界条件、荷载见下:材料尺寸(长 宽 高): 0.06m 0.06m 0.0085m导热系数: 0.05985+1.085710-4T W/(m)热容: 1.05J/( kg )材料参数(aerogel 70%vol):密度: 0.5 Kg/m3换热系数: 10 W/(m2)边界条件 空气热容: 1.005 J/( kg )初始温度: 3

29、0荷载 热流密度: 762.5 J/m24.3.2 模拟结果分析1.将制作的材料看作为 (10m 10m 1m)的平板进行模拟其边界条件分别是:右板面200,左板面20,其它板面绝热 得到的结果如图4-3所示:图4-3最后的绝热板的大致导热系数为0.05左右实验中测得的导热系数约在0.02-0.09之间五、问题、体会与收获项目进行中遇到的问题整个项目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如何微波发泡水玻璃气凝胶混合体时,由于水玻璃是作为胶黏剂存在,利用其粘性将其凝胶的颗粒包裹,所以发泡时应注意各向同性,否则很容易导致空隙分布不均匀。与此同时,微波发泡时会出现大量水的逸散,如何调节微波发泡的进度及方式使得发泡出的微

30、孔既有微米级又有纳米级,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实验的进行。最后,经过多次摸索对比,制定了最初2min用小功率缓慢发泡,使水平稳溢出,随后从中火过渡到大功率,并每隔1min将样品取出置于空气中。经此种发泡方式的气凝胶块体空隙均匀且无大型空洞。另外,对热重-差热的曲线分析中出现了复合材料放热的预想不符情况,后经查阅相关资料得出了自己的推论:SiO2出现了烧结晶化。对于高温烧结下硅气凝胶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就目前所做的实验来看,在300摄氏度左右时出现烧蚀现象,很可能对对于其网络结构、隔热性能产生了影响。收获与体会 细心和耐心是在做实验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体会。在最初进行配比摸索的实验时,采用正交法,

31、有很多组实验需要做,并且要时时对比以得到最佳配比,这一过程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很多时候都是无功而返,但正应了古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佳配比终于在大量实验后得到。团队合作也是我们从这个项目中收获的。从实验的准备来说,一起从厂家订购实验药品,选择最符合条件的实验检测手段,体现了集体的强大智慧。有时候一个人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势,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很难转弯,而队友的提示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验后期进行数据分析时出现了有悖于理论的结论,苦苦思索而不得其结果,在多次讨论后终于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如此种种,从此项目中每个成员受益颇多。六、建议在实验进行中,略除设计方案的纰漏,实验器材的不充足以及检测手段的缺乏不面对实验的完成情况有所影响。用微波发泡气凝胶时,很关键的一点时各处发泡的均匀,如果有一台旋转微波发射仪,那么均匀程度会得到保证,条件所限,最后采用了聚四氟乙烯的模板,虽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均匀性,但效果显然较前者要逊色些。检测手段的不足也影响了全面表征硅气凝胶性能的计划。7、结束语与致谢自申请至今,已是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