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85.50KB ,
资源ID:278693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7869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1、2012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 唐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过去的五年,在武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明确定位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围绕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

2、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推进跨越发展,抢抓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武汉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过去的五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成倍增长。预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00亿元,是2006年的2倍左右。全口径财政收入179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亿元,是2006年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50亿元,是2006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5亿元,是2006年的2.3倍。 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五年实施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工

3、业项目14个。武钢三冷轧和三硅钢、东风本田一厂改扩建、神龙二厂、武石化800万吨炼油改造、富士康科技产业园、南车集团武汉基地、武汉新芯12英寸芯片、天马4.5代TFT、藤仓烽火光纤预制棒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80万吨乙烯、神龙三厂、东风本田二厂、武烟搬迁改造、天威新能源、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武船双柳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武汉化学工业区建设进展顺利,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青山、汉阳、洪山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6个新城区成为工业发展的生力军。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8500亿元,是2006年的2.7倍。

4、汽车、钢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2个,比2006年增加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00亿元,是2006年的2.9倍。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组建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引进46家境内外金融机构,25家金融机构在汉兴建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成营运,汉口北市场群初具规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旅游市场日趋繁荣,武汉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武汉成为全国首批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江汉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过去的五年,城市功能和形象显著提升。 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完成并获国务院批复。都市发展区实现控规全覆盖。确立了“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武汉成为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之一。武汉火车站建成使用,武广高铁开通,武汉率先迈入“高铁时代”。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改造完成。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武汉北编组站建成投入使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武汉新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250万人次。7条高速出口路建成通车。 城市路网建设加速推进。一环线改造

6、提升,二环线汉口段及武昌东段、三环线、外环线建成通车,四环线开工建设。新建、改造8条快速路、34条城市主干道,武汉大道、江城大道、高新大道、白沙洲大道建成通车。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青岛路长江隧道、水果湖隧道建成投入使用。6条地铁线同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通车营运。 城市面貌大变样。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楚河汉街、武汉天地、光谷步行街、首义文化区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推进“绿色江城”建设,建成30公里江滩生态游园,“两江四岸”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建成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和一批城市小森林、小绿地、小游园。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6.8、37.5,武汉成为

7、“国家森林城市”。城市更新改造加快,二环以内56个“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插花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强力推进“城管革命”。促进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环境“六大创新”,实施洁面冲凉、减肥瘦身、穿衣戴帽、交通畅通、文明行为、机制创新“六大工程”,突出整治渣土污染、暴露垃圾、占道经营、违法建设、广告招牌杂乱、不文明行为等“六大顽症”,市容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过去的五年,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两型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碧水蓝天”工程深入实施。东沙湖连通工程竣工,中心城区16个

8、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全面完成二环以内燃煤锅炉改造,关闭二环以内小水泥、小火电等“五小”企业。新改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提高到92.2%、90%和83.6%。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十城万盏”、“十城千辆”试点顺利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特色,投放免费便民自行车7万辆。创新节能环保机制,成立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排污权交易所。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编制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改革试点有序开展,推进光谷“资本特区”

9、建设。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等新的特色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和“3551人才计划”,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4名。新增两院院士16名,达到59名。全市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21个,8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五年专利授权达到3.8万件。114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武汉成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2011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评选中,武汉荣膺榜首。“武汉中国光谷”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 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以“企业转产权、职工转身份”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武重集团、长动集团、中联药业与央企实施战略重组。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民营

10、经济加快发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6.3万户,比2006年增加7.4万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农村土地依法规范流转面积达到138万亩。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级行政机构由56个减为46个,部门职责进一步理顺。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向区下放审批和管理权限215项。开展“治庸问责”、优化环境工作。按照“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从748项减为339项,行政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0%以上,免征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优化审批流程,完成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并

11、向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延伸。 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年均增长13.4%。来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4家,比2006年增加34家。2011年外贸出口达到114亿美元,是2006年的3倍。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境外投资企业达到70家。美国、韩国在汉设立总领事馆。获批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新开和恢复5条国际直达航线,对台直航实现常态化。国际友好城市达到17个。积极参与全省“两圈一带”开发建设。 过去的五年,城乡统筹发展加快。 新城区新型工业化水平提高。制定实施新城区工业发

12、展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6个新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65亿元,是2006年的5.8倍。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迅速。“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37万亩,比2006年增加63万亩。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63.3%,比2006年提高8.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10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78座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解决了18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问题。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实现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建成一批中心镇、特色镇。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所有建制村实现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

13、线电视、通宽带网络。“农家书屋”全面建成。基本打通连接新城区和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全面完成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解决2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过去的五年,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完成“有学上”历史任务。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成215所初中标准化学校、17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20所优质高中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5%。五年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74.1万人次,资助金额9亿元。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

14、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建成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初步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84个乡镇卫生院和1807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医疗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隆重举办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庆典活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成功举办,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国际渡江节、国际赛马节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琴台文化艺术中心、武汉体育中心、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中山舰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谭鑫培公园建成投

15、入使用。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获国际级奖8项、国家级奖57项。建成21个文化产业园。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健身场所逐渐普及,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严格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8件,制定政府规章54件。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提案7591件全部办结。“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平安武汉”建设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创建成效明显。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

16、断加强,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进步,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认真做好对口援建帮扶工作。国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720元和9550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5%。 就业社保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2.4万人,扶持创业10.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8万人。建立居民医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生育

17、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1535万人次,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7以上。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06年的每月580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月1448元。城乡低保实现动态条件下“应保尽保”。 困难群众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五年累计竣工经济适用住房980.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实现保障范围内全覆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共解决14.5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推进青山工人村地区等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改造6.8万户。2011年,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2.29万套。 坚持每年为群众办理十件实事。五年累计投入资金75.5亿元,解决

18、了一批交通出行、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免费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30多项。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支点武汉”、“龙头武汉”,打造“大而强、富而美的中心城市”的要求,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努力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因素影响,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内增实力、外树形象,突出抓好事关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我们在工业强市上下功夫,全面启动“工业倍增”计划;在改革创新上

19、求突破,深入推进两大国家战略;在对外开放上出新招,强化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在城市建设上破难题,全力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治理上出重拳,强力推进“治庸问责”、“优化环境”和“城管革命”;在改善民生上加力度,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今天的武汉,已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正以崭新的风貌,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饱含着全市人民的辛勤汗水,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

20、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做好政府工作,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空间、要活力、要效率,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驱动发展,最大限度地把创新资源转化为发展实力;必须以国际视野建设管理城市,加快形成大气、秀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新形象;必须把民生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城市为民而建、为民而兴,努力使广大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成绩令人鼓舞

21、,经验弥足珍贵。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够仍然是武汉最主要的矛盾。工业实力不够雄厚,服务业水平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亟待改善;城市建设管理任务依然繁重,城市环境和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偏低,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复杂性和难度加大;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武汉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

22、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举全市之力整体谋划、分步推进。未来五年,是武汉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思维谋划武汉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等各种挑战,充分发挥武汉区位交通、科

23、教人才优势,加快老工业基地和传统商贸重镇改造升级,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奋力开创武汉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主题主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大改革、大开放、大建设,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功能,奋力推动武汉跨越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功能实现跨越提升,重点在五个方面走在全国城市前列,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4、。 增强经济中心功能,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城市前列。经济总量实现翻番。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35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350亿元。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增强创新中心功能,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增强交通枢纽功能,交通通达能力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全面进入地铁时代,基本建成市域快速交通体

25、系,市内交通便捷顺畅。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武汉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部地区的主要门户城市。 增强生态宜居功能,人居环境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环境指数居国内主要城市先进水平,建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武汉。 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民生幸福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优质化,由比较宽裕的小康进入全面小康。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三大支撑”,增强城市硬实力;构筑“三大高地”,增强城市软实

26、力;优化“三大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提升“三个水平”,增强城市凝聚力。 (一)强化“三大支撑”,打造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的大武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大规模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配套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 一是加快建设四大工业板块,强化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产业支撑。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政策协调,建设四大工业板块:依托“中国光谷”,联合洪山区、江夏区,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大光谷板块;依托武汉经济

27、技术开发区,联合蔡甸区、汉南区,建设中国车都;依托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国际机场,联合黄陂区、东西湖区,建设临空经济发展区;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学工业区,联合青山区、新洲区,建设重化工业基地。6个新城区各至少建成一个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示范园区,洪山、青山和汉阳三个中心城区,各建成一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示范园区。着眼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引进与培育并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九大产业集群,推动一批产业产值向2000亿4000亿元迈进。2016年,工业投资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工业总产

28、值超过2万亿元,把武汉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全国领先的汽车、装备制造、钢铁产业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能力支撑。制定实施商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商业布局。推进商贸流通业高端化、现代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多层次商业集群,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康服务等消费热点,基本建成国内旅游中心城市。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市场要素集散功能。构筑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整合会展资源,培育引进知名会展品牌,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为重

29、点,建设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培育壮大工程咨询产业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工程设计中心。培育引进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金融新业态、新产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把汉正街地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江汉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支撑。巩固全国铁路主枢纽地位。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主要城市实现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武汉至孝感、咸宁、黄石、黄冈四条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16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突破260万标箱。打

30、造内陆国际门户机场。建成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机场交通中心。2016年,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完善高速路网,成为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 建设快速交通体系,提升城市畅通能力。突破性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中心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与新城区全部实现轨道交通或快速公交线连接。建成二环线、四环线,形成5条城市环线和13条快速放射线,构建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快速路网体系。建成鹦鹉洲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六桥,建设沌口、青山、杨泗港三座长江大桥和江汉七桥,形成15条过长江通道、11条过汉江通道。建成东湖通道,完成长江大道、解放大道综合改造,每年建设一条景观大道。

31、改善交通微循环。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 (二)构筑“三大高地”,打造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的大武汉。把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一是努力打造国家创新中心,构筑自主创新高地。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擎,健全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武汉”。用好先行先试权,打造“资本特区”,加快建设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特色园区,高标准建设科技新城,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互动、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合作,跨国、跨地区组建产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