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0.04KB ,
资源ID:27988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7988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4.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4.docx

1、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4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4 教学园地 03-28 1732 : 第三章 题型分解第三种题型 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

2、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排比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

3、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借代

4、: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换、插说。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2、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

5、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小见大:表现人、事。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二)

6、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

7、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议论文论据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

8、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

9、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四)形象物象分析型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的创作意图,从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2、物象的分析

10、: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的思想感情。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

11、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

12、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六)其他:1、词语理解型:(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

13、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化为具体化的阐释。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

14、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15、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6、题目的作用或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

16、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也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一、“重要词语”特点种种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文章

17、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7高考福建卷,下称蝴蝶)一文中的“落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理解了它的这两层意思才能正确理解全文的内容。2体现感情、立场的词语。文章中有的词语关涉全文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对此,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如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句话形容母亲的乳房为什么用贬义词“干瘪”“残缺”?细品便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词语把母亲耗尽生命为

18、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蕴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再如“半农却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下称忆),其中“亲近”就反映了思想感情。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比如忆最后一段中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什么是“朋友的憎恶”?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对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原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那么这“憎恶”里包含的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19、。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2007天津卷)中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精灵”一词就很好地表现了小花“美丽”而又“纤弱”,“稚嫩”而又“顽强”,“充满活力”等特点;也透露了由衷的赞美之情。另如,闻一多兽人鬼开头说:“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句中的“杰作”使用了反讽手法,感情色彩特别强烈。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忆刘半农君),句中“陷沙鬼”“烂泥的深渊”都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20、。再如上面提到的“落叶”“杰作”“精灵”等,由于使用了得体的修辞,大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二、怎样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具体如下: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上面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就会发现“干瘪”“残缺

21、”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例如: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

22、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比如,湿湿的想念(2007北京卷)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三、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这里提醒三点:1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单一的,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

23、义,这就需要辨别。比如,2007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阅读题中就有: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如果仅看词面而妄断肯定不合要求,这就需要运用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辨别。2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众所周知,要理解的重要词语如果是多义词,答案一般都应排除其本义。可有一些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词典意义毫不相干,就必须充分借助语境。还有的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比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不同,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相同,都表示“管束”。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3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

24、词语理解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比如2007全国卷(材料为茅盾的海南杂忆)14题: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如果不明白“天涯”一词的本意是天之尽头,又怎能理解有此一问的原因?四、典型试题分析(2007年湖南卷,有删节)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

25、,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1从“去年来

26、,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时只有结合上下文及的感情倾向,才能正确解释。根据语境可知,之前对刘半农君“很起了反感”,否则不会有“弄烂古文”之说。答案“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2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分析本题看似考查重要句

27、子的含意。但着眼点还是对词语“朋友”的理解。要界定“朋友”在这里的内涵,必须注意:结合上下文;把握话语的指向;体会的感情。答案“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五、实战演练阅读文段,完成练习东拼西凑、移花接木是八卦制造者们的主要“生产”方式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湘离婚前后一干人等的表演,有人公布李厚霖的偷情照片有人声称要裸奔向李湘求婚,并公布了信誓旦旦的求爱

28、信,这种明显带有炒作痕迹的做法,恶搞的成分大过了娱乐,居然也能为媒体所争相报道。莎士比亚在几百年前就说过,这是时代的苦难,这是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如果没有我们对娱乐无节制、无原则的盲目需求,就不会有这么多八卦男人疯了一样地在调制“谣言鸡尾酒”。娱乐失去了其健康的肌体,也许娱乐早就溃烂到人人都可以吐一口痰的地步作为娱乐的主体,明星本来可以引导娱乐的走向,但正是因为娱乐圈自身缺乏良性的优胜劣汰能力,才导致恶劣的风气从圈内蔓延到圈外,否则,明星们也不会在正当权益被侵害的情况下失去抵抗的能力。于是,在这个娱乐乱世,面对混乱和唾液,明星只能选择忍耐。(摘自 2007/1/22中国青年报之娱乐过度的时代

29、)1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八卦男人谣言鸡尾酒唾液懂得了除了怨天尤人也还可以嗟叹自身,懂得了除了历史的无情急流以外毕竟还有自身的选择,懂得了自己有可能不幸成为靶子成为铁钻,也未必没有可能成为刀剑成为铁锤,懂得了有人负我处也有我负人处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老人变得更可爱更清纯更智慧更光明更哲学一些。(摘自王蒙我的“黄昏哲学”)2理解“靶子”“铁钻”“刀剑”“铁锤”在文中的含义。(3984字)参考答案1靠东拼西凑、移花接木来制造各种假新闻以达耸人听闻目的的那些网络恶搞者。以各种谣言拼凑起来的娱乐新闻。带有侮辱性的谣言。2“靶子”“铁钻”“刀剑”“铁锤”都是比喻,联系前面的“历史的无情急流”以及句中的

30、“不幸”,不难明白“靶子”“铁钻”比喻各类政治运动中被打击、被批斗的对象,而“刀剑”“铁锤”则比喻各类政治运动中打击、伤害别人的人。“理解重要的句子”是历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对它们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全文的“文眼”;3有着丰富内涵的语句;4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或主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5使用了修辞手法,内容比较含蓄,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此考点的检测,有的以选择题的形式让考生直接判

31、断对句子内涵理解的正误,有的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检测。【知识梳理】在考试设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下几种句子。1起始句。它在文章的开头。往往有提示、总起、概括、承的作用。或交代全文的内容以及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文),或提出全文的观点(议论文),或介绍写作对象的特征(说明文)。2收束句。它在文章的结尾。或作结论,或作照应,或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升华,抒发感情。如荷塘月色的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了开头,而且使文章的意境更圆更美。3过渡句。它往往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及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连接处。能使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衔接、连贯紧凑;从内容的角度看,它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的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换,如琐忆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4矛盾句。这里所说的矛盾句是指下面的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没有细致地领会原文,就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