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7 ,大小:68.79KB ,
资源ID:28005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005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1、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自学考试名师授课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它是心理学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分类、解释,阐明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及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所以,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2、为什么说变态心理学尚不完善?由于受整个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善和确切,对许多类别的异常现象还不能圆满解释,

2、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尚属开始阶段,所得结果多不一致,因此,变态心理学还不能说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3、心理失调:指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5、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上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7、心理变态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指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对变态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它并没有贬义,实际上只是

3、一个统计学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和异常。8、变态心理的类别(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应用的心理异常分类体系或方案,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2)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是1990年修订的第10版ICD-10。(3)最近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第四版DSM-IV。(4)现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9、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其二是指,医生或心理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别别人正常或异

4、常。(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正常或异常首先是与社会常态比较而言的,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以及个人完善的顺应为出发点的。(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肯定在常态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发现了这样的致病因素或疾病症状,就会被判别为异常。(4)统计学标准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是正常或异常,是以他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二、变态心理学的任务及其与有关学科的分工1、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在理论上,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对正常心理活动的认识,有助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实质。(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证据。因为,变态

5、心理学通过对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病因和治疗的研究,加深了对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认识。(3)在实践中,变态心理学有助于促进和保障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利于对心理异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2、学科性与相关的学科领域(1)变态心理学作为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可以看作是带有应用性质的基础学科。(2)首先,变态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1)变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它为所有的心理学分支,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普通心理学看作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学科。2)从另一个角度看,变态心理

6、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普通心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又可以验证普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从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发展。3)变态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分别站在由正常和异常行为构成的,同一条连线的两端,来探讨同类别的心理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异常复杂的心理现象。(3)其次,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也有密切联系。?1)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涉及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2)变态心理学可以看作是精神病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可以为精神病学提供关于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以及防治原则和评估与诊断方法,促使精神病学水平的提高。

7、3)精神病学又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变态心理学提出的理论观点,扩展与丰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此外,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也有密切的关系。?1)医学心理学以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提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2)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躯体或生理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变态心理学则更多的是在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领域中起作用。两者相互交叉、互为补充。3)心理卫生学是专门探讨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维护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学科。它同变态心理学一样,都服务于人的心理健康事业,有不少共同的

8、研究课题。4)两个学科的区别在于,心理卫生学注重于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探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原则与方法;变态心理学则通过研究心理障碍,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建议。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

9、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

10、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三、相关法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3

11、、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四、发展与纵横研究五、实验法1、实验法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最适合用来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伴随着它的其他变量的变化,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2、变态心理学中实验有以下几种类型:(1)儿童实验(2)动物实验(3)病程实验。病程实验是变态心理学中最独特,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实验方法。(4)治疗性实验第三节 对心理异常认识的历史演进一、中国古代对心理异常的看法1、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最早汇集在战国时期成书的两部着作,即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

12、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时期(1)古代早期1)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衡,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这种思想构成了心理异常医学模型的先驱。2)古希腊的盖伦继承并复活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认为人由于自爱而导致自我错觉,并由此出现冲动和错误,因此,心理异常者应由一个诚实的人进行监督。盖伦认识到了某些心理问题的环境诱因,并提出了类似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2、中世纪3、文艺复兴期4、现代时期(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心理异常原因的看法主要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器质因素,二是心理因素。(2)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佩林是这个时期精神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以

13、器官病理学的观点概述了精神疾病,强调神经系统失调是心理异常的关键性问题。克雷佩林,德国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学的主要开创者。三、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奠基1、对异常行为的实验研究(1)克雷佩林是实验心理病理学的奠基人。(2)1906年普里恩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杂志变态心理学杂志2、从生物学原因理论到医学模式(1)德国精神病学家格莱辛格19世纪中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生物学原因的理论。3、心因性理论的奠基麦斯默与催眠术(1)他提出“动物磁性说”,认为星球的运动控制着宇宙磁力流的分布,而这种磁流的移动决定了人的身心健康与疾病。第二章 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学基本

14、1、在病因学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传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物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二、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1、关于大脑机能状态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巴甫洛夫的学说和研究最有说服力。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包括催眠时相理论、孤立病灶的解释和实验神经症的研究。(1)所谓“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从睡眠到觉醒过渡的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1)正常相,即反应是由外部刺激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的,并存在对应的关系;2)均等相,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3)

15、反常相,即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4)超反常相,即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2)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的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创伤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3)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三、神经生化基础1、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氨基丁酸(GABA)和脑啡呔等到。2、如,血液内的5-

16、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如果5-HT减少,个体就容易出同情绪波动。3、如果NA系统活动增强,就会出现躁狂症状,反之就会出现抑郁症状。四、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生理变化有关。2、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3、医学模式的缺陷:医学模式只看到疾病而没有看到病人,忽视了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合体,忽视了人的整体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是片面的和机械的。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因素一、心理应激应激又称紧张刺激。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

17、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1、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2、应激反应(1)塞里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分三个阶段。1)警戒阶段2)抵抗阶段3)衰竭阶段(2)一般认为,应激源以人的认知系统作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心身变化。3、应付模式或风格是指人在应付生活压力时,惯常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现在普遍认为,个体的应付模式是应激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物,它会直接影响到应激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疾病的类

18、别。(1)激怒型应付模式。研究表明,当个体受到他人激怒时,愤怒向外的人比愤怒向内的人的平均血压要低。(2)转换和退行型应付模式。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转换成对个人成长有益、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退行型应付模式指,采用否认、回避、倒退等行为,逃离应激情境。(3)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模式。表现为从有利方面看应激情境、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的方法。主动行为应付模式表现为向专家求救,不是等待、自我忍受,用吸烟或喝酒来减轻紧张等。(4)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付模式。就是以心理发展成熟的反应对待应激情境,包括对内心不喜欢的人也温和对待,怒气待发时保持冷静以分散注意或退却的方法躲避应激情境等

19、。二、挫折1、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挫折的产生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条件?(1)有行动的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即遇到阻碍,动机和目标不能顺利获得满足和实现,便构成挫折情境;(4)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5)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2、造成挫折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3)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3、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体

20、经得起打击或挫折的能力。挫折而受力的个体差异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1)生活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他的挫折耐受力就会很低。如果一个人一生坎坷,他就有很强的挫折耐受力。(2)生理状况。一个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人,总比有躯体疾病或缺陷的人挫折耐受力强。(3)对挫折情境的判断。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挫折,另外一些人却认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三、动机冲突1、动机冲突也称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2、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分为四种,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双重趋避式冲突。第三节 心理异常的社会因

21、素一、社会文化背景二、经济和社会地位1、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患病率越高。2、中国12个地区1982年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同居民的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理论解释影响最大的四种心理学理论,即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领域内的内心冲突对造成心理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发展学说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1、无意识理论(1)无意识在我国亦译作潜意识。它

22、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一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着。(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很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有限的部分。2、人格结构学说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1)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2)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

23、,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3)超我也称理想自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3、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五个阶段。(1)口欲阶段(01岁左右)(2)肛欲阶段(13岁左右)(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4、防御机制理论(1)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的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威胁,并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中得到解脱的手段。(2)按照对现实歪曲的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三

24、大类:1)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否认、投射、隔离和曲解等;2)造成中等现实歪曲的机制:压抑、倒退、转移、反向形成、理想化和合理化等;3)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补偿、升华和幽默等。(3)防御机制按其出现的先后,以及与心理障碍的联系,又可分成四大类。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即已被使用,正常成人虽然有时应用,但多为短时的;精神病人常常极端地应用。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机制。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在成年期则多被较轻的精神病人使用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少儿期得到充分应用,在成人期则常被神经症病人采用。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和转移等机制;4

25、)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较晚的、成功的和有效的适应方式。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机制。二、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疗技术1、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2、梦的解释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即病人

26、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5、解释。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

27、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

28、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第四,他创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2、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第二,他的“泛性论”观点,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第三,他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人类的未来引出了悲观的结论。第四,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有些原理、原则完全是猜测,或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因此,其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也受到批评。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一、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

29、和模仿学习,其中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1、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巴甫洛夫)其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即用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过程;其二是泛化,即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倾向;其三是消退,即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仅由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应了。但若继续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这时,条件反应便消退了。2、操作条件反射(1)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制造了一种实验仪器叫“斯金纳箱”。(2)在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反应,并且这个习得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

30、果。(3)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之为“操作性”的,正是强调了其操作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3、模仿学习。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二、行为模型的基本学习规律1、强化。(1)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称作强化。(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1)正强化是通过提供个体喜欢的事物或奖赏,以增强行为或反应的过程。2)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2、惩罚(1)惩罚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惩罚也有正负之分。3、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造成的反应的过程称作消退。4、泛化与分化1)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