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77KB ,
资源ID:28279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279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docx

1、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第卷两部分。第卷为第 1 页至第 4 页,第卷为第 5 页至第 8 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祝你考试顺利!第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 11 题,共 27 分。一、(本大题共11小

2、题,共27分。14题,67题,每题2分;5题,811题,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震悚(sng) 酝酿(yn) 戛然而止(ji)B. 遒劲(jn) 干涸(h) 矫揉造作(jio)C. 俯瞰(kn) 狭隘(i) 吹毛求疵(c)D. 襁褓(qing) 恪守(k) 怏怏不乐(yng)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 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 。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相信在法国人民努力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巴黎圣母院一定能顺利 、再现辉煌。A. 文明宝藏修复B. 文化宝藏恢复C. 文明瑰宝修复D.

3、 文化瑰宝恢复3.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飞翔,会让你见识到你未曾见过的东西,让你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到更宽更远。A. 第句 B. 第句 C. 第句 D. 第句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A. ? , , 。B. ? , : ;C. , ? : 。D. ,

4、? , ;5.下面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 首联诗人用“属国”借指自己的使者身份,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B. 颔联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身为使者的自豪感。C. 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D.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阅读古人之让”一文,回答68题。古人之“让”汉代有一个名叫陈

5、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以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往陈嚣地里移,为的是扩大自家的地块。陈嚣察觉后,非但没有和邻居争执,反而将篱笆再往自己一方移了一丈。纪伯见了非常惭愧,不仅归还所占土地,而且也将篱笆往后移了一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拔藩益地的故事,它所赞美的,正是古人“让” 的精神。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等。可以说,“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 思想观念。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康熙字典

6、引诸典籍称:“让,礼之主也。”“让,德之基也。”还有“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上述“拔藩益地”的故事,正是体现了“礼”和“德”为“让之根基的思想:一件原本可能起争端的事,由于陈嚣的先“让”,变成互相谦让,结果是双方都表现出君子的风度,不仅维护了“礼, 也做到了“义”。所以当地太守特意刻“义礼”二字在石上,以表彰陈嚣的高尚品德。古人讲究“让,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礼数和德性的美好的体现。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新世说记载,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 此人偏执暴躁,见曾国藩将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

7、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曾国藩在对方对他发怒时一忍再忍,并几番让着此人,正显示了 “让”所包含的能忍的气度。这种气度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正因为有此气度,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才能够做到“从容”,遇到不利和挫折也没有“太息咨嗟之状”,是能“镇安朝野”之人。由此看来,和为贵,忍为 高”“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大事不成”,这些俗语早已化作中国人行动的指南。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历来都

8、受到推崇。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 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前述典故中,陈嚣“让”在先, 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是“福”。“让”体现的是大智慧。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6.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文辞典里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

9、联的词。B.“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C.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D.“让”体现的是大智慧。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B.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C.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不是福”。在拔藩益地”的故事中,纪伯“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不是“福”。D.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

10、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拔藩益地”的故事,有如下好处:引出本文的论题“古人之让”;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古人讲究“让”,首先岀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C.第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让,德之基也”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D.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阅读

11、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9.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B. 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C. 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D. 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10.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尝射

12、于家圃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其真无马邪(马说)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D. 以钱覆其口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1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B. “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C. 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D. 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第II卷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13、把第I、II卷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2.本试卷共13题,共93分。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2.古诗文默写。(1)悠哉悠哉,_。(诗经关雎)(2)树木丛生,_。(曹操观沧海)(3)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沉舟侧畔千帆过,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陶渊明桃花源记)(7)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_,万里送行舟”,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含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面对傍晚的霞光咀嚼着思乡的苦涩,长叹“夕阳西下,_”。三、(本大题

14、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濂,字景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注】帝:此为明太祖朱元璋。翌日:第二天。 恶:音w,哪里,怎么。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含义。(1)濂具以实对 (2)或指其书曰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微景濂,几误罪言者。15. 结合短文,简要分析宋濂是

15、一个什么样的人。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生命深处的火盆,完成下面小题。生命深处的火盆包利民火盆已在记忆里渐行渐远,如岁月深处一只凝望的眼,那份温暖依然穿透时光的阻隔,落在我满是眷恋的心上。黑龙江的冬天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冷,特别是在几十年前,比之现在更要冷上许多。那时的农村还比较贫穷落后,火盆便成了每一家必备的取暖之物。火盆多为泥制,一般用黄土烧成,它就摆在火炕中央,盛着暖暖的思绪。每日早起做过饭后,便把灶坑里的余火扒出,装进火盆,压实,便有了一天的火热。好一些的人家,已有了铁制和铜制的火盆,可是我更衷情于泥火盆,它可以直接放在炕上,不必用支架撑着。它和火炕融为一体,便觉得热量也会源源

16、不断。冬季日短且无农事,全家人便围坐在土炕上,中间一盆红火,让每一颗心都充满了温暖。身下的土炕也是滚热,透过窗玻璃上未融尽的霜花,看到外面大雪飞扬,北风呼拉拉地吹动着窗棂,便会有一种人在天堂的感觉。我们小孩子便缠着祖父讲故事,那些不知多少年前的传说我们百听不厌,祖父长长的铜烟袋时而轻轻地在火盆上磕碰,抖落掉烟灰,然后再挖上一袋新烟,伸进盆中的炭火里猛吸几下,嘴里吐出浓浓的烟雾,也吐出许多我们渴望着的故事。我们小孩子常常不顾寒冷,走东家串西家,每一家都烧着火盆,一些老太太便会聚在某一家,团团围坐在炕上,每人一杆长烟袋,都伸向火盆。她们唠着那些千年不变的家常,猫就蜷卧在旁边,每一根亮亮的毛都惬意地

17、映着点点的火光。我们冲进每一家,都是先奔火盆而去,几双小手拢在上面,待寒气去尽,才跑出房门。每一只火盆的片刻烘烤,都能让我们在冰雪里疯玩上好长时间。祖父有一个精巧的铜酒壶,每到饭前,他都会将装满了酒的壶放在火盆里,就那么笑咪咪地看着。直到壶口喷出白气,才不顾烫地拿出放在炕桌上,等着美美地喝上几盅。而我们最大的乐趣,则是把土豆埋进火盆里, 然后就在旁边耐心地等。直到看到上面的一层浮灰出现小洞,才把土豆扒出来,已经熟透,剥去焦黑的皮,满屋都是淡甜的香气。或者趁大人不注意时,偷抓上一把黄豆扔进盆里,待其颜色变深浮皮脆裂,急急地夹出。而玉米粒扔进火盆里,只片刻间,便全都嘭地爆开,于是细灰飞扬,弄得满头

18、满脸。我们全不在意,心思全在火盆里那些盛开的花上。火盆只在我的童年里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被火炉取代。立在房子中间的火炉,更为火热,可是,却少了围坐在炕上的情趣。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炕,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尘埃。它的身上也龟裂了无数,偶有珠网横陈,像那些支离破碎的往事。看着这一样只不起眼的泥盆,很难想象它曾有着那么多火热的岁月,可它曾经盛装了太多家人的欢声笑语,盛装了太多的温暖。如今它已将所有的过往都沉甸成沉默, 更久以后,再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它将自己慢慢地遗忘在岁月里。用上火炉的第二年,祖父便去世了。常常想起在火盆旁他给我们讲的那些故事,便有着直入人心的一种暖, 就像火盆

19、里不熄的炭火,一直一直,默默地燃烧在我眷恋的心里。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火盆,甚至连火炉也正被淡忘。可是,在我的心底,火盆永远燃烧着,就像曾经的无数个暖暖的冬日,它就存在于我的心里最柔软处,在世事风寒中,焐热生命的苍凉。16. 文章三至五自然段记叙了冬日里火盆旁边的生活。请你认真阅读,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包括标点每空不超过15字)(1)全家围坐火盆,感觉人在天堂;(2)_(3)老太太围坐火盆唠家常;(4)_(5)_(6)_17. 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坑,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生埃。18.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20、. 开头交代写作的主要内容,引起下文。“温暖”“眷恋”点明了文章的主旨。B. 第三段描写窗外的大雪和北风,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围坐火盆边的温暖感受。C. 第四段中对猫的描写是一处闲笔,目的是反衬出我们在冰雪中疯玩的快乐。D. “祖父”在文中反复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E. 结尾“火盆永远燃烧着”是虚写,点明了火盆对于我的重要意义。19. 文章中作者所写的“火盆”有何具体特点?作者为什么称之为“生命深处的火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一)综合性学习(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津图书馆自3月26日起恢复开放,遵循适度有序开放原则,实行分时段预

21、约进馆。此次天津图书馆开放文化中心馆区和复康路馆区部分书刊借阅区,面向读者开展图书、期刊的借还服务,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起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因闭馆产生的书刊逾期服务费全部免除。在2020年1月24日前外借的书刊的到期日顺延借阅期天数,顺延天数为闭馆天数加60天,即122天。恢复开馆后,疫情防控期间,图书外借期限由30天延长至60天,借期内可续借1次,读者最多可享受90天借阅期。【材料二】读者流量控制文化中心馆区:每日限2000人复康路馆区:每日限1000人(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动态调整)读者在馆借还书建议时间:每人30分钟之内【材料三】入馆须知预约到馆的读者入馆

22、须全程佩戴口罩,经测体温合格、扫描 “津门战疫”小程序二维码后方可进入安检程序(对于不戴口罩、不配合检测体温和扫码的读者,本馆将禁止其入内)。安检人员检测无误后读者方可进入馆内。有发热(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咳嗽、气促等症状的读者,禁止入馆,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并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检查。馆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区域配备相应服务督导人员,请读者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引导。若需排队等候,请间隔一米以上。进入借书(刊)区请自觉排队。完成借还书手续,请立即离馆,杜绝扎堆、聊天、在馆阅读等行为。读者上下楼请走安全通道或使用扶梯,并尽量避免与扶手直接接触。读者开放区域暂停直梯服务。20. 晓达是一名爱泡

23、图书馆、博物馆的中学生,疫情的到来,打乱了他的“泡馆”计划。一看到文化场馆恢复开放的通知,他就兴奋起来了。他和小伙伴们的下列设想和规划,与通知材料相适合的一项是( )A. 晓达又可以整天地在泡在图书馆啦,借书、做作业,方便又开心。B. 同学一博也想了解图书馆,央求晓达尽快抽空带他去图书馆各处好好参观一番。C. 表弟方元预约了5月15日去图书馆借书,6月底去归还。D. 晓达2019年1月21日借的书一直没还,他计划中考一结束就去,还好不用交逾期服务费了。21.根据上述情况的介绍,如果最近晓达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有其他参观计划,除了戴口罩、测温、扫码之外,你还需要提醒他们注意哪些疫情期间的特别要求呢?

24、(二)名著阅读(8分)22.根据名著内容,填空。作者名 著 简 介(或简述)吴敬梓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老舍 他来自农村,深受残酷社会现实的折磨,从一个勤劳正直、诚实善良、淳朴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最终变成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自私麻木的行尸走肉。傅雷本书收录了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 )的家信100多封,字里行间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的高尚情感。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叙了保尔与苦难生活斗争,投身革命事业,最终成为忠诚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份约定,或关乎友谊,或关乎亲情,或关乎过往,或关乎未来同学们,你曾经与谁约定?又将这份约定镌刻在何处?请以“镌刻在_的约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