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8.33KB ,
资源ID:28289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289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docx

1、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 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1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上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2、目要求的。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惬(qi)意 撕(s)杀 狩(shu)猎 金榜题(t)名B折(zh)本 角(ju)逐 按(n)装 舐(sh)犊情深C筵(yn)席 偌(ru)大 着(zho)陆 前倨(j)后恭D岿(ku)然 毗(p)邻 装帧(zhn) 噤(jn)若寒蝉【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字形要结合词

3、义来识别。A项,撕杀厮杀。B项折本sh,按装安装。C项着陆zhu。【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语体色彩等记忆。1多音字有不同的含义,往往有着不同的读音。2不同的词性,读音往往不同。3有的多音字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是不一样的。例如“折”,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把语义范围窄的记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方法有: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比如 “撕”和“厮”两字。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比如

4、“按”和“安”。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如“厮”有“互相”之意,而“撕”没有。联想法。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就是懂得草书了。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C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情况。词语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看其与语境合不合、对象修饰

5、当不当、褒贬色彩当不当、适用范围当不当、谦敬对象当不当等等。所以考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多用来形容说话的声音;有时也形容乐声。顿挫缓急:“顿挫”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缓急”比喻事情有主要、次要、紧急、缓慢的区别。凝重:动词,浓重、端庄;庄重。一般表示神态。厚重:指丰富而贵重。波澜:比喻事情的起伏变化。波动:像波浪那样起伏不定;不稳定。涌:水由下向上冒出来。淌:流下。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文段话题是关于书法的,第一处根据“墨迹浓淡枯腴”,选用“顿挫缓急”。第二

6、空“ 如山”,可见是墨迹书写给人的感觉,选“凝重”。第三处根据“抚摸得到搏动”“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而且对象是“内心”的情绪变动,所以搭配“波澜”。第四处根据“蓬勃之势潮水般地”,选用“涌”。【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词语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意义虽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答题方法主要有:1语感法。要求听准、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

7、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如“凝重”和“厚重”的选用。2正确释义法。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如“抑扬顿挫”和“顿挫缓急”。3望词生义法。在遇到自己不能准确解释或选择的时候,不妨可以用“望词生义法”,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对构字、用词的学习和领悟,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涌”和“淌”,“波动”和“波澜”。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而且,组的词或造的句是我们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人人皆知的。这

8、样可以化难为易,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题自然就不难了。5排除代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代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考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

9、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表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B项“以围绕为重点”句式杂糅。C项“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形成最终方案”中途易辙。D项“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奇葩”主宾搭配不当。【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

10、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看压缩句,再看搭配。比如D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奇葩”主宾搭配不当。C项“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形成最终方案”,中途易辙。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就是将“围绕”和“以为重点”两句糅合到一句中。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

11、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看究竟让选择的是有语病的一项还是无语病的一项。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豆蔻梢头二月初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年近知命,位止方州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A B C D 【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干问的是“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找出句中表示年龄的词,然后根据积累的文学常识来判断,因为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降低难度。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用“束发

12、“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亦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冠”,男子二十岁。年近知命,位止方州:“知天命”是古人形容人到了五十岁的一种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不惑”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遂以“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选择D。【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首先,可运用点面结合记忆法。不论是中考语文文学

13、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但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运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

14、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将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按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如诗歌的风格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的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这样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

15、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

16、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

17、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

18、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6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

19、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答案】5C6B7D【解析】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选项与文章中

20、的相关语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细微的不同。C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可见文化消费只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在概念范围上前者小于后者,而选项把两者范围等同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6试题分析:题

21、干问的是“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可见选

22、项内涵不准。【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方面考查。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间,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的信息理解成“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偷换了概念。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

23、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说法错误,根据第一段“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推断。B项“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说法欠妥。根据原文第三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推断选项B判断错误。C项“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说法错误,可根据原文第二段“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

24、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推断。【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25、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

26、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

27、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B愿霁怒 霁:停止C除知台州 除:罢免D终身饮恨 饮:含着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东南无之,必也蜀 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宗质负其母 归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C乎

28、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既长,仕所至必求母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 B C D 12下面对原

29、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第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四、(2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30、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答案】8C9C10B11A 12B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解析】8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所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

31、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9试题分析:此题中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所以中间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由此排除AD,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10试题分析:注意前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还有,如果是一个事件,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即便句子再短,中间也要断开。具体作答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试题分析:不能反映“至孝”, 与“李台州”无关。【考点定位】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