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1 ,大小:50.88KB ,
资源ID:28364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364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校WORD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高考古代散文阅读强化训练.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校WORD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高考古代散文阅读强化训练.docx

1、精校WORD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高考古代散文阅读强化训练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高考古代散文阅读强化训练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

2、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

3、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宴然:安闲的样子。谏逐客:

4、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中:符合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 劝:鼓励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秦国地形便利 不如因普遇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B而大体

5、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D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3把文言文阅

6、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译文: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译文: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

7、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

8、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9、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

10、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15完成下面两题。(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 。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

11、、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

12、,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 12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 1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

14、人。 B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15翻译与断句(8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 士当不遇时,得人一

15、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译文:_ (2) 为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断句并加以恰当的标点。(3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万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

16、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17、。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张益州:

18、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朔:农历每月初一日。繄:yi,犹实。砧斧: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齐民: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威劫齐民 劫:抢劫,掠夺 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固:长久,久远 C重足屏息之民 息:气息,出气 D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绳:管束,处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又不可以武竟故王之不王

19、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11把上面文

20、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4分) 译文: (2)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3分) 译文: (3)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而生变,虽齐鲁亦然。(3分) 译文: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穷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

21、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

22、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亮通谅,诚实,信实),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予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

23、前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都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焚炀赫烈:大火烧得很猛烈。左右:本指仆役,这里指王参元。脂膏滫瀡:脂膏,即脂肪;滫瀡,即米汤。诞漫:荒诞。蓄缩:本指工作消极,此指畏忌人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群小之愠 愠:怨恨 B举为灰埃 举:全部 C宥而彰之 彰:明显 D斯道辽阔诞漫 道:道理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然后践华为城,因

24、河为池 B或将大有为焉/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哉? D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

25、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11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 译文: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3分) 译文: (3)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3分) 译文: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

26、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

27、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

28、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 惩:戒止 B平生苦志励行 苦:劳苦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绳:继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才可为而不为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所渭之楚而北行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吾尝以汝为千里驹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O.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

29、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4分) 译文: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6分) 译文: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

30、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