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47.75KB ,
资源ID:28372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372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证考试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证考试资料.docx

1、教师证考试资料教育学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a)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 提出了三十七条原则 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b) 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c)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d) 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e) 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校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2.赫尔巴特 德国a)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的诞生b)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c)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

2、理论基础d)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e) 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f) 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3.杜威 美a) 民本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b)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c) 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d) 儿童中心主义4.洛克 英a) 白板说b)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5.康德 受卢梭影响a) 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b) 最早开始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6.乌

3、申斯基a) 复习是学习之母b) 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c) 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7.马卡连柯 a) 要尽量的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b) 平行影响;班级平行管理理论的来源8.斯宾塞 英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9.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10.卢梭 法国 爱弥尔11.凯洛夫 前苏联 a)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b)1939 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12.皮亚杰 瑞士 提出认知模式 发生认识论13.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西方的内发论者14.德鲁克 提出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

4、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15.波西瓦尔 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16.威尔逊 美 基因复制17.格赛尔 美 成熟机制 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18.华生 美 外铄论的代表 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19.孟子 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0.荀子 性恶论21.班杜拉 社会模仿模式22.埃拉斯莫斯 文艺复兴时期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23.布鲁纳 课程结构论 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24.科尔伯格 a)深化认知模式b)道德发生

5、论c)道德判断发展理论25.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26裴斯泰洛齐 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27.英国 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体谅模式28.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对教学原则都作了研究1、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2.春秋战国,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

6、了百家争鸣的盛况3.汉武帝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形式6.光绪31年(1905),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7.古代印度,人分为四种等级: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种性、首陀罗种性 指导思想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中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惟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8.古代埃及 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其一大特征9.古代希腊、罗马 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 学校以学校文法为主,学校拉丁文和修辞10.古代雅典 民主政体

7、 培养政治家 商人11.古代斯巴达 军事政体 培养军人12.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学校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学习方法是背诵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a)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d)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近代教育a)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b)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c) 教育的世俗化d)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

8、.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b)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d)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a)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c)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教育与生产力(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

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b) 人力资本理论6.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a)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b)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c)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

10、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7.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8.学校文化的特性a)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9.校园文化可再细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10.学校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

11、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1.学生文化的成因a)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 同伴群体的影响c) 师生的交互作用d)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 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a)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b)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c)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d)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3.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想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14.个体身心发展的

12、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1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的意义a)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c)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18.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a)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1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

13、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 学校教育具有开放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0.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21.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a)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b) 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c)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2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

14、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2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5、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25.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2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

16、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2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c)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28.学生的本质属性a) 学生是处于认识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17、命。3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3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a)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i.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ii.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iii.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iv.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b)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2.学生与教师的关系a)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b)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c)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33.课程是学

18、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34.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35.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19、,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3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a)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b)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c)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d) 课程理论37.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3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惟一来源。如果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到极端。

20、39.广义的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40.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41.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4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21、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教学大纲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4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44.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

22、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4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

23、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46.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a) 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b) 分析教学任务(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c)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发展性、稳定性、灵活性)(受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的影响)d)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

24、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e)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f) 组织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g)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47.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48.泰勒的评价原理的步骤1) 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 设计呈

25、现情境的方式5)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 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 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泰勒的课程原理的步骤1) 确定课程目标(最关键)2)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49.课程评价过程的基本问题1) 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 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 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 搜集信息3) 组织材料4) 分析资料5) 报告结果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包含的内容:

26、(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51.教学的意义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52.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53.教学的一般任务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

27、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55.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56.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特点:反应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28、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57.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1) 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

29、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 运用这些阶段时应注意(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阶段直接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58.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制定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9.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下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

30、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60.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针对

31、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6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6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实践、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3.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