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71KB ,
资源ID:28412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412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docx

1、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绥化师专学报年第期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古敬恒成语是人们“ 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峋。在汉语浩瀚的词林中, 成语以其典雅、含蓄、生动、犀利而独放异彩成语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里, 成为厉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凝聚物。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观照, 成语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语义特点一、丰富多层次的语义色彩任何一个成语都具有基本的语义。例如“ 一箭双雕”表示射艺卓越高超, “ 含

2、沙射影”比喻在暗地里诽谤中伤, “ 先发制人”指先下手争取主动, 可以制服对手在基本的语义之外,成语还有其丰富的、多层次的附加语义色彩。这些语义色彩, 有的富于形象性, 有的富于联想性, 有的富于深邃的哲理性, 种种附加的语义色彩使成语浸透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心理的特征, 闪烁着东方式的谐趣、智慧的光芒。富于形象性“ 口蜜腹剑” , 基本义是比喻嘴甜心毒, 出自资治通鉴 唐纪玄宗天宝元年记载说,李林甫当宰相, 妒忌一切才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表面上说好话, 暗地里却排挤、陷害别人, 因此当时人们称他“ 口有蜜, 腹有剑” 成语把“ 口中含甜蜜哄骗人”与“ 腹内藏利剑伤人”两件截然对立的事

3、物并提, 形成了心与腹、明与暗、外与内之间的强烈反差和对比, 形象地突出了李林甫式坏人的险恶狠毒, 从而强化了成语的贬义色彩。“ 扣梁们烛” , 基本义是比喻认识片面, 不得要领。语本苏轼日喻, 说一个盲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人告诉他, “ 日之状如铜磐” 。盲人和架得其声。后来听到钟声, 就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对他说“ 日之光如烛。”盲人扣烛得其形后来摸到了禽, 也以为是太阳。梁和烛本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扣架扣烛”把那种不知掌握事物的实质, 只会死搬硬套者的笨拙可笑, 刻划得入木三分, 饱含诙谐辛辣的讽刺, 十分富有形象性。“ 肩摩踵接” , 基本义是形容路上行人很多。语出战国策 齐策

4、一“ 临淄之途, 东毅击, 人肩摩。”成语写出了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跟连着脚跟的拥挤景象, 使读者对路上行人之多产生了具体而深切的印象和感同身受的体验。成语的形象性是增强成语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增强成语人文色彩的重要因素。形象性的显现和强化主要诉诸如下手法一是通过人的器官及其产生的具体动作、表情、状态, 突现或寓示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属于这一类的成语, 如手舞足蹈手忙脚乱目送手挥眉开眼笑眉来眼去眼明手快头上安头口燥舌干脚不点地心惊胆战肝胆相照_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

5、eserved. 成语里, 手脚配合表现动作行为, 反映内心情感眼手相连显示动作的迅捷、连续, 都是常用的方法汉人把“ 口舌”看作“ 说话”的代称, 因而“ 口干舌燥”往往表示说话过多造成的后果。古人说气合之官则思” , 以为心脏主管思维, 所以与思虑有关的成语多从“ 心”字。“ 肝胆”连用则常表示真心诚意。二是通过动物发出的具体动作表现或寓示成语所蕴含的意义属于这一类的成语,如牛头马面马不停蹄马翻人仰羊狠狼贪羊入虎群虎体熊腰虎头蛇尾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贪鼠窃鸡飞狗走马表示勇健, 虎表示威武, 狼表示凶残, 狗则与微贱、令人厌恶相联系, 这是汉人的心理定势。因而不仅在成语里, 而且在普通词语里,

6、 狗往往是贬斥的对象, 如“ 狗头” 、“ 狗家伙” 、“ 狗杂种”等而在西方国家里, 人们视狗为可爱的动物如英语幸运儿以阔气刘快活的人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三是运用对举的数字, 表现出一种动势、变化和状态。属于这一类的成语, 如三翻四复三长两短三令五申四分五裂四脚朝天四平八稳五颜六色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七颠八倒七手八脚八面玲珑九死一生九牛一毛汉语成语鲜明的形象性, 不仅强化了成语本身的表义性, 而且显露出汉族人民扭长具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和民族性格, 具有极为浓烈的人文性, 犹如一幅幅形神兼备的民俗画,又如一搏搏醇香扑鼻的兰陵酒, 透出地道的中国气味, 传达出独特的中国神韵。尤其是运用对

7、举的数字这一种方法, 更是异域所无, 中国独具, 饱含了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富于联想性有的成语, 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联想的激发需要诱因当两个事物具有某些相似点时,就可以唤起人们联想的激情, 触发“ 云想衣裳花想容”式的联想当两个事物具有某些相关联的特点时, 就能使人产生“ 月润而风, 础润而雨”式的联想。联想作为一种思维现象, 是全人类共通的, 但联想的内容和方式受到文化的制约, 必然带有浓重的民族印记, 体现了汉人特有的思维特征和审美情趣。“ 鹤立鸡群” , 基本义是形容仪表和才能出众。成语通过鹤与鸡的形象对比, 给人们提供了联想的空问, 不仅使人联想到鹤在鸡群中的卓然超群, 而且想到鹤行

8、规步矩, 俨然君子鸣声嚎亮, 堪比才俊, 确实是羽族之长, 一品之鸟。鹤还被比喻贤能之士, 如古代招聘贤士的诏书称“ 鹤板” , 鹤板上的书体为“ 鹤书” 又比喻清廉之士, 古代修身洁行的人被称为“ 鹤鸣之人” “ 一琴一鹤” , 用来赞誉为官清廉, 不贪不腐。鹤还使人联想到长寿, 如鹤寿松龄、龟鹤延年, 等等。可见在汉文化传统中, 鹤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蕴, 实在不同凡响。“ 花容月貌” , 基本义是形容女子貌美。这则成语用“ 花”修饰容, “ 月”修饰貌, 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花是世间绝美的事物, 梅的高雅, 兰的华贵, 牡丹的艳丽, 月季的清幽, 都使人流连倾倒, 很自然要同倾国倾城的佳人

9、挂起钩来。另一方面, 月亮也是美好的事物。它不仅月轮圆润、月色柔和, 给人以安宁、优雅、温柔的美感享受, 而且次居太阴, 属三光的第二位, 太极之一仪。在古先民的观念里, 月常指女锅, 是一个创造万物的和平女神, 因而成语把月跟美女联为一体, 也是很自然的。“ 人面兽心” , 表示为人卑鄙、阴险。成语通过“ 人面”与“ 兽心”的对举, 使人联想到隐藏_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好人面目下禽兽心肠的狠毒、丧失人性“ 兽心”因而与这个成语具有深刻的揭露丑恶

10、的语义色彩。根据汉人的思维习惯, 兽心是与凶残狠毒紧密联系的。“ 冰清玉洁” ,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成语通过冰、玉对举, 使人从冰的清澈透明、玉的洁净无瑕同人的高尚品德找到了相似点, 从而触发了丰富的联想在汉人的心目中, 冰、玉的这种特性使它们往往成为高尚纯洁的象征, 而带有褒义色彩。成语“ 冰壶秋月” 、“ 冰魂雪魄” 、“ 冰肌玉骨” 、“ 冰清玉润” , 就是这一类例子“ 玉”还常与“ 金”结合, 比喻美好的品质和事物, 如“ 金相玉质” 、“ 金友玉昆” 、“ 金玉良言” 、“ 金枝玉叶”等。富于哲理性不少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饱浸着深沉的文化思索, 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亡羊补

11、牢” , 是说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 比喻事情出了差错, 及时设法补救。成语包含着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修正错误的哲理。人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 难免产生失误正确的态度是及时总结, 汲取教训, 迅速加以补救, 这样就能化消极为积极, 变被动为主动, 并最终取得成功“ 亡羊补牢”与“ 一条斜路走到底” 、“ 破罐子破摔”的极端主义是截然对立的, 它知错必改, 实事求是, 表现出一种积极正确的人生哲学。“ 实事求是” , 语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基本义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 也指如实反映情况或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唐代学者颜师古说“ 务得事实, 每求真事也。”

12、也是说务必要有事实根据, 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则成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总结出一条极为宝贵的思想路线,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遵循这条路线办事的, 都能获取胜利与成功。中国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的伟绩足以证明, “ 实事求是”一旦被人民掌握, 就能够转化成多么伟大的物质力量“ 实事求是”可谓古人留给后人强国兴邦的无价之宝。“ 扬长避短” , 源自纲鉴易知录 周纪。说的是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任将军, 卫侯却以苟变吃过民众两个鸡蛋为由不起用他。子思批评了这种“ 二卵弃干城之将”的做法, 指出“ 圣人选用人才, 好比木匠选择木料, 应当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这则成语言简意赅, 含义精辟。它不仅指出人和事物都是

13、既有长处, 也有短处, 所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而且在用人处事时应注意发挥特长, 避免短处这既是实事求是的事物认知, 又是客观辩证的工作方法, 表明古哲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总结是那样鞭辟入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出自老子六十四章千里之远的路程, 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成语表明任何一项重大的成就, 都是凝聚着许多小胜而形成的。伟大来自平凡, 平凡蕴含伟大质变来自量变, 量变引发质变。积少成多, 由小到大, 由低级变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淳厚朴实的中华民族_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对这个真理早已有了朴素的体验。二、凝炼完整的语义内涵汉语成语虽然绝大多数只有

14、四个字, 但其语义完整, 内容凝炼, 颇具容量。倪宝元先生把“ 意义的完整性”作为成语的一个显著特点马国凡先生称之为“ 意义的定型化” 。 根据语言学原理, 人们习惯上把成语分为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和组合性成语三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 其意义都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尤其是融合性成语, 其“ 整体的意义已经不能_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从部分的意义引导出来因此, 有时候人们尽管知道这类成语里每一个词的意义, 然而未必就能正确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 这类成语

15、更能表现成语语义的完整凝炼的特色, 也更能展示成语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内涵, 不谙中国文化的人往往感到隔膜, 在外译为外语时也比较困难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成语语义内涵的凝炼完整性加以分析包含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厉史发展的剪影, 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当它们通过浓缩的形式被固定为成语时, 往住散发出古色古香、超凡脱俗的韵味。如“ 华亭鹤哄” , 字面义是“ 华事谷的鹤叫声” 。从字面上人们难以理解其真意。原来华亭谷是古地名、在今上海松江县西, 晋代学者陆机故宅建在这里。据世说新语 尤侮, 陆机被司马颖所杀, 临刑时他感叹地说“ 我想再听华亭的鹤叫声, 还能够做到码”从这个典故中归纳出的成语“ 华亭鹤

16、快” , 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其意义已凝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与特定的语义背景相联系, 而不是各个语素愈义的简单相加。“ 孔席呈突” , 字面义是“ 孔子幻坐席, 墨子的烟囱” 。语出淮南子 修务训“ 孔子无黔突, 墨子无暖席。”班固答宾戏“ 是以圣哲之治, 栖栖逞逗, 孔席不暖, 墨突不黔”后来凝成成语“ 孔席墨突” 。意思是孔丘、墨理四处奔走游说, 所居坐席未暖, 灶突未黑, 即已他去。形容忙于世事, 四处弃走。孔、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席指坐席, 突指灶突即烟囱, 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物中事均。春秋战国, 诸侯纷争, 游士奔走, 处于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 孔席墨突”把我

17、国特定的古代历史背景、历史人物、民族名物概括凝聚在一个四字结构中, 表达出一种特殊的含义, 确实具有极强的融合性。“ 黄粱一梦” , 指黄米饭尚未煞然, 一场好梦已经做醒语本店李泌哎枕中记, 写的是卢生在邯郸逆旅遇送士吕翁, 枕吕翁之沈, 梦中娶妻生子, 中举做官, 享尽荣华富贵。梦醒, 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未然。这则成语一般用来比喻虚幻人事和欲望的破灭, 含有强烈的讽刺和贬斥色彩。“ 黄梁梦” 又称“ 邯邻梦” , 既具有特定的故事情节, 又隐含着“ 人生如梦”的民族传统心理, 这是其他民族成语所不能取代的。如俄语里表示与此相近意思的成语, 直译为“ 回到破旧木盆旁边” , 出自普希金的童话诗渔

18、夫和金鱼的故事, 表现的是俄罗斯鲜明的文化背景, 与“ 黄粱一梦”的表现方式、文化背景迥然不同。具有特殊语境有些成语具有特殊的语言环境, 含有较强的人文性。当把语言材料浓缩组织为成语时, 由于字数限制, 只能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语素加以组合, 而把一些相对次要的材料割舍掉, 这就造成了意在言外的状况。对于这些成语, 只有弄清其语义与文化背景, 进行必要的联缀和补充, 才能对成语的意义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青州从事” , 从字面上, 似乎只能得出“ 某地某官职”的含义, 这就与成语的本意大相径庭了。固然, 青州是古州名, 从事是古官名, 但二者结合之后, 却成了“ 美酒”的隐语。据哎世说新语 术解

19、, 桓温手下有个主簿善鉴别酒几好酒被他戏称为“ 青州从事” , 劣酒则戏称为“ 平原督邮” 原来, 青州有一个齐郡, “ 从事”指在齐郡任职。这则成语则用“ 齐、脐”的同音关系, 诙谐地比喻美酒已经下肚。“ 青州”包含了齐脐, 表示酒已下肚, “从事”指一种美官好差使, 喻含了“ 美” , 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语素, 因而被组织在成语里而“ 平原督_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邮”也同时凝为成语, 意为“ 劣酒” 因为平原郡有赢县, “ 赢、脆”同音, 表示

20、酒只在脆子上停住, 不能下行“ 督邮”是一种残职, 喻含了“ 劣”义。二者融合, 指代劣酒这两则成语, 不仅涉及古州郡、古官职, 而且巧妙地利用了汉语单音词的同音关系, 喻指人的器官, 再把有关事物搭配起来, 寄寓新义, 谐趣横生, 表现了浓烈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青出于蓝” 如不谙熟汉民族文化背景, 从字面上很可能得出“ 青色是从蓝色变来的”结论其实, 青指靛青, 蓝指萝蓝之类可以作染料的草真正的字面义是“ 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 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本苟子 劝学“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由于字数的限制, 在概括为成语时, 只选取了前面一句话, 并作了文字的改动后面一句话的语义

21、则暗含在语境中, 需要读者加以补充领会。实际上, 字面义只是一种陪衬, 成语深层的含义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瓜田李下” , 从字面看, 似乎只说了两个处所, 并不能表明什么其实有些重要内容隐含在语境之中了。这则成语源出古乐府 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 不处嫌疑, 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意思是经过瓜田, 不弯腰拔鞋跟走过李树地, 不举手整帽子, 以避免偷瓜摘李的嫌_疑。这就是成语产生的具体语境由于“ 瓜田” 、“ 李下”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 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关键语素, 因而它们就被挑选出来构造成语随着“ 不纳履”与“ 不整冠”的语言材料不得不被舍弃, “ 瓜田” 、“

22、李下” 自然就隐含了被省略了的内容, 在理解成语时, 必须加以适当的补充。同时,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尊礼修身, 严于自律, 并有自觉避嫌防闲的习惯, 只有对这种民族美德和民族习惯加以正确理解, 才算是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明白了这则成语。含有化石式的古语成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表达的最佳符一号。西方人类学家怀特指出“ 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 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 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这里所说的符号, 主要指人类的语言及其文字。融合性成语中包含着许多比较特殊的古语成分, 它们忠实地承载着古代文化, 不仅值成语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韵

23、味, 而且使其内涵更为深邃、独特、耐人寻味。有些成语里记载了已不被今人熟悉的古代器物, 并通过这些器物传示独特的文化意义。如“ 高屋建扳” , 建通“艇” , 倒水、泼水叛, 盛水的瓶子。把瓶子从高屋的脊上向下倾倒真实的含义是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气势。“ 金题玉蹬” 金题, 用泥金书写的题签玉蹬, 系缚书卷的标签。用来形容极其精美的书画或书籍装横。有的成语使用了汉语特有的联绵词, 通过古音或双声或迭韵的联缀, 突出了汉语成语铿锵迷人的音乐美。如“ 戎马住惚” , 形容军务繁忙。戎马, 本指战马, 借指军事。“ 住惚”是一个迭韵联绵词, 表示繁忙“ 的”联缀, 和谐动听同时, 由于联绵词用两

24、个音节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不能拆开解释, 尤使此类成语别具一格。“ 跌宕不羁” , 形容行为无拘无束。“ 跌宕”为双声联绵词“ 战”相连, 声音铿锵。同时, “ 位惚”何以指“ 繁忙” “ 跌宕”为何具有“ 不拘束”的意思语源难明, 尤使人在吟读索解之余, 产生一种神秘意味。有的成语表现了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唯命是从”指只要有命令就服从, 这是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一种固定格式, 突出了“ 服从”的意志“ 之乎者也”都是古汉语常用虚词, 成语通过四个不同意义虚词的并列, 讥笑人咬文嚼字或言辞文章故作斯文, 于诙谐中寄寓嘲_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

25、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讽。“ 胡天胡帝” , 什么是天, 什么是帝原形容服饰容貌如同天神, 后又用以表示极其尊敬祟仰。语本诗 庸风 君子偕老“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后人将两个感叹句凝缩为一个并列结构的成语, 语义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成语利用了汉字特有的笔画结构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如“ 鲁鱼亥” , 因“ 鲁”和“ 鱼” 、“ ”与“ 亥”古代篆文形体相近, 因而传抄时把“ 鲁”写成“ 鱼” , 阅读时把“ 亥”念成” 。比喻文字讹错。“ 利谤倚刀” , “ 利”字的偏旁是刀字, 意指追求私利如同倚在刀口上,比喻贪利得

26、祸“ 黄绢幼妇” , 语出世说新语 捷巧“ 黄绢, 色丝, 于字为绝。幼妇, 少女也, 于字为妙。”构成了“ 绝妙”二字的隐语。在汉字的结构里胜意迭见, 反映了汉民族的构字理据, 寄寓着深厚的古代文化内蕴。蕴含汉民族独特的理念习俗汉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璀灿, 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历, 孕育着汉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民族习俗、民族心理, 成语里处处闪烁着民族性格的折光讲求关系的和谐和谐、和睦, 是人们追求的人际关系的目标, 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优良传统成语“ 天时地利人和” , 其中的“ 人和”为关键和核心。表现人和的有“ 和为贵” 、“ 和衷共济” 、“ 和舟共济” 、“ 和气致祥”等成语。

27、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 必须事先了解当地的禁忌, 所谓“ 人问为讳” 、“ 入境问禁” 、“ 入乡随俗” , 目的是协调关系, 避免误解和冲突, 为了达到和谐和睦的目标, 人们应当严格自我约束, 克制自己的欲求, 关心体贴别人,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因而有“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 将心比心” 、“ 投其所好”等成语。如果同对方产生了误解或矛盾, 应当尽快自我调整, “ 存异求同” 、“ 舍己从人” 、“ 顾全大局” , 必要时要“ 忍辱负重” 、“ 委曲求全” 。即使跟对方产生了磨擦, 也要“ 先礼后兵” 。兄弟在家不和, 如出门在外受别人欺侮, 就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所谓“ 兄弟阅

28、于墙, 外御其侮” 。深厚的家乡观念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特别看重养育自己的故乡, 具有极为浓烈的家乡观念, 热爱家乡成为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传统。“ 甜是家乡水, 亲是故乡人” , 这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名言。汉族人民向来眷恋故土, 安土重迁, 人们最不愿看到的是“ 背井离乡” 、“ 流离失所”的惨景。客居异地的游子, 时常把情感寄托于明月, 有时甚至产生“ 月是故乡明”的偏执的心理错觉。“ 千里药羹” , 指吴地出产的风味特佳的名菜, 借以比喻不忘故乡一个人如果在外地做了官, 就要“ 衣锦还乡” ,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 光宗耀祖” , 但同时也是光耀了自己的家乡。一些人追求晚年能重返故乡以度日

29、月, 即使不得已死在异乡, 也要千方百计将骸骨迁葬故土“ 叶落归根” , 表示人们念念不忘家乡, 以家乡作为最后的寄托, 或_借“ 狐死首丘”比喻怀念故乡或归葬故人。着重饮食的习俗汉族人民对饮食一向看重, 几千年来形成了具有东方独特风味的饮食文化及其分支“ 酒文化” 、“ 茶文化” 、“ 烹饪文化” 。成语“ 民以食为天”是饮食文化兴盛发达的理论依据和推动力。古代贵族享受着“ 列鼎而食” 、“ 妖甘辰肥”的豪华生活, 吃的是“ 山珍海味” , 饮的是“ 琼浆玉液” 。穷奢极欲的统治者还享受“ 侯服玉食” , 惯作“ 长夜之饮” 广大劳动者则受饥挨_ 1994-2009 China Academ

30、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饿, “ 妻难不继” , 因此, “ 饱食暖衣” 、“ 吃着不尽”就成了他们的梦想中国文人们则对于酒文化有着浓厚兴趣, 追求着“ 一筋一咏” 、“ 对酒当歌” 、“ 斗酒百篇”的脱俗境界在人们的交往中, 饮食是一个重要内容, 是联络和加深友情的重要手段。“ 绝甘分少” 、“ 推枣让梨” , 作为良好风尚被人们称颂, “ 吃里爬外”要受到人们普遍的谴责客人酬谢主人的招待叫作“ 醉酒饱德” 儿女报答亲恩, 称为“ 返哺之恩” 慰劳别人须“ 牵羊担酒” , 迎接王师为“ 草衣壶浆” , 都离不开吃喝。饮食还通过借用、比喻, 扩大到其他领域。如做官, “ 调和鼎湘”比喻处理国家大事, 多指宰相职贵。做官空占职位, 白领傣禄, 被称为“ 尸位素餐、越权行事或办包代替, 就成了“ 越姐代厄” 工作辛劳、身体不佳叫“ 食少事烦” 。又如形容心中优虑, 常用“ 食不甘味” 、“ 食不下咽”作比说人对所学知识不善理解应用, 常以“ 食而不化” 、“ 食古不化”为喻。批评人遇事过于小心, 被热汤烫怕了, 吃冷菜也要吹一下, 叫“ 惩羹吹童” 批评人说话不算数, 只图私利, 是“ 食言自肥” 。甚至于对于敌人的仇恨, 也要用“ 食肉寝皮”来发泄凡此种种, 都表现出民族的饮食文化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