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62.77KB ,
资源ID:28639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639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政治 核心知识点解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政治 核心知识点解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1、高中政治 核心知识点解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核心知识点解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一、 考点分析经济常识第一部分 基本经济理论(一)重要考点1.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2.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3.货币的职能。4.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流通中货币的关系。5.价值规律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的结合。6.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7.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8.双层经营机制与农村重新走向联合经营(合作)。9.我国的分配制度必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原则。10.我国的所有制结构。11.我国非公有制的地位及作用。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配置

2、资源的基础地位。13.国家的宏观调控,尤其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14.共同富裕。(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4.如果 1只羊 =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 W

3、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 W 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

4、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12.社会主义公有制 =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导。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就

5、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1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1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16.合法的劳动收入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含国有)劳动工资、奖金津贴、管理收入、技术收入等,凡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所获得的个人合法收入。合法

6、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因资本金生息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红利、购买债券的利息、房地产租金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则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劳动力、土地房屋(用于生产)等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侧重公平,按生产要分配侧重效率,但不能说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只体现效率。17.按劳分配的原因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18.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体制,供求关系,竞争规律进行的。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三要素。19.客观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20.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它不否认计划,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20.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

7、方式,但是它不否认计划,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21.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含党的组织和村干部)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不是。但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或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机构,但不是企业法人。其活动也可以行使国家职能。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直接的,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和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第二部分 企业和产业(一)重要考点1.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提高效益的意义和途径;企业的兼并与破产。2.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与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及股票。3.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正当和不正当竞

8、争。4.支柱产业及新型工业化道路。5.农业问题(地位、作用、问题、根本途径)。6.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7.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8.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9.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不等于经济组织,也不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公司企业。2.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

9、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3.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高效必须优质,优质未必高效。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4.企业的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5.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 = 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6.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7.名牌代表

10、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9.农业结构,不等于农村经济结构。它是指农业(狭义)内部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或者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畜副的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10.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当前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

11、担。11.加工业不等于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不等于农村中的工业。12.三大产业总括了我国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又为一、二产业提供服务,所以它们相互促进。1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统一。义务不可以放弃,而权利能放弃。14.我国现在的失业是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转变的必然产物。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结果。计划经济时代,重复盲目建设的后遗症影响。我国的改革,尤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用人单位逐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的影响。解决: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

12、,提供条件使之再就业由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5.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相协调,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协调,地区经济相协调。第三部分 财政税收和银行(一)重要考点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内)生产总值。2.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3.积累和消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及对社会影响。4.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及财政的作用;我国的财政政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5.税收的三个特征及作用。6.纳税人意识及我国的几个主要

13、税种;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7.银行的分类及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8.商业银行的性质及利率,银行利润;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目的。9.银行的业务和作用。10.存款储蓄的类型,原则政策和储蓄的作用;正确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11.债券的种类和特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12.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互相协调。(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叉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

14、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另一部分来自非物质部门。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三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靠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

15、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6.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

16、关,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形成了由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7.要弄清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8.从广义来看,对公民来说,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9.虽然 xx年 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但我国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使我国的金融政策具有连贯性,对防范金融风

17、险,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第四部分 国内和国际市场(一)重要考点1.商品服务市场,市场交易原则。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者的权益及维护。4.世界市场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全世界。

18、5.外汇与汇率;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现象。6.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重点是世贸组织)。7.对外贸易的范围、主要内容及关税。8.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及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四原则各有其特点,又相互联系。它们和市场的一般特征有天然联系,但又不能混同。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竞争性必须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前提。违背公平原则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调节,又体现市场的法制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2.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广义的消费还包括生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家庭消费中要

19、量入为出,既不滞后也不超前。不滞后就要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就是要量入为出,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鼓励消费与提倡节约是不矛盾的。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也是不矛盾的。3.消费者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一致的。4.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外汇汇率是不同的,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指货币与外汇的汇率变化,不是指购买力变化。一国货币贬值,意味着该国货币能换的外汇更少,在对外贸易中有利于产品出口,升值则不利于出口。5.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6.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它是一个

20、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哲学常识第一部分 唯物论(一)重要考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物质的含义,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3.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

21、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3.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

22、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

23、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第二部分 辩证法(一)重要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2.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的目标。3.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而,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4.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

24、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

25、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8.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9.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10.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第

26、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它是有条件的,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5.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6.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和

27、部分的辩证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二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三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一是两者不可分割;二是两者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

28、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8.规律与规划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性质不同。联系:正确规划根据规律制定并反映规律。9.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10.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

29、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1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12.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与一点论相对。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做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它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13.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基本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

30、万别的内在原因,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之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

31、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它们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

32、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1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9.内、外因的关系: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