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2 ,大小:63.55KB ,
资源ID:289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89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docx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

2、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2)无机界和

3、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存

4、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影响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等,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4、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但人口不起决定作用,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一、意识的起源1、自

5、然历史过程与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2、从物质到意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1)物质的普遍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人的意识所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语言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3)人脑的形成和完善4、人类意识和动物反映的区别(1)形象感觉与抽象概念的区别(2)有无自我意识的区别(3)意识的社会历史性(3)动物大脑属性与人脑属性?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结构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人类所特有)3、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

6、、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意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2)意识的主观差别与客观根源(3)意识的主观特征与客观基础三、意识的结构与功能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1)知:主要指认识(2)情:情感,感受或评价(3)意:意志2、意识活动的层次划分(1)从活动主体分: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2)从自觉性程度分:潜意识与显意识(3)从意识的发展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4)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分: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1)目的性和计划性(2)能动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四、意识与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结

7、构模拟和功能模拟2、思维过程信息化的五个步骤3、“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1)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3)没有能动创造能力(4)模拟不是思维本身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1、客观世界的多领域性、多层次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2、“大爆炸”理论提供的宇宙起源的证据3、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演化:非平衡热力学、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4、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5、多样性和同源性的辩证关系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1、物质形态层次性的划分: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划分不同的层次2、演化过程中新层次的出现3、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1)结构的不

8、均衡性:核心和非核心的构成(2)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等共同特征(3)有序态的维持都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引力、磁力、强力、弱力4、同构性具有不同的构成模式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观点:多样性的统一性2、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二元论的对立:精神还是物质,或者二者3、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辩证的统一性,即差异性、丰富性和物象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5、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1、哲学史上关于“实

9、践”的主要观点(1)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2)康德关于“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区分(3)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4)黑格尔的“实践理念”(5)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念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三种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1)物质活动和对象性活动(2)对象性活动的含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1、“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

10、的存在方式。(1)从生存的前提看: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从人的本质看:社会存在物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根本的活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2)社会交往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以观察、实验、探索为内容的科学活动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规律实质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实践活动,但这个规律对主体活动的直接制约不同于自然规律对自然运动的直接制约,其特点在于,整个过程都必须通过精神活动尤其是理性活动的机制起作用。1、从理性在实践活动中

11、的功能来看,理性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活动的结果总是首先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活动之前。2、理性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制约着人的实践能力。3、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必须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反映主体的意志和需要的理性,这一理性具有三个特点:(1)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的是主体的意志、需求、能力、道德原则和伦理水平等内容;(2)从追求的方向上看,它追求的是客体的应然性;(3)从活动方式上看,它主要是以信念、计划、方案等方式使理性目的在感性世界中实现出来。4、评价理性:体现了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反映

12、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以及体现二者统一的评价理性,构成了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构。5、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实践的内在结构或实践的社会结构)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1、实践的主体(1)主体和客体的划分(2)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2、主体的能力结构(1)人本身的自然力(2)智力、智慧因素:知识和经验(3)精神动力因素:意志和情感3、主体的社会结构(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社会主体(4)人类主体4、实践的客体(1)定义: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2)客体的形成(3)历史范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5、

13、客体的基本形式(1)自然形式(2)社会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3)精神形式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1、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1)人类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2)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1)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2)这种相互作用的实质:限

14、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3、主体对象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1)主体对象化(2)客体非对象化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1、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2)目的包含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结合)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1)手段是人的过去活动与未来活动的统一(2)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1)效果评价(2)效能评价(3)效率评价(4)反馈调节实践4、实践活动的机能(1)继承机能(2)选择机能(3)

15、自我革新机能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1、何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2、何谓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3、两个世界的区别(1)异质性(2)发展不完全同步性4、两个世界的联系(1)内容上的同构性(2)运动规律的同一性(3)相互转化性5、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实践活动中(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3)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1)含义:自在世界:既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

16、然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2)都具有客观实在性(3)区别:与人的活动的不可分性2、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实践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1)内在尺度的运用(2)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

17、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类世界中延续自己的存在(3)实践推进世界的二重化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1、实践创造人类世界2、人化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3、确立实践世界观意义何在(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2)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3)并未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4、新世界观的实质: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

18、机整体。社会的这种整体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结构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社会制度本质上是人们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社会历史观(1)神学历史观:目的论、宿命论(2)唯心主义历史观:动机,绝对理念、绝对理性、绝对精神(3)自然主义历史观:自然条件,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社会的实践本质(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

19、人与其意识(物质和思想的社会关系)。(2)由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有没有外在动力?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4)唯物史观的基石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社会的整体化、有机化就是通过生产方式对社会内部结构的规范来实现

20、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1、社会有机体论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2、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有关思想运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社会达尔文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石。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

21、、政治、思想、血缘、伦理、法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4、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和交往活动是成因(2)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个体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意识(3)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两种生产。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同时必须进行的活动,其规模、程度和形式等都受到生产状况、历史条件的制约。交往的三种基本形式(层面):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在这三种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

22、关系构成了人们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交往活动产生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只需要、只允许某些特定的交往形式作为自己的社会形式,这就需要交稿交往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经济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政治制度,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三者都根源于生产实践。人们之间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过程自觉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

23、、生产力:人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总体1、生产力的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2、基本构成要素(1)劳动对象:自然物和人工物(2)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辅助性资料、自动化系统(3)劳动者:经验、劳动技能、知识和智力3、科学技术智能性要素:区别于实体性要素。4、生产力的特性(1)属人性(2)社会性: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组织方式(3)客观性(4)历史性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

24、物质和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1、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1)从静态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2)从动态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2、生产关系源于物质生产过程(1)客观性:物质联系(物质的社会关系)(2)历史性:五种生产关系(五种社会经济形态)3、社会经济结构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4、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5、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1)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

25、产关系结合起来,只是可能的生产力。(2)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1、列宁的阶级定义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的客观标准。3、阶级、等级和阶层(1)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而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2)阶层的含义4、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剩余产品、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2)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基础。(3)非经济因素的作用。5、阶级结构:两大基本阶级的对立统一是“骨架”。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26、1、政治结构的定义: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又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3、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从历史上看,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同时又和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联。(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27、2)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上述两者交织进行。2、国家的三个特征:其一、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其二、一种特殊权力机关的设立;其三、征收赋税。3、国家的起源和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1)对内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2)对外的职能5、国体与政体6、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7、国家的消亡: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与社会走向同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其实现是一个漫长的

28、过程。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文化:广义与狭义。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化结构又被称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的有机系统1、社会意识的定义2、社会意识的发生与意识的发生是同一个过程,意识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识。3、社会意识与人类社会4、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5、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2)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1)艺

29、术(2)道德(3)政治法律思想(4)宗教(5)哲学2、区分意识形态的依据(1)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内容不同(2)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形式不同(3)同经济结构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4)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同(5)历史发展过程的前途3、社会意识诸形态的相互联系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1、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1)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2)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对经济结构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文化结构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1)反映社会存在(2)维护或批判现实(3)调节社会和人的活动(4)创新功能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

30、代化1、传统与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立统一“中国式的现代化”第四章个人与社会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人的个体存在即个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社会关系及其传统的的作用下实现的过程。人的个体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是彼此依赖的。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但这种社会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社会性活动中后天获得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3、在人的个体发生中,自然的遗传程序和社会的遗传程度起着基础性和原发性的作用。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1、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不是苍白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特定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成为个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1)对象的现实性乃是个人的现实性的外在方面。(2)个人的现实性首先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现实性,包括特定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现实性。同时,也是时间的现实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