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65.55KB ,
资源ID:29630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29630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质学复习题库.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质学复习题库.docx

1、地质学复习题库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2.将今论古:又称历史比较法,是指在地质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在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3.大地水准面:海面上的重力位各处都是相等的,即海面在重力作用下是一个等位面,把这个等位面延伸通过大陆,就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大地水准面。 4.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5.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及横波

2、的速度突然增加。6.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的深处,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由7.23km/s向下突然消失,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7.地热增温率:通常把地表常温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叫做地热增温率或地热梯度。8.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9.地质作用:地质学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10.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

3、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11.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1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13.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或风的运动速度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脱离搬运介质而停止运移。14.成岩作用:岩石的风化剥蚀产物经过搬运、沉积而形成松散的沉积物,这些松散沉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以及其他的变化和改造,才能形成固结的岩石。这种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硬岩

4、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广义的成岩作用还包括过程中以及固结成岩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改造。15.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16.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17.克拉克值:陆壳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值。18.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19.同质多像:同一化学物质,在不同的化学条件(温度、压力、

5、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20.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21.摩氏硬度计:代表矿物硬度的相对顺序。2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23.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物质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矿物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24.岩石的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25.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呈不具有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26.流纹构造:因熔浆流动由不同

6、颜色不同成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27.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溢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称气孔构造。28.辉长结构:辉石与斜长石的自形结构相似。均为半自形粒状,且粒度近于相等,相互穿插第不规律排列,称为辉长结构。29.辉绿结构:浅成基性侵入岩(辉绿岩)中一种典型结构。辉绿结构指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差不多,自形晶较好的斜长石之间形成三角空隙,其中填充单个的他形辉石颗粒。30.碎屑结构: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叫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叫碎屑物质。31.物理风化作用:指地表和靠近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等在原地

7、发生机械破坏而不改变化学成分、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32.温差风化:日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33.冰劈作用: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加,在裂隙和封闭孔隙中可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可以撑开和扩大裂隙,气温上升,冰融成水,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这样一动一结,反复进行,把岩石劈开崩碎,称为冰劈作用。34.化学风化作用:指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因与水溶液、气体等发生化学反应而在原地不仅改变其物理状态,而且也可以改变其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分解,并可形成新矿物的作用。35.阶梯状断层: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正断层,其上盘依次下降,这样的断层组合称为阶梯状断层。36.叠瓦状断层: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

8、互相平行的逆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推移,形如叠瓦,这样的组合称为叠瓦状断层,又称叠瓦状构造。37.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做地堑。38.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垒。39.贝尼奥夫地震带: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贝尼奥夫等人在研究海沟附近的地震时,发现了贝尼奥夫地震源带岛弧下的中、小型地震震源呈带状分布。40.地层层序律:在岩层未发生逆掩断层或倒转的情况下,地层剖面中岩层保持正常的顺序,上部岩层较新,下部岩层较老。41.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而含有

9、相同的化石的地层其他时代是相同的。2、简答题1.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 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7.00km/s突然增加到8.10km/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在大约

10、2900km深处,P波从13.6km/s突然降到7.98km/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分布情况。大陆地壳分布在大陆及大陆架,而大洋地壳分布在洋底。二是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km,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是6-8km.三是大陆地壳,具有上部硅铝层(花岗质层)和下部硅镁层(玄武质层)的双层结构, 以康德拉面为分界;而大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 仅发育硅镁层

11、, 不具双层结构。四是岩石的古老程度。大陆地壳最古老的岩石可达41亿年,而大洋地壳的最古老的岩石小于2亿年。 五是构造运动情况。大陆地壳构造运动强烈,大部分岩石已发生了变形。而大洋地壳的构造运动轻微,大部分洋壳岩层很少发生变形。3.如何在手标本上区分黄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磁铁矿有磁性;赤铁矿的条痕为樱桃红色,断口发育;黄铁矿为浅黄铜色,断口参差不齐,条痕为绿黑色。4.如何在手标本上区分斜长石、方解石、石英和石膏?首先根据硬度的大小,能被指甲刻划,且具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的为石膏;能被小刀刻划的且具有菱面体解理的为方解石,加稀盐酸剧烈反应的为方解石;硬度大于小刀的为斜长石和石英,其中无解理,断口呈

12、油脂光泽的为石英,灰白色有两组节理的为斜长石。5.简述普通辉石与普通角闪石的异同。普通辉石比普通角闪石稍硬一点;在显微镜下看有两组解理的颗粒。角闪石的两组解理相交呈124度,辉石两组解理近直立。普通辉石晶体为短柱状,横剖面近八边形。普通角闪石晶体多为长柱状,横剖面近六边菱形。6.简述鲍温反应系列及共生组合规律?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提供了掌握火成岩分类的简易方法。纵列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矿物大体是同时结晶,按共生规律组成一定类型的岩石。例如辉石和富钙的斜长石组成基性岩,不可能与石英共生;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

13、黑云母等组成酸性岩,不可能与橄榄石共生。在纵列方向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机会越少。其他如超基性岩、中性岩的矿物组合规律如图所示,不一一叙述。但是,天然的岩浆作用过程,不仅受温度条件控制,而且其他条件如压力、挥发成分、化学成分及其组合比例等也都影响结晶程序。所以,鲍温反应系列只能代表矿物结晶顺序的一-般模式,它不能解释火成岩结晶过程的所有复杂现象。7.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风化作用包括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和靠近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等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而不改变化学作用、不行成新矿物的作用。物理

14、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温度风化、冰冻风化、层裂等。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主要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化作用等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风化作用是由于生物作用使岩石在原地发生破坏的作用。生物在其成长、新陈代谢和死亡过程中,都可引起岩石的破碎和分解,所以生物风化作用是普遍的,生物风化作用的方式可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两种。8.试述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若两者之间相互平行,称为平行不整合,若两者之间不平行,称为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下沉(沉积)整体抬升剥蚀再次下沉并沉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

15、受剥蚀;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角度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下沉(沉积)抬升并变形 (掀斜或褶皱)剥蚀再次下沉和沉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岩层褶皱隆起为山,遭受长期侵蚀;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平行不整合往往与造陆运动相关;角度不整合往往与造山运动相连。9.简述剪节理的主要特征。剪节理又称剪切节理,是岩石在剪切应力(亦称扭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它一般产生于与压应力呈45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切面上。上述褶曲构造中的斜向节理或斜节理多属于剪节理。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较深。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具有擦痕、

16、镜面等。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或切开结核、岩脉等。节理间距较小,常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密集成带。常平行排列、雁行排列,成群出现;或两组交叉,称“X节理”,或称“共轭节理”,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另一组发育较差。10.简述张节理的主要特征。张节理是岩石在张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上述褶曲构造中的纵节理和横节理都属于张节理。产状不甚稳定,在岩石中延伸不深不远:多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没有擦痕,节理有时为矿脉所填充;在碎屑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砂粒和砾石,节理随之呈弯曲形状;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匀,很少密集成带;常平行出现,或呈雁行式(即斜列式)出现,

17、有时沿着两组共轭呈X形的节理断开形成锯齿状张节理,称追踪张节理。 11、断层野外识别方法答案要点:断层的识别标志很多,有的是直接标志,如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断层面和断层破碎带等标志。有的是间接标志,如地貌水文标志等,它们都是识别断层的重要依据。(1)地貌特征:由于断层上升盘岩石坚硬,上升盘和下降盘之间常形成陡崖,即断层崖;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线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断层引起的断陷常常会形成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的湖泊洼地。地下水往往顺断层破碎带涌出地表,形成带状分布的泉水。断层两盘平移错动会产生错断的山脊,水系的突然转向也往往是断层

18、存在的标志。(2分)(2)地质界线或构造线不连续:任何地质界线或构造线,如地层、矿层界线,火山岩和变质岩的相带,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褶皱的枢纽和早期形成的断层等,如果受到横向或斜向断层的切割,则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突然中断或被错开,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 之一。(2分)(3)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岩层如果被走向断层错断,则在平面上不会引起地质界线或构造线被错断的现象,但它会引起地层的重复与缺失。(2分)(4)断层面(带)特征:断层面是判断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由于断层的相互错动和摩擦,常在断层面及断面附近留下一些痕迹,如擦痕、镜面、阶步和构造岩等等。据此,可以识别出断层面

19、,自然也就能判断断层的存在。(2分)12、地震成因类型答:地震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四类:(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内部构造运动致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2)火山地震:伴随着岩浆向上运移猛烈冲击地面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局部地震活动。(与火山有关的地震)(3)塌陷地震:是一种表层地质作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塌陷、滑落、岩崩等引起的地震。(4)陨石地震:由于宇宙空间的陨石坠落时以很高的速度冲击地表而造成的地震。(5)诱发地震、人为地震。13、简述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

20、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14、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6分)答案要点:岩石圈板块边界可划分出3种类型:离散型,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且在此边界岩石圈板块得到增生(2分)。汇聚型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且岩石圈板块在此边界消亡,又分俯冲型和碰撞型两种类型(2分)。平错型,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如,转换断层等(2

21、分)。15、简述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16、简述地球演化史上五次生物大绝灭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第三次物种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那次灾难毁灭了95%的海洋物种和几乎70%的陆地物种,它们基本上都是一些早期昆虫、原始爬行纲和鲨鱼形动物。灾难的主要原因专家仍有争论,有认为是地壳的频繁活动和联合古陆形成而引起的气候变化。第期。第五次大劫难则发生在6.5千万年前,科学家们猜测,当时地球遭到巨大的陨石的碰撞,毁灭了包括恐

22、龙在内的90%的地球物种。 17、简述v字形法则1.概念: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2.简介: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A:“向反线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B:“向同线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

23、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C:“向同线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与A情况的区别)。“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3基本内容A、岩层倾向与地层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是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总呈比等高线小,在河谷处“V”字型露头线的尖端指向让脊沟谷上游,在穿过山脊时

24、,“V”字型露头线的尖端指向山脊下坡。B、岩层脊倾向与底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底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在沟谷处,“V”字型露头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处,“V”字型露头线尖端指向上坡。C、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层坡度角:这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登高向也呈相同方向弯曲,在沟谷处,“V”字型露头的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游,与第一种情况类型,但露头线的弯曲程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程度 3、论述题1、论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影响和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在变质过程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又相互制约,

25、在不同情况下起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一般说来,温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温度升高,岩石内部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加大,为变质创造前提条件,主要引起重结晶和新生矿物形成。压力的作用分两种。静压力是上覆物质重量造成的,随深度增加。其作用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以及形成分子体积较小和比重较大的矿物。而应力是一种定向压力,与构造运动有关,在地壳浅部较强,深部则减弱。地壳浅部,地壳运动应力最集中,以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机械改造)。在地壳深处,由于温度较高,矿物之间易发生化学反应。最大应力方向溶解(压溶),最小应力方向沉淀,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柱状,片状矿物。在地下流体中,主要是H2O、CO2还

26、有F、Cl、B等挥发分。一般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裂隙中。可能来自于原岩粒间孔隙,原岩矿物脱水,或岩浆及地壳深处。流体的作用是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的溶解,加大扩散速度,从而促进重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也可以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的矿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带入或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上述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并存的、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在不同情况下,以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2.论述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证据、衰落原因及复活历程基本思想:A.地球表面由板块组成(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在较重的硅镁质洋底之上漂移)。B.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成一体,

27、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周边的大洋为联合大洋或泛大洋。C.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中生代以来联合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主要证据:A.几何形状 。B.古生物证据C.古气候证据D.地质构造证据衰落原因:1、大陆漂移学说驱动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2、没有解释为什么硅铝层的前缘褶皱成山而镁铝层的边缘反倒没有褶皱而只凹陷为海沟?3、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中生代之前的褶皱山脉是怎么形成的。3、论述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思想、存在问题及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基本思想:A.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不同的两个圈层。B. 刚性的岩石圈可以

28、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模块,漂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 C.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 D.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极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地带;E. 板块间的相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 同时也决定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存在问题;A.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 B. 洋脊切断的原因 C.洋脊含煤的原因无法解释 D.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 东、西都被扩张洋脊所环绕,如何消减? E.目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如何划分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有些板块构造的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

29、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构造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驱动机制:A.俯冲板片的负浮力:俯冲板块往往具有比周围软流圈介质大的密度,因而当大洋板片俯冲到软流圈以下时,由于密度差将使俯冲板片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或称为负浮力。B.大洋中脊地形的推力:由于从大洋中脊向外地形逐渐降低,上拱的密度较大的与地形较高的地幔物质形成一个向外的推力。C.地幔的作用力:模拟表明,仅用符合简单流变学的地幔对流模型就可以解释大规模的板块运动。4.论述威尔逊旋回基本内容,并举例说明。基本内容:A.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

30、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大裂谷。B.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如:红海、亚丁湾。C.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D.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E.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残存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F.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5.论述各种类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形式。6.论

31、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来各个时代的生物演化特征。A.冥古宙:开始于地球形成,由于破坏找不到相对于的岩石。B.太古宙:大量岩石记录,主要由变质程度高的变质岩组成。原始生命出现,生命开始演化,只有为数不多的原核生物,细菌、低等藻类C.元古宙:岩石记录十分普遍,藻类和细菌开始繁殖,室友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单细胞原生动物向多细胞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阶段。主要包括各种原生藻类(蓝藻、绿藻和红藻)及一些细菌,此外还有少量海绵动物、水母及蠕虫等藻类时代。D.显生宙:开始出现大量高等生物以来的这段时间,它包括地球最近5.4亿年的历史,细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E.寒武纪:具有硬壳的不同门类无脊椎动物大量涌现,

32、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古杯动物以及笔石、牙形刺等还出现了最原始的鱼类,该时代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F.海生无脊椎动物进一步丰富,除三叶虫外,笔石、海绵、鹦鹉螺、牙形刺、腕足类、腹足类等。该时代,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G.志留纪:在原物种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发生两大变革,其一,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并开始向陆地发展,其二,植物登陆。H.泥盆纪:动物登陆并有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脊椎动物大规模发展,尤其是鱼类相当繁盛,被称为是鱼类的时代,陆生植物蕨类在陆地上完全站稳脚跟。I.石炭纪: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并出现了大量的森林,为煤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森林也孕育了昆虫的异军突起;此外,陆生动物进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