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62KB ,
资源ID:30081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008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学思想为主的一种文化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学思想为主的一种文化文档格式.docx

1、宇宙自然法则极其微妙,很难把握。面对变幻的人心,微妙的自然,只有用精密的方法了解事理和物理的真相,用一贯的态度洞察宇宙和人生的整体。这一贯的态度就是不偏不倚以中和为准则来立身处世。由此可见中和文化的形成也在山西这个地域之中。 孝义具有悠久的历史,境内出土的一大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文物证明,孝义先民早在一万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和生活了。史家说“三晋设县、孝义最早。”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晋灭虢迁其民于此置瓜衍县,比太原还早1500年。自然,孝、义、仁、和的文化就在这块土地上有着深厚源渊和流变风俗。隋唐时,郑义割股奉母的故事,体现的是“孝”文化;隋唐尉迟恭白壁关降兵于李世民,明

2、朝义虎救樵夫等故事与传说体现的是“义”文化;明万历霍冀千里寄家书,产生“仁义巷”的故事,体现的是“仁”文化;始建于汉魏时代的中阳楼上书写的“中和位育”以及明朝“锯树留邻”的传说体现的是“中和”文化。所以说孝、义、仁、和也是孝义传统文化道德伦理与人格精神的精髓和灵魂。 二、“孝”文化的产生及其内涵、外延 “孝”字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辞。而且“孝”字与“老”是有关的。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写作“”或“”,是个龙钟的老人拄着根拐棍。到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上这老人又时常把拐棍扔在一边,换上个后生小子背着他,于是汉字里便多了个“”就是“孝”。“孝”最常用的意思,按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

3、著尔雅释训中说,是“善父母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孝”也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善父母者。以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谓善事父母,是指物质奉养和精神奉养两个方面。大概青铜器铭文上那个背着老人腰也直不起来的儿子,便是榜样。 但是,“善父母”的解释,似乎还不是“孝”字最初的意思。在甲骨文里,“老”字和“考”字有时是写成同一形状的,而“考”字后来专指死去的父辈祖辈,所以那行孝的后生小子身上背着的,也可能是自己已死的祖宗。因此“孝”字也与对祖先的崇拜或“追思祖先”有关。诗经小雅的谷风之什里,有一首楚茨,是描写西周贵族祭祀祖先的盛大场面的。丰收之后,贵族们用洁净的牛羊肉供奉在祭庙里的祖宗神位时,写

4、到:“先祖是皇,神保是飧,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思是祖宗们晃晃悠悠地来到人间,接受祭司们献上的供品,而这些对祖先有一份难得“孝”心的贵族子孙,因此被告知将有神的赏赐:给他们大福,让他们万寿无疆。当祭祀正式开始时,诗中又写道:“工祝致告,徂赍孝孙:必芬孝祀,神嗜饮食。”这是说司仪宣布祭祀开始举行,祖宗便把福音传给主祭的贵族子孙,以“孝”为主旨的祭祀充满了芬芳,神就喜欢饮食这种馨香。周颂里的一首闵予小子是周成王告祭他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的诗歌,其中写到动情处,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的感叹句。“皇考”自然是指成王已故的父祖,而那一辈子要尽的“孝”是指什么呢?想来大约是指上首诗楚茨里“

5、孝孙”们举行“孝祀”来表示的那份对祖先的崇敬之心。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有十一篇里出现了“孝”字。这十一篇都属于雅、颂的范围,又均诞生于西周那个辉煌的时代,而它们的性质,则大都是祭祀祖先与为贵族祝福的献辞。这与西周青铜器上镌刻的诸如“用享孝于文且(祖)”、“其用享用于皇祖帝考”等等众多句式相似而又含有“孝”字的段落,正好相互印证,反映了殷商时代所没有的,出现于西周的“孝”的观念,最初更多地是用来表示子孙对祖先的一种崇拜意识。 当然,“孝”在西周时代也有用作“待父母好”之类的意思。小雅里的六月,讲到周宣王时有一次举行庆祝战争胜利的宴会,应邀参加的来宾中,有一位名叫张仲的,又以“孝友”而著名。尔雅对此

6、这样解释:“孝”是“善父母”,“友”是“善兄弟”。尚书酒诰中,讲到殷商被西周灭掉之后,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受命去殷商故都管理前朝遗民,曾作过一个题为酒诰的报告,其中就告诫殷民要“用孝善厥父母”,而莫学他们的末代君王纣贪杯奢侈。但从文献记载的总体来看,“孝”在当时表示对在世父母的奉养,远不如表示对祖先崇拜追思那么多见。直到东周春秋时代才有所改观。左传论语里,对生身父母的“孝”与对列祖列宗的“孝”不分轩轾,同样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孔子对“孝”最简洁的解释便是“无违”。当他的学生樊迟问“无违”二字怎样讲时,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其实也是从生死两端作解释的。 孝这种

7、观念最产生时更多地与祖先崇拜相关联,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尽管从逻辑上讲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但在上古蒙昧时代,具有人格意味的祖宗由于被视为保佑民族繁衍不绝的救星,其地位远比氏族成员的生身父母更高,更何况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着民族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西周时代社会组织方面逐步出现了家族个别化的趋势,但政治组织方面仍遗留了氏族制的不少内容,因此为了维护贵族统治的形式,强调部落同宗民众在血缘上的联系,保存被统治者对祖宗神的敬畏,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需要。 “孝”的观念首先表示对同宗祖先的崇敬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以后随着个体家庭的诞生,单单强调对已逝同宗祖先的崇敬已不能维持人心的

8、稳定,于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又标举出那本于人性的子女对父母之爱,上接流传已久的对祖先崇拜的心理。 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在国内外很流行,它和孝义版二十四孝中,都将舜孝父母感天动地的故事列为第一,叫孝感动天或重华耕田,“古代虞舜,姓姚,名重华,号虞氏。母早逝,父续妻,继母无情虐待,重华心胸开阔,从不记恨,每日勤耕田禾,获丰粮孝顺父母。孝心感动神灵,象耕田,鸟代种,粮丰食满,日久孝名流传。帝尧闻其贤,许二女为妻遂将天下让焉。在位时咨询四方,近贤任能,政通事治,名垂千秋。”当然,这有些神话传说的味道。但是,尚书、尧典、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对虞舜的事均有记载,尚书中说,虞舜二十岁时,便因为大孝而名天

9、下。三十岁那年,当时的帝王唐尧向臣下问有否可用之人,四岳便一致推荐了他。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他的生母早年亡故,瞎眼的父亲又娶了那愚鲁的继母,生了傲慢的弟弟象。父亲喜欢小儿子,常一发狠劲便要杀舜。一次让舜上粮仓顶干活,父亲居然在下边纵火烧仓谷,舜急中生智,拿了两只斗笠做凭借,像鸟儿张翅飞翔而才落地逃跑。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打井,这回舜有所防范,打井时在一边井壁上挖了通向别的井洞的通道。果然,井打到深处,瞎眼老头便同小儿子把井填实,好在已备一通道,才免过灾难。尽管这样,当父母需要他时,他又很快回到他们的身边。唐尧提拔虞舜之后,又“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见其外”。 儒家重视孝,认为“百善孝为先

10、”。有一部重要的典籍叫孝经,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孝的理论专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孝经开宗明义),孝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同上)。论语学而中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孝分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早期是事奉父母,兄弟友悌。就是“入则孝,出则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要先与自己的父母,兄弟等亲人把关系处好,这是第一个层次;中期是进入社会做事的时代,要以孝心对待工作,对待上级,包括对待国君,就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如果一个人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去亲近有仁德的人,

11、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的更远;最后是要做出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贤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自然就是了不起的人了。 论语为政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是真的孝吗?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得到饲养,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吗?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是孝乎?”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

12、的所谓孝,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可以先担当。这些真是孝吗?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很克制地去劝止。这就叫“几谏”。若父母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做儿女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这就是“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你心中可能对这件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所以说,“孝”就是不仅要从物质上去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去孝敬父母。 孔子的学生子有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这说明儒家仁的思想

13、是从爱亲引申出来的,也就是从孝悌引导出来的,孝是仁的根本,“忠”“恕”都是从“孝”延伸扩充出来的。宋代朱熹说:“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说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有人说“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说的都是“恕”。“信”也是由“孝”延伸扩充而来的。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父母的仁爱是孝,对兄弟姐妹的仁爱是“悌”,对朋友的仁爱是“信”,“推己及人”,“推己达人”就是“恕”。“忠”则是将“孝”由家推而广之在“国”里。国不过是家的放大形式

14、。“事君事长”都是从家庭训练“事兄事父”从中得到的。(礼记祭义)中说:“事君不忠非孝也。”祭统中也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由此可见,称孝为忠或移忠为孝,二者成为中华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因素。所以,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一个人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 由“孝”及“忠”,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再往下发展,

15、便是道德价值的系统化了,即“五伦”与“三纲”。“五伦”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伦”要求儿子对父亲要尽孝,弟弟对兄长要尊敬,妻子对丈夫要贞节,臣子对皇帝要尽忠,朋友之间要讲信用,虽然在这五伦的关系中,表面上看是相互的,具有道德价值的相对性,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子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片面强调单方面的忠、孝和敬爱,由此发展为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 三、“义”文化的产生及其内涵、外延 说文中解释:“义,已之威义也,从我从羊。”中国古代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与羊联系起来,如美、善、养、羡等都带着“羊”。“我”,据考证是一种兵器,作为第一人称,

16、是后来的事。有人猜想,是人拿着兵器守卫着羊,就是义。段注说:“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故“义”又引申为“善”。因此,“义”作动机也只是引申之一,不能完全周遍“义”的内涵。所以,说文中接着解释“义同宜”。礼义中庸里也说:“义者,宜也”。韩愈原道中也说“行而宜之谓之义”。据考证,“宜”是切肉的意思,“义”与切肉有什么关系呢?庄子大宗师中说:“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把万物粉碎了,也不算义;造福万代,也不够仁;出生于上古,活到现在,也不算老;刻雕创造天地之间所有形状,还不算巧。庄子讲的这些话都是反话。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人看来,“万

17、物”就是“义”。“”就是细切粉碎的意思。周礼天官郑宏注“细切为”。细切羊肉是为了合理地分配,合理分配,就是义。孔子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到利益,首先要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义。推而广之,所有利益,一切好处,都应该有合理的分配,这是义的原则,如果多吃多占,或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那就是不义。由此引申出合理的,规范的标准,正当的行为,都为“义”。孟子告子上中说:“义,外也,非内也”。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标准,这才称得上“义”。所以,后来多与“仁”,“道”等连用,成为“仁义”,“道义”的同义

18、语。汉代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有身之养重于义篇。他说:“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这里,董仲舒认为:义利为人之养,但是“心之养”比“体之养”重要的多,因为义属心,利属体,心灵比肉体更重要。也就是说,在极端或特殊的情况下,物质对于生命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对健康生活却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做不义的事,不但损人,同时也害己。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名言,已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就是说做事情,要考虑如何做才符合义的原则,不要谋自己的私利。或者说,做事情要考虑怎样才合理,不

19、要考虑似乎对自己有利。这就是“正其谊不谋其利”,“谊”即“义”也,那么怎样做好工作呢?“明其道不计其功”。这里的“功”,不是“立功不朽”的“功”,而是贪天之功,急功近利的那个功。就是说做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不要急于求成。发掘孝道精神 弘扬中华文明 李 炜孝道是中华民族丰富、优良的文化遗产,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民族有如此丰富广博的孝文化、绵延千年的孝传统、信奉者众的践行人群。孝道也是健康的、积极的、和谐的老龄化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只有积极开发并利用这种道德和文化资源,才能构建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实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强大、国富民安的目标

20、。今天,我们在创建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孝道中所蕴涵的中华文明,对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一孝道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绵延数千年历史中以无与伦比的文化影响力,给中国社会以巨大影响。孝道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表明在公元前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和“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

21、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经中引用孔子有关的言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

22、在我国古代的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则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这意味着,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以至于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无论如何评价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认其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敬老养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二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孝道概念的外延在扩展或变化,但其孝敬老人的内涵(本质)并未改变。如果我们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诠释其意的话,那么,今天它至少具有以下意义: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孝道是最具有

23、民族性,并反映民族传统的文化精萃,它张扬的是中华文明的和谐之理,给自古以来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信条,带来了人性的温馨。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孝道承载的是“法”的职能或准法律特征。实际上扮演的是“德治天下”、“孝治天下”的功能。是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是一种治国理念和策略。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表现在社会层面,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如,社会规范的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关系的多样化。社会规范的异质性,指的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旧杂处的现象和特点。由于社会的开放、流动性的加强、生活形态的变化等,使人们不可能遵守

24、一种共同的社会交往模式和行为,而传统社会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些维持秩序和文明所必需的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行为规则失去了约束力。因此,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建设的角度,我们必须研究这些特点与变化,在加强疏导与梳理的同时,建立新制度来规范并整治一些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不相符合的失范与失控现象。而孝道精神,作为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作为一种整治转型社会失谐因素的“准制度”和“规范”来使用。因为,她可以使不同的阶层达成共识,让各异的利益集团在大自然的规律(人人将老)面前让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

25、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并认识其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支撑力量,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第一,对老者的尊重和扶助与赡养。尊重老者,是对其抚育子女的感恩,是对其辛勤劳动奉献社会一生的肯定。因此,我们必须用扶助与赡养来回报他们。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是晚辈不能以任

26、何借口推脱的责任。第二,复原人性、人道之美。我们生活在竞争的社会,现代社会竞争的残酷,使人们从小张扬了自我、排他的个性,而弱化了慈悲、向善之心。后天的“社会性”,使很多人迷惑了自我,却误以为商品交换原则是社会终极原则,殊不知,悲悯之心在钝化,善良、宽厚、博爱、诚实等美德在消失。实际上,人作为地球生物的一种,在对抗自然、从事建设中,是改变不了作为地球生物物种本质的脆弱性的。因此,人们需要团结、协作,互相扶助,更需要善良、博爱这种人性最基本的品质。它可以促使人种这一种群的进化而不被自然与环境淘汰。尊老爱幼则以扶持生理弱者的特点,张扬了人性、人道之美。第三,尊老并非宠老,也不是盲目迎上。孝敬老人并不

27、意味着无原则,应该是无原则的“敬”,有原则的“顺”,无原则的“养”,有原则的“听”。传统孝道中的“唯官是从”、“唯上是听”则应该破除。因为它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管理原则,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窒息创新精神。第四,美誉踏实与奉献精神。对老人的奉养,不仅需要善心、细心,更需要付出。它往往使人在大量的精神、体力付出后却得不到任何“回报”。因此,这对功利主义者,是不划算的行为。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发展经济和追求经济增长率为首要的政绩目标,民众急于改变自己贫困生活状态的强烈追求,使社会充斥在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中,踏实与奉献精神,得不到社会的弘扬,一个最典型的实例,就是目前在我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关心下一代有过之

28、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却显得苍白无力的现象。因此,借助孝道来弘扬踏实与奉献精神,以纠偏社会价值观,是我们治理“浮躁病”、“过热病”和各种不良社会疾病的良药。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正确途径。第五,倡导人文奥运,实施文化强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对孝道的发掘,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梳理的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和再升华的过程,通过开掘和展示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精华,感召、吸引和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从而增强中华各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提高我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办好奥运会,提供精神支撑。青岛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文化植根于传统的齐鲁文化,兼受海派文化影响,古今交融,中西合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青岛多元文化既各具特色又和谐共存;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欧陆建筑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交相辉映;作为奥运城市,人文奥运和奥运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