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05KB ,
资源ID:30455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0455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酒泉境内德民族民俗及方言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酒泉境内德民族民俗及方言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凡酒泉祖籍的人,大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一段元末明初的移民史。听上辈人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战争连着天灾,明初社会经济异常凋蔽。对新生的明王朝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朱元璋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以此来调剂劳动力的不足,恢复社会经济,进而巩固发展新的政权。那么移民究竟与洪洞县大槐树有什么关系?据记载,当时从山西移民,不论移民的家住何州何府,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又因洪洞县城北角的广济寺旁长着三棵大槐树,明政府就在广济寺大槐树下的古刹里设立了移民登记站。他们以大槐树为荟萃之所,不管是何州何府来的,都得集中

2、到这里登记造册。然后发给“凭照、川资“,再由此处编队迁送各地,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的集散之地。当时的移民,非人情所愿,完全是强迫性的。在高压政策下,老百姓在离开洪洞县时,人人痛哭,个个悲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手拄棍,仰天长号,其状极为悲惨。当走得看不见广济寺时,人们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恰好能看见的就是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棵大槐树。槐树便牢牢刻记在移民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问我祖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二、酒泉境内的民族与民俗酒泉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除汉,有蒙、回、裕固、藏、维吾尔、东乡、哈萨克族、朝鲜、土家、苗,壮、满等

3、12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除满、蒙、维吾尔、东乡、朝鲜、土家、苗、壮等族人数较少,分布在城乡各地,其余各族都有相对独立的聚居地,以游牧为生,也有少量务农。各民族风俗,不尽相同。酒泉境内的藏族主要起源于“吐蕃”。(藏族在秦汉是称羌,唐时称吐蕃)祁丰区的藏族历史上称“东乐克”。藏语谓黑色缨为“东乐克”。酒泉南山祁丰区的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属于黄教教派,有自己语言文字,也通汉语。生活习俗:男子善骑射,妇女主持挤奶、育羔、打酥油等家务劳动。饮食方面善酒,喜喝茶,以肉乳食为主。服饰与青海,西藏之藏族一样,以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婚姻家庭:祁丰区的藏族婚姻多系一夫一妻制,但也有一夫多妻的。在联姻过程中一般

4、经过求婚,订婚,结婚三个步骤,财礼很重,且要门当户对,结婚时举行婚礼仪式,要宴请亲朋。同家族不能通婚,舅表、姑表间可通婚。丧葬:藏族的丧葬分火葬、土葬、天葬,过去部落和宗教上层都是火葬。所谓天葬,即将死尸放在山顶上,任凭飞禽野兽吞食,极为残酷。无论那种丧葬都要请僧人念经超度,花费极大。居住:祁丰区藏族多以帐篷为家。帐篷是用牛、羊毛织的褐子缝制,帐篷上方供佛,左侧住人,右侧放物和做饭,中间架火炉。现居住于河西走廊中部的祁连山北麓和酒泉黄泥堡乡的裕固族,是回鹘族的后裔。听老人说裕固族溯源于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回纥人,与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河西回鹘是裕固族的前身,历史久远。听如今仍健

5、在的裕固族老人牙子里回忆说: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唐代称为“回纥”,因其祖先曾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和甘州回鹘政权。宋代称为“黄头回纥”,“黄头”含义,一说是“由其发黄”而得名,一说是“以黄为贵”,一说是“裕固族崇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国民党时期称为“黄番”,是侮辱性称谓。但裕固族人一直自称“尧乎尔”。解放后,经全体代表民主决定,一致同意酒泉提出的“尧乎尔”,取为同“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族”,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一九五五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后又成立了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裕固族习俗二例:婚姻:裕固族过去的婚姻分正式婚与帐房戴头婚。正式结婚是一夫一妻制,父母包办。经

6、过求婚、订婚、结婚三个步骤。财礼很重,而且必须门当户对。结婚时要举行送亲、迎亲等一系列仪式,要宴请亲朋,仪式也很复杂,多为宗教迷信活动。很少于其他民族通婚。第二种婚姻是帐房戴头婚,即女子长到十五岁、十七岁、或十九岁时(多为奇数)选择吉日宴请宾客,给姑娘带头面,另立小帐房,从此就可以与别的男子同居,生儿育女不受社会非议。如果男女双方感情好,男子可以长期居住,所生子女称男子为“谷雨”(尧乎尔语即叔叔的意思),如感情疏远临时性的,可另择称呼。男子与戴头面妇女结合常住女家的必须参加劳动,但无夫妻名份,也无财产继承权。戴头面的妇女家庭地位较高,不受男子约束。据老人们讲:这种习俗一九五八年反封建后,酒泉肃

7、州区黄泥堡乡、明花区一代的习俗革除了,现在这里的婚礼习俗既不像汉族又不同于本民族的传统。裕固族的丧葬分三种:即火葬、天葬、土葬。部落上层和牧主、富户、宗教上层和未成婚的女子都实行火葬。实行天葬的主要是贫苦牧民。现在黄泥堡仍有天葬、土葬。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种葬法。火葬已寥寥无几。不论那种葬法,都要请僧众念经超度,花费极大。三、酒泉境内的传统庙会听现在仍健在的老人们说:旧社会,酒泉的传统庙会,过去大都根据民间的传统节日,并配合佛事活动进行。一年一度的庙会活动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农历正月初九日,叫“上九会”。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庙会活动便在玉皇庙举行。“上九

8、会”这天戏剧弹唱、游艺杂耍,风味小吃、商贾摊点,皆云集于此,热闹非凡。这是春节期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一般从正月十三到十五,在城隍庙举行,照例唱戏三天。正月十五这天城乡群众蜂拥而来,各行各业竞相贸易,游人香客都要携带劈柴去烧秦桧。在通往城隍庙正殿的走道两旁塑着秦桧和他的长舌妇王氏的跪像,游人们将大把的劈柴从泥人的屁股里丢进去,火焰从七孔冒出,表示人民对国贼、奸佞的惩罚。农历三月十八日,叫“娘娘会”。据说这天是送子娘娘的圣诞日。钟楼寺里举办庙会一天,城市和郊区群众都来这里逛会,照例是有买有卖、有唱有说。人们从庙会活动中得到了娱乐、

9、消除了疲劳。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的文殊山庙会,是整个庙会活动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游人最多,内容也最丰富的群众集会。来自高台、玉门、金塔、酒泉的游人香客。商贾小贩每天不下数万人。这里的前山、后山三百六十座庵、观、寺、院,处处香烟缭绕,钟磬常鸣,车水马龙,人如潮涌。两台大戏对唱,秦腔、眉户争艳。唱曲的、说书的、耍猴的、驯兽的、耍杂技的、卖字画的、捏泥人的、吹糖葫芦的七十二行,三教九流、各献技艺,各显身手。这里的雕塑壁画,古建筑艺术和洞窟彩绘突出地表现了历代人民群众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技巧,使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达到了高峰。随着改革开放,这里的庙会规模虽说不如以前,但近年来增加了民族风情等系列活动,吃喝

10、玩乐,旅游观光,进香祈富,消夏避暑,也别有一番风景。听一位土生土长的如今还健在的老人说:其它小型庙会尚有五月二十五日的“仙姑庙会”,六月十五日在城隍庙,孤魂滩举办的“城隍奶奶摆针线”庙会;六月十九日在观音堂举办的“观音菩萨圣诞会”;七月十五日在城隍庙举办的“盂蓝会”;腊月初八在钟楼举办的“佛祖成道会”等。庙会是由一个地区的特殊条件,自然形成的,它最具有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综合性和普及性。从现象看,庙会似乎是善男信女修行积德朝神拜佛的迷信活动场所,而实质上它却是人民群众游艺娱乐,踏青赏景,并籍以开展集市场贸易,物资交流活动的最佳场合。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但给人民以最好的精神享受,还起到了增进友谊,

11、坚强团结,交流物资,交流生产经验的作用。四、酒泉的民俗及饮食文化民俗就是一个地区的民情风俗。一个地区的民情风俗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思想道德、生产生活的状貌。酒泉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其中较大型者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小年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的节日饮食。人们常说的“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说明了节日饮食的重要。壮仓面(有的地方叫团圆饭)。腊月三十的晚饭称为“壮仓面”。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一般家庭都要擀长面,炝臊子【1】。这顿饭必须有家里主事的长辈妇女亲自参与烹调。就餐时间必须在太阳未落山之前,

12、全家长幼同桌围坐,老人们边吃饭边对儿孙们讲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经济收获,生活安排等等。然后有长辈主妇叙说腊月三十吃“壮仓面”的用意在于:(一)这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吃好吃饱,把“仓”(肚子)装得满满当当,实实在在,图个强身健体,茁壮成长。(二)吃了臊子长面,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并有期盼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意。(三)全家同桌围坐表示一年一度大团圆。吃饭“壮仓面”后便进入了“打醋炭”2(又叫清宅子)和“守岁”的准备工作。各地习俗也稍有不同。我这两年在亲戚家,“壮仓面”都改在“守岁”的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年茶与年饭:按酒泉民俗正月初一到初五(又叫破五)为大年(又叫正年)。在这五天里无论穷

13、富人家除了用正常的油馃子,油饼子招待来客外,自个家里还有固定的饮食规程,叫做“初一的元宝,初二的皮条,初三的玛瑙”。“元宝”就是饺子,把饺子叫“元宝”是取“招才进宝”之意。“皮条”就是捋面(就是拉面或扯面,酒泉方言叫捋面),这是正月初二必须吃的一顿早饭。这顿饭不论贫富都是汤吃,叫做“连汤捋面”,是取“细水长流”之意。开饭之前必须先舀几下碗,不能吃的精光。留下的饭下顿全家分食,这叫做“细水长流,留有余地”。“玛瑙”就是民间常吃的“麻什子”饭。现在也是我们日常常吃的便饭。初三过后便开始了“请年茶”活动。即就是现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串门拜年活动的前身。不过加一个“请”字就意味着来客不是主动上门,而是

14、由东道主发出邀请通知后,被邀请的客人才上门来做客的。“请年茶”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一个沟分3,一个村子,平时人们各操各的家,各干各的活,忙于劳动生产,务习庄稼,很少有坐下来拉家常、叙闲话的机会。春节期间借“请年茶”之机,互相来往,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交流生产经验,加强协作意识。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现在人们也还有这样的习俗。芽面包子:这是清明节必用的食品。是将发了芽的青稞或麦子、谷子磨成面粉用滚开水烫成团状包成包子,专门在清明这天祭奠祖先和家人食用。据老人们说,清明节“芽面包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发芽,到处生机勃勃的时候,吃芽面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并象征一切从头开始“

15、如草木之勃发,似万物之新生”。二是粮食发芽而有甜味(谷子最佳)。旧时河西一带食糖极少,人们便创出了用芽面代替糖类的办法。在农村清明这天媳妇回娘家,招待来客都用“芽面包子”做礼品或食物。米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但南北不同,南方人吃粽子,河西一带则以吃米糕为主。酒泉民间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惯。有一首酒泉民歌唱到:“五月里,五端阳,糯米粽子蘸砂糖,吃上三杯雄黄酒,我和张哥闹端阳”。它较全面地反映出了酒泉民间端阳节的饮食习俗。中秋月饼: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酒泉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据说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

16、,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此外,中秋节晚上献月亮,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酒泉民间有在重阳节这天喝“黄菊酒”带茱萸(一种能驱毒辟邪的草药),登高望远和吃重阳糕的习俗。记得孩提时,村童们拿上自己家里的“重阳糕”和别人比赛,并唱到“九月九,花糕子馍馍喂野狗,野狗看见花糕俊,刁上馍馍一溜风”。这种习俗在边远地区至今还相沿不息。冬节饭:冬节就是冬至。冬至节也有固定的食俗,酒泉民间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各种作料弄成的大杂烩,就是冬节饭。“冬节饭”必须在早上吃,这意思是说:过了冬至节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我小时侯就常听母亲说:“过一冬节,长一针脚”。人们睡觉的时间少了,劳作的时间多了。把“冬至节”饭做得美味丰盛些

17、,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争取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常听老人们说:“吃了冬节饭,干活多流汗”的谚语。灶干粮子和灶糖: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虔诚祈祷,祈求来年家事吉利,人丁康泰。酒泉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是他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善恶的日子,腊月三十日又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自己的好话,以便消灾免难,因此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烙“灶干粮子”,做“灶糖”。“灶干粮子”是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香豆面子或其他佐料,烙成像小点心那样的圆饼。“灶糖”则是以黄、小米为原料熬成

18、的块块糖。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神像前(我家则在锅台上),口里不住的念叨:“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请吃糖,回到人间降吉祥。”还贴上对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祀一毕将“灶干粮子”和“灶糖”分给众人食用。小时侯经常饿肚子,我很盼到腊月二十三,好分“灶干粮子”吃。如今,我成人了,每当父亲张罗着“祭灶神”,我便觉得荒唐可笑,但也不驳老人的兴。“祭灶”是过年的前奏曲,过了这天人们几乎全力以赴做过年的准备。因而老辈们也把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腊八粥:腊梅初放,锅中粥香。酒泉习俗每年腊月初八,家家又要熬制“腊八粥”,又名“八宝粥”,因为它是由八种谷类及果料熬制

19、成的。“腊八粥”不仅味道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所以颇为人们喜食。现在还是河西地区人人皆喜的一种节令家庭小吃。酒泉的民间习俗,每年的腊月初八,家家都煮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江米、核桃仁、栗子、红丝、青丝、红糖、花生仁、桂花等。我小时由于家庭贫困,腊八这天也只能以各种豆类和素面,作成豆豆饭,作为早餐食用,并打来冰块,将冰块和腊八粥撒在每一块田里。撒饭人口里念着:“天公田母请吃饭,一亩地里打一石”的词儿。如今,这种仪式已不多见。请教一些上岁数的老人,有老人仍能念叨:羊巴4清明,牛巴夏,大嘴老鸦巴腊八。似小时喝腊八粥时家里老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谚,我想,可能是那些散在田里的腊八饭成了野禽的美

20、食的缘故吧。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人们对家乡山川景物、文化氛围、生活环境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热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生活在酒泉,也是土生土长的缘故吧,酒泉的许多事情,许多习俗耳濡目染,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我童年生活带来了欢乐,及年长之后,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更受到了这种习俗文化的熏陶。【注释】1臊子:碎肉或指肉丁和菜丁做得拌面条的菜汤。2打醋炭:旧日民间流行的一种驱邪形式。把烧红的石头放进盛着醋的器皿内熏房子。3沟分:农村山区地方以河为分界线,河一方为一个沟分。4巴:盼望,等待。如:羊巴清明驴巴夏,老牛巴的四月八。【参考文献】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8月2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3酒泉历史(乡土教材)酒泉市教委编4酒泉文史,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编5走进肃州,区情教育读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