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0.12KB ,
资源ID:30708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070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语文 议论文 第2讲 论据复习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语文 议论文 第2讲 论据复习教案.docx

1、中考语文 议论文 第2讲 论据复习教案 【直面中考 议论文】第2讲 论据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九年级适用区域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120分钟知识点论据的概念论据的分类论据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论据的类型;掌握论据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论据的分类情况,判定论据的类型,能够按要求正确补充论据;3.情感与态度目标: 掌握正确解答论据补充的解题思路。教学重点学会辨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类型。教学难点学会补充论据的方法,明白论据的具体作用并能够解答相关题型。第2讲 论据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依据,讲理要有方法,服人要有原则,那么,如何以理服人,用什么样的理服

2、人,我们现在就通过学习议论文的论据来解答这样的疑虑。二、复习预习1、复习: 论点(1)、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2)、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文题 开篇 中间 结尾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2、预习:(1)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考虑作者运用怎样的论据证明事物的正确答

3、案不止一个;这样的论据对于论证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2)预习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1、概念: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也就是说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2、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为论点服务。要使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有代表性。论据不确凿,论点就站不住脚,因为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论据没有代表性,论点就缺乏说服力。事实论据准确而有代表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

4、力。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知识点2 论据的分类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知识点3 一、论据的作用: 1、证明论题的判

5、断 2、 在一个推论中,充当理由根据,以便推衍出结论的部分。 3、 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4、 逻辑学指用来证明论题的判断。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证据,证明论点,不同的是,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分论点。 二、回答问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一)能够准确判定论据和论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证据,论题是作者谈论的对象。个别时候,一件事可能既是论题,又是论据一身扮演两个角色。 (二)能够准确判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件或现象(包括神话、童话、故事、成语典故)就是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名言、谚语、警句、哲理

6、句、诗句、俗语、经典作品节选出来的理论、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或规律、定理、公理等,都是事实论据。(作品里节选出来的故事不是道理论据,而是事实论据) (三)能够准确判定各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就是运用事件和现象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道理论证分为四种形式:一是运用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二是剖析事件或现象本质的过程;三是总结归纳的过程;四是利用已知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结论的过程。比喻论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论证过程中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进行论证;一种是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比论证分为同向差异对比和反向对立对比两种形式。例如:“官员.;平民.。”“惜时者.;坚毅者.;傲物者.”对比

7、的双方,在身份、行为、结果上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差异关系。又如:“富者,贪婪而为富不仁,人们恨不能食其肉;贫者,奉献而宽厚仁慈,人们恨不能敬为神”,对比的双方身份、行为、结果完全对立。 (四)能够准确判定论证角度。论证角度的判定有以下两个误区:一是引用反面人物的事件就是反面论证,引用正面人物的事例就是正面论证在教学中遇到这样认识问题的学生很多,甚至个别老师也这样认为。二是正反角度仅仅存在在同类论据之间。即并列运用几个事实论据,一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一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并列运用借个道理论据,一部分从正面进行论证,一部分反面进行论证。第一个误区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抛开了论点来判定论证角度是正还是反,把

8、材料的正、反性质直接当做论证角度,正确的理解是看论据阐述问题的角度与论点的阐述问题角度是逆向还是同向,逆向则是反面论证,同向则是正面论证。例如,守株待兔这个事例,用来论证论点“思维僵化必然导致失败”,就是正面论证,因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本质就是思维僵化,结果“天地荒芜”也是失败,二者阐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一致;如果用来论证“做事要善于变通”则是反面论证,因为事件中人物的行为是僵化死板,和“善于变通”是根本对立的。对于第二个误区,正确的理解是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之间也能形成正反角度差异。 (五)能准确判定论据是直接证明论点,还是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任何一个事实论据,都有四个部分

9、组成,一是谁在做事;二是做了什么事;三是用什么方式做事;四是结果怎样;第一和第二部分组合,只能告诉人物这里要讲述一件什么事,而第三和第四两个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表现事件中蕴含什么哲理。例如:杨时拜师程颐,见老师睡着,就站在门外静候,大雪下了一尺多深,他冻得瑟瑟发抖,仍在雪中等待,直到老师醒来,后来他成为“程学正宗”。在这个论据中,一是杨时;二是拜师程颐;三是见老师睡着,就站在门外静候,大雪下了一尺多深,他冻得瑟瑟发抖,仍在雪中等待,直到老师醒来;四是后来他成为“程学正宗”。第三部分杨时的行为方式的本质是他尊师敬道,而成为“程学正宗”这一结果的本质是学有所成,杨时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尊

10、师重道,才能学有所成。一个事件,之所以能证明某个道理,正因为事件之中蕴含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将人物的做事方式和结果联系起来,挖掘方式和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什么,如果这个本质联系和分论点一致,则是直接证明某个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这种本质联系和中心论点一致,我们就说这个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知识点4一、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方法: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

11、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二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和记叙类的方法有点不同,在点明人物、事件、结果的同时,要把论点融进去。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中的事例概括为:罗兰布歇内尔善于运用知识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机。三、补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信感恩读书做人等);表述时要紧扣论点。例:居里

12、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嗣难,终于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19岁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昆虫的书籍后,便立志写一本有关昆虫书。他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耗费一生精力,终于写成了昆虫记。注意:补写论据要看清类型;是否有字数限制;尽量用名人事例或名言,不要用大家不熟悉的内容。四、论据能否证明论点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的。如2010年河南中考匠人与大师中:画家的事例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而第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所以画家这一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四、例题精析【题干】1.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石雅彬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

13、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

14、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

15、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

16、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

17、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答案】1、 第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2 、 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解析】1题其实是考核学生对分论点的理解,也

18、是对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考核,更是对事实论据作用的考核,只有结合课文内容才可以准确把握。2题只要学生能够认真阅读5自然段就可以得出准确的分析: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题干】2. 历史像条棉被 1历 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2 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成臣干将。3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

19、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4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5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

20、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6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 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

21、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7“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8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9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披露人的血肉

22、,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10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1.第2第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2.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

23、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答案】1、中李鸿章的历史事例是论证“国人爱翻案”的观点,第六段中李鸿章的事例是从反面论证了不应该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两类,而不见“人的影子”。2、史需要尊重,要客观、全面、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曹操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官渡之战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杨修之死和陈宫之死表现了曹操的奸诈,心狠手辣。曹操作为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把他归为好人坏人,他只是某个阶段的历史人物而已,他的得失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对做人有更多的借鉴和警示。【解析】1题考核学生对于事实论据的运用能力以及对于事实论据作用

24、的区分,同时也是对论证方法的一个学习过程。2题借助历史人物的作品及经历来分析其形象特点,事实上是对事实论据的一个具体分析,此题难度不大但是容易在分析的过程中丢失相关的信息。【题干】3. 谈学问 1.一些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些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论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论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曾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

25、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 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维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

26、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通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2.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

27、广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 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3.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4.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1)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2)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4)这实在

28、是错误得可怜可笑。 (5)人有肉体,有心灵。(6)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7)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8)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9)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10)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仅在于他能否温饱,更在于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据类型。1)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

29、、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2)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3)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2、说说下列句子所用论据的表达作用。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3、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说一说这段话使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有什么作用?【答案】1 、(1)事实论据(2)理论论据 (3)理论论据解析:2、这句话运用的是事实论据。为了更有力地论证学问的功用,作者把功用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类

30、来进行论述,在这里用学数学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来论证学问狭义的 功用。3、运用了理论论据。作者引用中国古文学经典著作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两个成语,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这样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解析】1、(1)句中用了具体的事例“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因此是事实论据。(2)文段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德行”,属于权威性的论据,是理论论据。( 3)句中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等,属于理论论据。2题难度不大,只要明白事实论据的作用就可以作答。3题考核学生道理论据的作用: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

31、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题干】4 阅历与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