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10KB ,
资源ID:3071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071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述评下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述评下Word文档格式.docx

1、即使留在农村,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对自己的土地享有支配、甚至收益权,相对来说,在私有制的体制下面,没有出现他们说的那种大规模的失地农民变成社会威胁的现象。董栓成(2008)认为农民是具有理性的,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只有当他自己耕种还不如把耕地出租或出卖而受益更大时,他们才会离开土地。有学者认为,农民的理性战胜不了“生存的胁迫”,农民在面临生存的威胁的情况下,比如当家庭有人生病急需用钱,他们会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土地。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绝不是土地制度的问题,而是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体制的问题。在集体产权所有制的情况下,他们连出卖土地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忍受病痛的折磨。现代的社会有着广泛的分工,

2、我们已经有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蓬勃发展的城镇产业,这也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现代农业发展客观要求正是农地的规模经营,我们不能把社会保障作为土地的首要功能,让土地永远零散化经营,从而限制农业的发展。反对土地产权私有化的学者认为,土地私有化会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进而导致我国广大农村乡土生态的彻底丧失。Pei(2004)明确反对实施土地私有化。温铁军(2008)认为土地私有化会导致大量的贫穷人群空间平移进入城市,并且在城市周边形成许多能够影响城市社会治安的贫民窟。贺雪峰(2011)在对成都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明确表示土地不能私有化,给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的后果往往是给了农村强势群体权利,

3、而对农村弱势群体不利,且可能使耕者的耕种更加不便,对国家不利,对农民的利益也不利,土地制度安排要服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李昌平(2008)、徐祥临(2011)指出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更有利于体现耕者有其田原则,集体所有制不是农地被占的罪魁祸首,私有制解决不了农民的问题。也有学者不支持土地私有化,但也不反对私有化。姚洋说过私有化不一定是指法律意义上的私有化,而是实际的占有权。张静(2003)提到土地的使用规则是不确定性的,国家政策、村干部决策、集体意愿、当事人约定中的每一种都可能成为选择土地规则的力量,但不必一定成为决定性力量,要视具体情形而定。在乡村土地实践中,人们的实际做法是,根据需

4、要作出选择。哪一个规则胜出选择并不能确定,只有在力量竞争结束后才知道。目前中国农村改革的出路在于坚持土地公有产权的前提下,对公有产权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公有产权的有效载体如集体土地所有制等制度的创新。丁礼庭(2011)指出土地的私有化需要一个前提即必须先建立全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如此,如果公民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众对各种公共权力,也包括强权势力缺乏有效制约力量的环境下,就算是实现了土地私有化,同样也解决不了农民土地权利的“保障”问题。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制度经济学原理告诉人们,制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在既有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

5、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探索出一条特有的改革之路。(二)土地涨价归属之争当前国家农地征用制度给予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偏低,失地农民失去了绝大部分土地增值的收益,农民获得的农地补偿费和政府以国有土地所有者身份的土地转让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剪刀差”。在农地非农化后增值收益分配问题上,国内外主要有三种观点:涨价归公、涨价归农、涨价分享。“涨价归公”的理论支持是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进步与贫困里曾主张没收全部地租,抽土地单一税以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理论。他们认为土地的增值是在农用地转变之后产生的,不是人为创造的,是国家非农建设项目的辐射性增值(周诚,2006)。这种观点受到“涨价归农”的学者

6、(刘正山,2005;郑振源,2006)的反驳,他们认为农地具有多种功能,农民为了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弃土地的占有,本身已经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涨价应该对农地资源价值和土地非农开发权进行补偿。周其仁(2001)认为,无论“涨价归公”多么振振有词,其背后的经济学却是错误的,因为权利本身就有价。面对“涨价归公”和“涨价归农”的争论,有学者主张要“涨价分享”。他们认为土地增值是多样的,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按照谁起作用谁受益的原则来分享。直接投资增值和征地不完全“补偿”的增值应该还给农民。涨价需要分享,级差地租也应该参与增值的分配(鲍海君,2008),在征地之前的土地级差地租的增值理应偿还农民。只用这样

7、才能让农民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三)“土地换社保”模式之争社会保障是农民用土地换来的,这种以“土地换保障”的初衷是给予失地农民充分的生活保障。但许多学者(秦晖,2006;黄祖辉,2010;丁礼庭,2011等)对此模式提出了疑问。首先,从公平性上说,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农民作为社会的平等主体,难道必须以失去土地的代价才能获得?其次,“土地换保障”的有效性遭受质疑,单一且保障水平低的养老保险只是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远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最后,“土地换社保”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户籍、就业、保险等多个环节,而且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持,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就会大受影

8、响,土地换社保需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才能实施,所以此改革模式应该慎重。总之,“土地换社保”只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手段,决不能演变为农民失去土地的一种原因。政府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不是为了获得土地而把社会保障作为诱饵让农民放弃土地。从以上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述评中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的出现及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农民失地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今的问题是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好失地农民生存、发展的权益问题。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有效率的经济,市场效率和要素所有者收益最大化必然要求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但重新配

9、置资源不是以牺牲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农民权益为代价。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在于“以民为本”和切实可行的“利民”举措,制度和政策的选择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形态区别对待。只有这样,农民才会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共享其发展进程中的福利,实现中国农村和农民与中国国民经济同步地发展。参考文献:1梁流涛,马凯.经济增长与耕地消耗的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6).2曲福田,

10、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05).3朱莉芬,黄季妮.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02).4毛振强,左玉强.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03).5王湃,张安录.农地价值构成及其评估方法研究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06).6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7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8Lin,G.C.S.and P.S.HO.Chinas Land Resources and Land-use Change:In

11、sights from the 1996 Land Suyvey, Land Use Policy,2003.9谈明洪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J.中国科学,2004,(12).10黄祖辉等.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1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04).12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管理世界,1995,(03).13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

12、版社,1989.15陈江龙,曲福田.土地征用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征地制度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2,(02).16靳相木.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7胡亦琴.农村土地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8赵冈.历史上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19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一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07).20郭熙保,王万珺.土地发展权、农地征用及征地补偿制度J.河南社会科学,2006,(04).21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

13、J.经济研究,2002,(05).22张小铁.市场经济和征地制度J.中国土地科学,1996,(01).23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05).25谭术魁,涂姗.征地冲突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M.中国土地科学,2009,(11).26刘吉军,许实.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博弈关系J.中国土地科学,2010,(06).27樊纲.土地产权与房地产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R.中国地产市场,2008-05-12.28卢海元.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

14、4,(10)。29赵德余.土地征用过程农民、地方政府和国家关系互动J.社会学研究,2009,(02).30蔡昉,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展解决中国城镇就业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02).31冷熙亮.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1,(05).32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3温铁军.农村政策的底线是不搞土地私有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03).34杨小凯.土地产权与宪政共和N.南方周末,2003-05-22.35文贯中.中国还需要一场土改N.中国经营报,2008-07-11.36陈

15、志武.国有制压抑个人财富J.经营管理者,2008,(01).37周其仁.给农民更多权利真的会损害农民利益吗?EBOL.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网,2011-07-27.38茅于轼.让农民有自由选择权J.财经,2011,(03).39陈志武.土地集体所有制限制农民自由EBOL.http:news200107054227941.shtm,2011-07-05.40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Pei,Xia01in.The Law of Limit of Land Productivity:An Impmved Malthusian Theory w

16、ith a Case of Equsl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China,forthcoming in Research Report Van Vd1enhoven Institute.University Leiden,Netherlands,2004.42李昌平.反对农村土地私有化把土地还给村民集体EBOL.hnp:dats21285.html,2008-10-10.43徐祥临.农村土地私有论可休矣J.农村经营管理,2011,(11).44张静.土地使用规制的不确定性: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01).45丁礼庭.由土地私有化学术争论的启发得出的结论EBOL.httpdata42938.html,2011-08-09.46周诚.“涨价归农”还是“涨价归公”?J.中国改革,2006,(01).47刘正山.让市场法则说话征地补偿标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土地,2005,(10).48郑振源。征用农地应秉持“涨价归农”原则J.中国地产市场,2006,(08).49周其仁.农地征用垄断不经济J.中国改革,2001,(12).50鲍海君.政策供给与制度安排:征地管制变迁的田野调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1秦晖.官府自律能遏制圈地运动吗?J.经济管理文摘,2006,(18).(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