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66.52KB ,
资源ID:31031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1031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召开的全国规模的以全球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就在10次以上;中国学术期刊上收录的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以全球化为题目的文章,从1994年到20XX年,高达3000多篇,这些文章几乎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有的还涉及到某些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但它足以表明,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有的学者甚至明确提出要建构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为了确立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正确方略,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理性、冷静、清醒与自觉,应该说这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任何理论或学科的建构来说,概念问题都是真正的起点。要建构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确立中国应对全球化

2、的正确方略,都应该从弄清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开始。1全球化的概念关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有人据此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1450-1815年,是全球化孕育和形成时期;1815-1917年,是巩固时期;1917年至今,是加强时期。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如上所述,与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名词如“全球的”、“全球性”等等,在英语世界的语汇中是在20世纪6

3、0年代才出现的,而“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是在80年代中期才正式形成的,以至1991年出版的牛津新词词典,仍然把“global”(全球的)作为新词收入。但是,概念是对事物的反映,与事物本身的实际存在相比较,概念的形成往往是滞后的,就像我们并不是在有了语言的概念之后才学会说话,有了营养的概念之后才懂得消化一样。从这种意义上看,全球化的实际存在肯定早于“全球化”概念的形成。诚然,由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正在进行和发展中的过程,很多东西还处在变动之中,还没有最后成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要给“全球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大体明确的认识又是绝对必需的。

4、在全球化讨论中,确立一个内涵准确外延清晰的“全球化”概念是讨论的基本前提。由于全球化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现实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也各式各样,因此在全球化讨论中存在着诸多在内涵和外延上交叉吻合或互有差异的“全球化”概念。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综合相关文献,简要介绍西方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概念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1)施密特对全球化的描述。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998年出版了全球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挑战一书,本书对全球化现象作了具体描述。施密特认为,全球化既是一个实践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命题,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他列举了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和环境破坏,参与世界经济的国家日益增多

5、,贸易、资本流通和金融流通的自由程度迅速提高,技术进步及其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劳动岗位从传统工业国家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家,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种文化、文明之间存在着发生冲突的危险等多方面的事例,说明“在20世纪的进程中,世界五大洲之间、近200个国家之间的交融和交往发生了巨大的量的飞跃,同时也发生了重大的质的飞跃。总的说来,20XX年的世界与1900年的世界的差别,要比1900年的世界与1800年的世界的差别大得多;现代交通技术(不仅包括飞机,也包括集装箱运输船和大型油轮)、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贸易技术以及现代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发展势头早在19世纪就已开始加速,在20世

6、纪的历程中,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下半叶则明显加快。”施密特把全球化笼统地界定为世界五大洲之间、各国之间与接触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巨大飞跃,但他没有给全球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2)达伦多夫对全球化原因的分析。德裔英籍学者、曾经担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著名自由主义政论家拉尔夫达伦多夫1998年发表了论全球化一文,分析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达伦多夫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危机,80年代的核武器辩论(特别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后),使人们产生了全球意识。“信息革命把人类居住的整个世界变成现实的空间。从经过电子计算机到国际互联的发展道路消除了人们的空间界限,这是以前的任何技术发展所无法实现的。”他强调,除

7、了技术因素以外,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放松控制、私有化、自由化)是推进全球化的前提条件。“新的技术能力首先是在一种广泛流行的放松控制的气氛中实现的。”“这种情绪在大国中,首先是在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中渗透,但是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美元作为拟议的储备货币身份的终结1971年取消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价是一个重要步骤。伴随汇率浮动开始了一个至少有利于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而且开始了两个贸易自由化的多轮谈判。当时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乌拉圭回合在某种范围内还包括了服务业。它导致了一个新的调节机构的出现,这就是1945年人们曾? 非螅 堑笔焙廖藿峁 氖澜缇 匙橹 蛘呤澜缑骋

8、鬃橹 !痹谡庵痔跫 拢 澜缇 梅 司薮蟊浠 !霸?nbsp;90年代经济发展不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事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事业。”达伦多夫同样没有对全球化作出明确定义,但是他比较具体地分析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此外,他还批评了人们对于全球化的片面认识,从多方面分析了全球化的后果。(3)哈贝马斯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1998年发表了超越民族国家?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问题一文,明确地把经济全球化界定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变”。哈贝马斯认为,对于经济全球化必须要作出概念的专门界定,因为现在还没有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目前人们所说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有四个显示指标:第一

9、,国际贸易在地域上的扩大,相互作用的密集程度日益增多。首先是工业商品的贸易,把各个局部市场上的各国国民经济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一个世界经济的附属品。与此同时,这种贸易的结构组成也在发生变化:新的通讯交往技术的引进使得各大洲之间能够借助服务业进行国际贸易,在相隔很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储存与消费(如软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第二,金融市场的国际络化促进了短期投资,加快了资本流通。运动中的资本很容易摆脱各国税务机构的干预,在国际交易所的压力下,政府陷于一种局外人的地位,这些交易所可以对于各国政府的利率政策、财政预算政策等方面的决策作出反应。结果使得外汇投机与金融衍生物投机组成了一种独立的“符号经济”。第

10、三,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直接投资归功于跨国协调合作的发展。这种协调合作在决策中越来越独立于本国生产基地,因为它们可以使用资本外逃的选择权(并以此进行威胁在这方面,关于所谓“劳动岗位的出口”,例如从西欧转移到东亚、拉丁美洲以及中欧、东欧等低工资国家,正在引起人们的争论。在发达国家,这首先冲击到技术装备较差的工业中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力。第四,从“门槛工业国家”出口的工业商品直线上升。这加强了对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竞争压力,推动它们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方向上,对本国经济进行改造。这里列举的四个指标基本上局限在经济范围,但哈贝马斯用很大篇幅讨论了全球化的后果问题。他说:“今天,社会科学绝

11、对没有对于全球化这个已经引起人们惊慌失措的事实状况和影响置之不理,而且少数几位社会学家已经用他们的时代预言向广大公众发出警报。”(4)罗伯森对全球化的规定。当代文化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伯森(RolandRobertson)受麦克卢汉“地球村”思想的启发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化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是指世界的压缩(pression),又是指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换言之,全球化指不断增长的具体的全球相互依赖的事实和全球整体的意识。显然,罗伯森用这个观念是想表明,以往个人用来描述和划分现象的各种方式,已越来越有可能针对整个世界,而不再是他原本所属的那一个

12、地方领域或国家领域。属于这种情况的不仅包括像大众传媒和消费偏好这样明显的文化现象,能够比较直接地觉察到具有全球化的品味,而且还包括我们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从文化的方面来重新阐明各种话题。比如,我们用“拯救地球”来重新阐明环境污染与净化环境的话题,用“人权”来重新阐明公民权话题等等。全球意识的这种提升使得世界更有可能作为一个单一系统而被重新生产出来。因此,在罗伯森看来,世界正在变得愈益统一,全球化社会正在形成。而全球化社会首先是指多元社会文化构成的全球文化系统,它不仅指目前全球日益增大的相互的种种客观事实,而且也指文化和观念上的问?狻薏 谡庖坏闱康魑幕 杂谌 蚧 氖滓 院突 拘浴 蚧 皇堑康木

13、梦侍狻?a href=s:/3028/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领域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全球化正在使所有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它们“平等化”。BR(5)吉登斯对全球化的理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全球化概念,他从制度转型的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概念最好理解为表达时空距离的基本样态。“全球化是指一个把世界性的社会关系强化的过程,并透过此过程而把原本彼此远离的地方连接起来,令地与地之间所发生的事也互为影响。全球化指涉的

14、是在场(presence)与缺席(absence)的交叉,即把相距遥远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本土的具体环境交织起来,其目的就是考察它如何减少本地环境对人民生活的约束。”因此,在吉登斯眼里,全球化是与“时空延伸”、“地域变革”、“现代制度转变”、“在场与缺席”等概念在一起的。(6)贝克的全球化定义。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乌尔利希贝克在1997年出版的什么是全球化一书中,对广义的全球化及其成因作了全面的分析,并给“全球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全球化描述的是相应的一个发展进程,这种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主权被跨国活动主体,被它们的权力机会、方针取向、认同与络挖掉了基础。”“全球化

15、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归根结底,无论人们是否相信、是否理解,这些都与可以感受到的日常暴力一起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一切都被迫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回答。金钱、技术、商品、信息、毒品都超越了国境。这些原来都是无法设想的。甚至政府也情愿让一些东西、人物、思想(毒品、非法移民、对于破坏人权的批评)在国外寻找出路。按照这种理解,全球化指的是空间距离的死亡。人们被投入往往是很不希望、很不理解的跨国生活形式中。根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解释,这是超越空间距离(由不同民族国家、宗教、区域、大陆组成的似乎是相互隔绝)的世界。

16、作为全球化社会学的创始人,贝克的全球化定义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认同。(7)里斯本小组的全球化概念。90年代初,欧洲委员会自然科学与技术评估预测计划的领导人、比利时勒芬天主教大学经济学教授里卡多比德雷拉倡议建立了由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近20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里斯本小组”,集中研究全球化问题,1995年出版了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一书,对全球化的概念作出了比较权威的界定。该书写道:“在最近15至20年内,在如此众多的领域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金融、通讯交往络、基础设施、公司的组织、交通运输业、商品与服务的流动、消费行为、价值体系、民族国家的作用、人口增长、土地政策),诸如国际化、跨国

17、化之类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描述目前的发展和它的意义。全球化这种新概念的普遍流行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现象,它反映了人们要求理解这一发展进程的需求,这个进程使得传统概念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或者变得很不明确。当然,并不是所有关于全球化的理论都是很正确的,简单地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混合到一起也无法接近真理,我们的定义依据安东尼迈克劳和他的助手的建议:全球化涉及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从这些中产生了今天的世界体系。全球化由两种不同的现象组成?鹤饔梅段?(或者横向扩展)与作用强度(或者纵向深化这个概念一方面解释了一系列发展进程,这些进程或者席卷了这个星球的大部分地区,或者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所以

18、这个概念具有一种空间内容。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在组成世界共同体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横向、相互依赖关系的强化。横向的扩大与纵向的深化同时进行。因此全球化远远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说出了现代生活的众所周知的典型特征。当然,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已经从政治上实现统一,经济上已经完全一体化,文化上已经同文同质。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它的影响范围十分广大,它的结果又是多种多样的。”“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是一种新的现象,它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表现方式。其中一些形式与表现方式在今后10至15年内也许会消失,或者失去意义。民族的因素,还有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变化都不断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目

19、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模式,所以今天人们很难找到一个普遍承认的定义。”“对于全球化所作的任何一种类型划分都不能示范性地概括出全球化的全部本质与特点。任何一位居于领袖地位的理论家都不能说自己能够比别人更准确地说出这一伟大真理的内容。里斯本小组概括和归纳了全球化的多方面内容,如金融与资本占有的全球化、市场与市场战略的全球化、技术和与它相的科研与发展以及知识的全球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以及文化生活的全球化、调节能力与政治控制的全球化、作为世界政治统一的全球化、观察与意识的全球化,等等。里斯本小组对全球化概念的界定,不仅突出了“全球化”作为一个新概念的特点,揭示了全球化所包含的“横向的扩展与纵向

20、的深化”双重规定及其他多重内容,指出了全球化在当今所达到的程度(限度)及其矛盾性,而且特别强调了全球化是一个处在变化中的过程,因而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模式”,也难以找到一个普遍承认的“全球化定义”。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全球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难看到,西方学术界所使用的“全球化”概念,在基本涵义上是大体一致或吻合的,同时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又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学术界,其所使用的”全球化”概念与西方学术界的情况类似。2对全球化的理解如前所述,“全球化”是当今国内外社会科学界使用频率最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热衷于谈论和使用的名词或术语之一,但这并不意味

21、着已经形成了合理而准确的“全球化”概念。事实上,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目前人们所使用的“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它具有许多层次。就字面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包含了“成为全球性的”、“扩展到全球范围”、“上升到全球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紧密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一个整体”、“着眼于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等多种含义。这反映了“全球化”作为名词术语和作为科学概念之间的差距。一般来说,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而名词或术语则是概念的表达形式。二者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一般性的术语过渡到概念,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只有当术语达到了

22、概念的明确性之时,才真正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澄清各种分歧,而这有赖于对构成概念的各种要素的深入理解。人们在“全球化”概念使用上的分歧,主要与对全球化的下列因素的不同理解相关。(1)全球化起始的时间。这个问题关系到全球化的历史起点,对它的不同认定是对全球化的概念采取广义用法还是狭义用法的关键。从现有资料看,排除一些过分离奇的观点和过分宽泛的说法不计,人们对全球化起始时间的认定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意见:第一种看法,认为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标志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此之后,全人类才真正知道了彼此的存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才开始了全球范围的相互交往。因此哥伦布远航美洲使

23、东西两半球的人们会合之时起,全球化过程即已开始,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随之而来的是探险的热潮(地理大发现)与贸易的热潮(商业革命),终于导致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地球上彼此隔绝的各个民族国家,也终于走上了“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时代。第二种看法,认为全球化起始于18世纪,标志是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完全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隘性,表现出一种向外的,突破国界、洲界限制走向全球的趋向。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资本全球扩张所形成的世界市场,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人类普遍交往的时代,是全球化的历史起点。第三种看法,认为全球化起始于1

24、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并形成了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第四种看法,认为全球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标志是1972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与其他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西方资本跨国自由流动,这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流动的全球化。第五种看法,认为全球化起始于冷战结束以后,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因为从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才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全球一体的市场经济才得以形成。不难看到,确定何时为全球化起始的时间,并不单纯是一个物理时间的计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判断的标准问题。按照不同的标准去

25、衡量,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全球化起始时间的不同认定,是人们对全球化概念采取广义用法还是狭义用法的主要依据所在。(2)全球化发源的地点。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没有不同意见,人们一致认为全球化发源于西方,具体说是西欧,是与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个历史过程。因为从历史上看,正是西方文明在近代把自己扩张到了全世界,其他文明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至少在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和西方文明相比。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把全球化的发源地确定在西欧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意味,因为每种文明从价值上看都有普世关切或世界倾向,或者说都有传播和扩张自己的愿望,并非只有欧洲文明才是普世文明。针对把

26、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作为全球化起始的观点,他们指出:“哥伦布横跨大西洋的壮举对推动洲际交流过程的确功不可没。但是人类通过海洋的跨洲际交流活动并不始于哥伦布,比他早半个多世纪的我国郑和,从1405年(永乐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历经30余国远达非洲南端。所乘的最大的宝船载重量约1500吨,可容千人。船队每到一地,都以精湛的中国手工艺品换取当地特产,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亚、非两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比15世纪末哥伦布、达伽马?鹊暮叫性绨敫龆嗍兰停 胶婺氪 恢 螅 荚对冻 恰敝?5世纪中叶,西方造船业最发达的热那亚,制造的大

27、帆船最高吨位也不过1400吨。实际上,中国的航海技术一直到18世纪中叶在世界上仍然是先进的。这个史实表明,郑和的壮举时间早于、规模大于、人数多于、距离远于后来的哥伦布探险。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中心论所强调,以哥伦布探险成功作为全球化开始是不确切的。”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从其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意义上看也不无积极意义,但是它拓宽了全球化的外延。如果把任何跨国的交往都叫做“全球化”,那么古代的战争也会具有“全球化”的意义了。(3)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一般认为,生产力,尤其是知识的积累普及和技术的发展是全球化进程向前推进的根本动力。知识的积累和普及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眼界。在知识

28、创新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缩短了空间距离,人类活动的范围和想象空间的扩大,相互交往的深入,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压缩”。至于全球化的主体,则有民族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是全球化进程开始以来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其地位和职能受到了挑战,甚至引起了一些人对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地位的怀疑,成为全球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我们认为,至少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民族国家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制度形式,也是全球化过程的实际承受者和参与主体。国际组织被认为是全球化活动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全球治理的执行者,其地位和作用将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突出。跨国公司是资本扩张的载体,从而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集中体现者,它们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活动范围和影响上都在不断扩大。(4)全球化的维度和限度。大多数人都承认,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