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28.89KB ,
资源ID:32053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2053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的鞋舒适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大学毕设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的鞋舒适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大学毕设论文.docx

1、的鞋舒适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大学毕设论文鞋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研究1鞋舒适性及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舒适性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是人通过感觉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进行的主观评价,长期以来国内外对鞋舒适性一直没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2011年3月,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了鞋类舒适性研讨会,国内多家制鞋企业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会议最终确定了鞋的舒适性的定义,即鞋类舒适性是人们在穿着过程中对鞋的心理和生理感受的综合评价,是指鞋符合人足形态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程度。 目前,国内对于鞋类舒适性的研究多数都停留在主观评价方面,试验手段单一,缺乏专用测量装置,相应的观点和方法针对成鞋评价缺乏客观及有力的试验数据支持,而

2、应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研究甚少,使得成鞋舒适性的研究不能量化、精确化,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即使是应用客观指标对舒适性进行评价的研究,所涉及到的客观指标也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对鞋进行的舒适性研究较晚,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国内研究的客观指标主要包括足底压力、温湿度指标和鞋底材料力学等方面,除了客观指标外,还有人认为鞋的舒适性以及完美的感觉是穿用者很主观的感受,除了接触性的物理因素外,穿用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提出要想获得一双完美的舒适鞋,无论对鞋行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大众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在国外,研究者对鞋的舒适性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多,

3、涉及到鞋舒适性的指标较广,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但对于鞋的舒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国外也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鞋舒适性的指标体系。有研究表明,与审美有关的特征在鞋类之间的舒适性和不舒适性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鞋的舒适性同时也受到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影响。Mndermann等人也认为客观的舒适性是建立在先前刺激的基础上的。另外,人们经常用主观评价法来评价鞋的舒适性。主观评价法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依据,采用主观问卷的方式,用人的感官作为检查工具来完成对鞋穿着感觉的测量和鉴别,该方法较为直接,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使用。但是国内外在进行鞋的舒适性研究的同时,所采用的主观评价

4、法有所不同,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评价标准。在国内,评价舒适性的主观感受等级划分不一致,有的采用5个等级,有的采用8个等级,因研究者个人而异。在国外,则有较为统一的主观评价舒适性等级来评价运动鞋的舒适性,由Mtinderma皿等人在2002年提出的VAS(visualanalogscale)已经被证明可以作为评价主观感觉的一种可靠测量尺度。等级最左边表示为非常不舒适,相当于舒适的等级为0,等级最右边表示为非常舒适,即舒适的等级为10,也就是共n个等级。本文也将采用相同级数的评价等级来作为本次实验主观调查量表的标准,并在国外评价客观指标的基础上删减个别评价指标并增加一些具有更加有针对性的主观评价指标

5、,更加全面合理地评价舒适性。 目前,鞋压力舒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鞋。在国外,大多数的运动鞋公司都有专门的科研人员来研究如何使鞋更适合人体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如世界上的著名运动鞋品牌Reebook、Nike、Adidas等制鞋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机构,2 在设计、开发产品时对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测试,其中鞋压力舒适性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在国内,李宁公司首次在2004年与香港中文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合作,对李宁公司生产的运动鞋的力学特性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建立专业运动员的脚型数据库,对专业运动特征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从而提高产品专业性和压力舒适度。李吉如通过运动员在两种速度、两种不同条

6、件下完成跑步运动过程中,足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总结出跑速与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穿着不同的类型的运动鞋对足底压力分布情况的影响,为运动鞋功能特性的研制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 在国内外,对女鞋的压力舒适性也有一定研究。由于女性长时间穿着鞋跟过高的鞋,会产生脚部酸痛、扭伤、摔伤、头痛、拇指外翻等病症,因此女性穿着不同高度的鞋,足底压力的变化特征是研究的重点。JeanneR.Eisenhardt等人通过对30位18-30岁女性穿不同跟高的高跟鞋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研究后指出,女性穿高跟鞋行走时,下肢的支撑期与前脚掌的负重时间相比裸足行走时有一定延长,但这种变化跟鞋子的后跟高度没有直接的联系。当鞋

7、跟高度超过3.12cm时,足后跟的负重时间开始减少。与裸足状态下第五跖骨端峰值压强相比,随着鞋后跟的增高,第五跖骨端的压强明显的降低。中部跟骨的压强峰值在裸足状态下出现最早,并随鞋跟的增高而延迟。Joanne R.Eisenhardt等人通过对运动鞋与高跟鞋,平跟鞋与高跟皮鞋,以及裸足与高跟鞋的对比研究后指出,鞋子的后跟是导致足底压力分布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内学者吴剑等对青少年女性穿高跟鞋、松糕鞋的步态进行了足底压力三点分布测量和影像测量,揭示了高跟鞋步态的主要特征为:步幅小、步速慢、周期长、重心起伏大、单支撑时相缩短,足底第一跖趾关节最大受力显著增大等。 运动鞋压力舒适性研究成果,作为企业

8、的核心竞争力,保密性高,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在女鞋的舒适性研究中,侧重于研究不同的鞋跟高度对足底压力及步态的影响,对于足底压力与舒适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多。一般情况下,鞋跟高度适宜的鞋子穿在脚上,全身的重量由全足负担。而高跟鞋跟部的过高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力学原理,加上高跟鞋前部较窄,穿上以后,为了使重心得到平衡,女性的身体需要前倾,全身的重量就落在了脚掌上,足趾同时被挤压在鞋子的尖端,对其健康极为不利。国外通过对700多名时尚女性的调查发现,70%以上女性喜欢穿鞋根高度为6-7厘米左右的高跟鞋。因为它可以使得脚背文雅地拱起,显得更加小巧,脚踝、小腿、大腿的肌肉紧绷,形成优美的腿部线条。而且臀部肌肉

9、也会受力紧缩,显得更加性感。然而,人体工程学研究的结果却表明,穿6厘米以上的高跟鞋会给踝骨和膝盖增加负担,腿肚、背部等肌肉极易疲劳。而到了10厘米的高度,无论走路还是站立都会感到不适。如何既能体现优雅的身姿,又尽可能地达到穿着舒适的效果,减少各种足疾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研究女鞋压力舒适性的一个重要目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 足部生物力学分析 足部生物力学分析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容。静态生物力学分析,即站立时足部受力特征,动态指人行走过程中足部受力特征。 2.1 静态受力分析 静态受力分析中,普遍接受的模式是“三点支撑”理论,即体重负荷由下肢经踝关节传递到跟骨,随后又从三个方向

10、形成应力线传递:向后传递至跟骨结点,向内前方沿内纵弓至第一跖骨头,向外前方沿外纵弓至第五跖骨头,静态时脚部力值传递模式如图所示。根据该模型推算,体重的 3/6 在跟骨结节支撑点上,2/6 在第一跖骨头支撑点上,1/6 在第五跖骨头支撑点上,如图 1 所示。 图1 静态时脚部力值传递模式2.2动态受力分析 人行走过程是脚后跟先着地,然后圆滑地把重心移向脚趾,然后以拇趾为主的各趾蹬着地面向前运动,同时另一只脚后跟开始踏地,如此周期性的交替运动。脚在行走过程中受力依次是脚跟着地承受压力,脚底整体承受压力,踵心部位和前掌两部分承受压力,前掌和脚趾部位承受压力和脚趾承受脚抬起的压力,如图 2 所示。 图

11、 2 人在正常行走时的脚部受力变化过程15 动态受力分析主要研究人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周期,步态周期指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一个步态周期可分为站立时相和摆动时相两个相位, 站立时相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 即足部与支撑面接触的时间;摆动时相为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时间,即足部与支撑面离开的时间。其中站立时相又包括 3 个阶段,即后跟着地期、中间稳定期、推进期。 (1) 后跟着地期 为步态周期初始的 15%。随着一只脚的着地,人体重心开始部分的由另一脚传递到该脚上此时该脚负荷体重的 25%。活动特点为踝关节背伸,脚内在肌松弛,足弓下降,以增加脚底与地面的接触面。 (2) 中间稳定期

12、 为步态周期的 15%45%,支撑体重的 5060%。活动特点为整个脚底固定在地面上,脚内在肌收缩使足弓的诸关节产生定向活动,膝关节过伸,髋关节屈曲,产生反推力,使人体得以向前跨越一步。 (3) 后继站立期 为步态周期的 45%65%,由于人体向前行进的作用力产生加速度,再加上重力作用,使脚的负荷超过体重。随着另一脚开始着地,继发双肢负重,重心渐而由原着地脚转向另一脚,此时原着地脚的脚跟开始离地,至脚前部着地,到后期,该脚负荷为零。 2.3 左右脚受力差异 在静止状态下,人体重力均匀的分布于两只脚,左右脚受力相同,各占体重的50%。但在正常行走的状态下,受力有明显差异,图3为一体重 53公斤,

13、身高169厘米女性,穿着5cm 跟鞋,左右脚最大压强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前掌、脚趾,右脚压力均小于左脚。这是因为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有主脚与辅脚之分,左脚为主脚,起支撑作用,受力较大,右脚为辅,比较灵活。在制鞋业中,受力大的脚比受力小的脚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动态受力分析中以左脚为主。 图 3 左右脚最大压强比较3 影响鞋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因素 尽管由于对鞋的舒适性感觉的个体差异,制造能使所有人都感到舒适的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了解影响人对鞋舒适性感觉的因素仍然有助于制鞋厂家设计和生产满足多数人的更舒服的鞋,也有助于对鞋舒适性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因此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鲜见。例如陈秀免对768

14、名青少年的调查表明,造成青少年运动鞋不舒适的因素主要有鞋带易松开脚部闷热感不合脚及造成足部损伤。这些结果为改进青少年运动鞋的舒适性提供了依据虽然每个人都能够很快地判断一双鞋是否舒适,但舒适性是建立在个人偏好和习惯基础上的一种依赖于个体差异的主观感受,客观地确定一双鞋是否舒适是非常困难的影响人对鞋舒适性判断的因素众多且非常复杂。首先,很多因素都可能与舒适性有关,例如机械的神经生理学的和心理学的因素,使得每个人对同一刺激的感觉很可能不同,对一些人舒适的鞋可能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不舒适的。另外,受试者对足部舒适感觉的评价还与其足先前受到的刺激有关。因此,对影响鞋舒适性的客观指标的研究一直没有定论。总结

15、以往对鞋舒适性的研究表明,主要包括: 合脚性功能性鞋内环境等 合脚性包括: 鞋的结构尺寸鞋与足匹配鞋对足部压力等; 功能性包括: 稳定性减震性柔软性防滑性轻量化; 鞋内环境包括: 吸湿透气性卫生性等 这一定义的提出为今后鞋舒适性的量化和研究提供了方向。3.1合脚 有人认为鞋的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鞋是否合脚,鞋的力学因素对于舒适性是必需的但不是足够充分的因素。但是一双舒适的鞋的每个区域并不需要有同样的舒适感,又由于脚是具有多自由度的结构,运动时形变比较大。脚的这种多自由度活动的特点使它能够放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鞋子中。而如果鞋对于足部不合适的话,这种灵活性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疾患。通常成人的鞋植要比

16、脚要瘦一些,如果鞋植的设计使鞋子不能正确地支撑人脚的各个部位,脚的舒适感和功能就可能降低。在合脚性中,鞋的尺寸和内部形状是影响鞋的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鞋的内部形状和尺寸应与人脚的解剖结构相适应。足与鞋的吻合度还可以影响到足底压力的大小分布。鞋太大,足和鞋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鞋太小,则使得脚更加不舒服,在运动过程中,鞋的不合脚都会引起穿鞋者因不舒适而导致足部损伤。因此,鞋型与足型的匹配对于评价鞋的舒适性是一个十分基本而又重要的因素。3.2 足底足背压力 通常认为,足局部压力过大是使人感觉不舒服的重要原因,足底压力峰值可以作为评价鞋舒适性的标准。Hartsell,Hong和Goske等的研究结果

17、均表明较大的足底接触面积可以降低足底压力并提高舒适感觉 。Chen等对不同鞋垫的研究发现,足底压力越大,人的舒适感越差,这与Chiu等对护士鞋的研究结果一致。Lee等研究结果还显示,穿女式时装鞋时,舒适性评分与前足中部所受的足底压力峰值负相关显著,而与足中部压力峰值的正相关关系显著 Hodge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第二跖骨疼痛感与足底压力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穿鞋时足背压力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穿鞋者的舒适感觉,Hagen和Jorden等把Novel 公司的压力垫放在鞋舌中间,测量跑步时足背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足背的压力峰值和接触面积与舒适性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足底压力分布不均

18、匀也是使穿鞋者感觉不舒服的原因。女式时装鞋鞋跟的增高会显著改变人足底的压力分布,同时影响穿着舒适性。李慧的研究测量了足底压力和受试者主观舒适性评分后发现,穿平跟鞋时足底压力分布相对均衡,受试者感觉压力舒适,而穿高跟鞋时足底压力增加,受试者感觉压力过大而不舒服。 Lee等的研究发现,对比使用同样材料的不同形状和不同放置位置的足垫,使用全脚掌足垫可以在一定鞋跟高度下改变足底压力分布,降低压力峰值,并使舒适性感觉大幅提高。Jordan对休闲鞋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足中部接触面积较大而足背接触面积较小的鞋足受压力较小,会比较舒适,这与Hagen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里应该指出,足底压力峰值和足底压力分布的均匀

19、性是相关的。在体重不变的情况下足底压力峰值升高,实际上就意味着足底压力分布不均匀对运动鞋舒适性的研究结果与对时装鞋舒适性的研究结果相反。Wegener 等对三款运动鞋的足底压力和舒适性进行研究发现,足底压力和舒适性评分间无相关关系。而Clinghan等对穿不同价位的慢跑鞋走和跑时足底压力指标与主观舒适性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受试者对不同的鞋和不同的运动状态之间足部舒适性的感觉无明显差异,并发现不同品牌和价位的鞋在缓冲性能上无明显不同,因此认为舒适性的感觉与足底压力分布和鞋的价格无关以上两个研究都是针对运动鞋,因此这两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穿运动鞋时足底所受压力均在舒适范围内,足底压力大小并不

20、是影响运动鞋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时装鞋和运动鞋在鞋的舒适性与足部压力的关系上的区别可能与这两种鞋所用材料和足部的不舒适压力阈值有关。目前还没有人对足部的不舒适压力阈值进行测量和研究 Bauman和Silvino等报导当足底压力超过255Kpa时人会感到疼痛 Johansson等发现手部的不舒适压力阈值( discomfort pressurethreshold,DPT) 在最大疼痛压力( painpressurethreshold) 的22%40%之间 如果假定足部软组织和手部具有一样的疼痛感和舒适感,那么足部不舒适压力阈值应在56102kPa之间。时装鞋的鞋底材料可能比运动鞋的鞋底材料硬度高,因

21、而使穿时装鞋时足部所受压力比穿运动鞋时更接近不舒适压力阈值,进而使时装鞋的舒适性敏感于足部压力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时装鞋来说,足底压力大小和足底接触面积及相应的压力分布情况对穿鞋者舒适性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却不是影响运动鞋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今后在足底压力方面的研究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鞋底材料楦型或鞋垫的设计来减少穿时装鞋时的足底局部过大的压力,增加穿着舒适性。另外,还应深入细致的了解足底不同部位疼痛阈值和舒适度阈值,为制定鞋舒适性标准提供依据。3.3压力学指标 鞋压力舒适性客观评价法主要使用压力测量设备,获取人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足部受力,从而评价鞋的压力舒适性。压力测量设备主要有两类,

22、一类用于测量足底压力,另一类用于测量鞋帮对脚背面的压力。人在站立或行走的过程中,人体重力通过骨骼传递至脚底,脚底面承受很大的压力,过大的压力容易对足部造成伤害,因此研究足底压力具有现实意义,并被广泛应用。测量脚背面的压力设备主要用于运动鞋的研究中,一般多是测量脚背面几个关键点受力,该类设备设计比较复杂,仅用于对舒适性要求很高的研究中,另一方面,足背面受力与足底压力大小相差很远,现在的研究焦点仍然是足底受力。足底压力测定方法主 要有脚印法(Pedegraphy) 、足底压力扫描器(solebarograph)、测力板(Force Plate)及测力台(Force Platform)、压力鞋及压力

23、鞋垫(In-shoe plantar)8。脚印法是人足在石膏、泥、橡胶等易变形物质上留下的足印或痕迹,足底各部位的压力大小只能根据足印的形态及深浅作出大致判断。足底压力扫描技术是在一块玻璃的两端安置光源,玻璃上放置橡胶等弹性垫,即可在玻璃下发生清晰的足印象,影响的光强度正比与压力。脚印法与直接压力扫描都是定性分析,足底压力的大小只能根据图像的变化作大致的判断。 测力板、测力台,压力鞋和鞋垫则是在换能器、传感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试系统。测力板和测力台只能测量足底压力,不能评定足-鞋界面的受力情况。 由于测力板和测力台的面积有限,所以只能测定站立或者步行一步的压力参数。压力鞋和压力鞋垫则是将传感器

24、安置在鞋和鞋垫中,这就克服了测力板和测力台的不足,它可以将传感器放置在需要测量的部位,由于鞋子和鞋垫与足底帖服,因此它可以连续测定足底压力、时间等参数,并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目前,运用最多的是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它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调整压力鞋垫的大小,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鞋子上进行测量。 3.4鞋的材料力学 一双鞋能够起到防震、储能,并将储能转换成推动力,关键在于鞋底的结构和材料。鞋内部的柔性或硬度是鞋里材料的物理性质之一,服装穿着研究发现,影响舒适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服装面料的柔软性,这种结果同样也适用于运动鞋的穿着。舒适性与材料硬度或者柔软性密切相关,这里的硬度或柔软性是与足部表面硬度相

25、比较而言的。人足表面的皮肤是柔性的,直接接触帮里材料,要求接触的材料必须是柔性的,材料与足部皮肤相比,应该更加柔韧。材料硬度小于或等于足表皮硬度,足部无不舒适感;材料硬度大于足表皮硬度则会出现不舒适的感受。所有的柔软性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受力变形特点,当受力变形符合足部自身的要求时,就感到舒适。材料硬度大于皮肤硬度时,必须考虑皮肤与材料接触的面积的大小。足部与鞋里材料接触面积大,舒适性好,接触面积小、压强大,接触部位舒适性差。好的鞋底材料判断标准是将减震、储能、储能转化推进力三者辩证的综合考虑,鞋底材料要软硬适度,测试与评价鞋底材料的软硬度,主要指标有压缩值、压缩率、力一位移曲线、弹性模量等。另外

26、,在国外研究中,研究者还曾对鞋的强度、硬度和疲劳特性等鞋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其与舒适性有相关关系。还有不少研究指出鞋的构造即材料力学指标对于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并对鞋的强度、硬度和疲劳特性等鞋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普遍认为制鞋材料的软硬可以影响人穿鞋时的舒适性感觉 Goonetilleke对不同材料鞋底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与受试者穿着舒适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鞋底材料的硬度越大,人感觉越不舒适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与垫较硬的鞋垫相比,垫软鞋垫长时间站立后会更舒服李文燕对鞋面柔软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鞋底材料鞋楦和鞋歀设计全部相同时,受试者对皮鞋的舒适程度的感觉是随着鞋面柔软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但也有研

27、究发现受试者并不认为软鞋垫比硬鞋垫更舒服,对健康人来说鞋底硬度并不是影响人舒适性感觉的重要因素鞋底的减震缓冲功能是否可以增加穿鞋者运动时的舒适性也并无定论。Miller和Witana等的研究认为鞋的缓冲性能确实影响人对鞋舒适性的评价,但Goonetilleke的研究却发现鞋底的缓冲性能与人主观舒适感觉无关。OLeary等的研究表明,在跑步鞋中加缓冲鞋垫可以有效降低跑步着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加载率,但受试者的舒适感觉并没有因此增加。Hansen等的研究则发现与穿木屐相比,穿运动鞋虽能有效降低足着地后的地面反作用力,但受试者对两者的舒适性评价并无显著差异 而且美国军队士兵穿具有减震设计的鞋一年

28、后,足踝损伤率并没有下降。 这些研究的结果似乎表明鞋底的减震缓冲功能对舒适无影响显然,过软或过硬的鞋底都会使人感觉不舒服,足跟和前掌部位的缓冲性能也应有所区别,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有控制的多级鞋底硬度和缓冲能力的实验研究方法确定鞋底硬度和缓冲性能对舒适性的影响,以及足的不同部位对鞋缓冲性能的要求,以找到使多数人感觉舒适的鞋底软硬度和硬度分布。3.5鞋内温湿度 在众多影响鞋类舒适性的客观指标中,有人提出温度、湿度是影响舒适性的主要关键性因。运动鞋鞋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表现鞋腔微气候环境的重要物理量。在实际穿着过程中,鞋腔温湿度是相互作用来共同影响微气候环境的。鞋腔内的温湿度不仅关系到足部的舒适

29、性,还会导致足部的各种皮肤病 。人足处于鞋腔环境中,合适而稳定的温湿度对足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人足部的舒适度取决于鞋对足与周围环境之间热湿交换的调节能力,即足、袜、鞋和鞋腔微环境之间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人足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会自动产生生理调节机能来调节体温和皮肤温度,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当运动鞋整体的透气性不好的时候,鞋内热量无法散去,会聚集大量的热量,鞋内温度会升高,足部会产生闷热的不适感;当鞋内温度过低,人们会感觉到冷。人足部温度一般低于人体温度10一12,正常情况下处在20一25时,感觉比较舒适。当足部感受外界的温度大于或低于承受的范围时,也会产生不舒适感。因此,穿着时鞋腔温度是人

30、体足部舒适性的重要反映。在鞋腔中,由于足部温度,足部的毛孔与表面向外界挥发湿气或者排汗,因此运动鞋鞋腔湿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排汗,二是挥发的湿气。排汗和湿气的挥发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导致鞋腔湿气对足部舒适性产生影响。所以,鞋腔湿度也是脚部舒适性的重要反映之一,当成鞋整体的透水汽性不好的时候,脚部产生的水汽无法透出鞋外,鞋内水汽大量聚集,湿度增大,脚部会感觉到潮湿的不适感。众多鞋类专家认为,当湿度超过80%的时候,人们更喜欢把鞋子脱掉;当湿度过低,脚部会感觉到干燥。有试验证明,随着穿着的时间增加,鞋内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增加,但两个小时之后,即达到某种稳定状态,以后鞋的吸湿性和热传导指数继续变化。因此

31、,相对湿度和温度这两个因素对人足的舒适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鞋腔内的温湿度是足部感官舒适性的重要指标。3.6 运动状态及足踩运动学 受试者处于的运动状态不同,对鞋的舒适性感觉也可能不同。Kong等对受试者分别穿具有控制减震和轻型功能的三款鞋进行走和跑时的舒适评价进行调查发现,多数人( 71%) 在走和跑时认为舒适的鞋是同一双鞋。同样张杲阳的研究也发现受试者对鞋的舒适感觉在站立与步行下没有差异。但Miller等的研究却认为,穿同样的鞋,舒适性评分在站立状态下最高,其次是步行,跑步时最低。另外Chen等更细致的研究发现,受试者步行时对鞋舒适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要多于跑步时,说明利用行走对舒适性进行

32、评价可能会更加准确这些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今后在对鞋舒适性进行研究时要注意人运动状态的控制,并且要使实验动作与鞋的功能一致。例如在研究时装鞋舒适性时,实验的重点应该是受试者步行时舒适感而无需评价受试者跑步时的舒适感,而研究运动鞋时可能就需要确定与给定运动项目有关的动作中和长时间运动后受试者的舒适感。 足跺的运动学指标是指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国内外在很多领域对足躁运动学指标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在鞋的舒适性研究中,该指标与运动鞋舒适性的相关性还没有被进行研究与证实。在2003年,ANNEMu等人曾经提出过足踩的运动学指标可能与鞋的舒适性有关系,但并没有客观数据来验证这一说法。 迄今为止,足跺的动力学指标并没有人研究过也没有人提过,可能是人们认为足踩的压力相对与足底压力较小,不大可能会影响鞋的舒适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却会因为鞋帮高低或者鞋后跟宽窄蹭破皮肤,这就是因为足跺处压力大小引起的,然而压力太大会蹭破皮肤,压力太小则有可能会引起足跟部稳定性差,都会引起不舒适感,因此,虽然足跺压力较小,但是人体足部对其舒适性还是很敏感的,只有足跺压力合适了,刁一能让穿鞋者感觉舒适。大量研究证实,足跺的不稳定性及过度内外翻是造成足跺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也有可能是影响舒适性指标的因素。 3.7其他指标在国内外研究运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