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52.07KB ,
资源ID:32079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2079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一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一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docx

1、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一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20172018学年(上)一阶段考试高2020级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 据周礼记载,诸侯见到周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由此可知, “稽首”礼( )A. 开创了周的礼乐制度 B. 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C. 削弱了诸侯的自主权 D. 加强了周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诸侯见周天子时要行“稽首”礼,以体现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

2、级关系,实际上是在强化周天子的权威性,故答案为B项。“稽首”礼虽然属于周朝礼制,但并不能说明是开创了礼乐制度,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2.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这说明( )A.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 宗法制强调贵族间的血缘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和“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可知,材料主要是强调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高度集中的专制

3、王权尚未形成,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3.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查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这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

4、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4.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了( )A. 郡县制推向全国 B. 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 察举制得到推行 D. 血缘政治关系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这必然会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故答案为B项。秦朝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排除A项;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题干中的现象表明血缘政治关系削弱,排除D项。5. 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部分)。钱穆先生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

5、)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 )A. 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B. 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C. 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 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及功臣的同时,也分封了先代及殷商的贵族,如宋国。从地理位置看,周的政治中心在西部,东部又分封了重臣姜尚于齐、宗室伯禽于鲁,对宋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6.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为“民之父母”,

6、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反映出( )A. 宗法制度是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都具有爱民的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B项。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7. 右图为秦朝的宫殿用砖拓片,其正面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从中能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 国家一统 B. 疆土辽阔C. 喜庆丰收 D. 威声远播【

7、答案】A【解析】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此材料中的“海内皆臣”的意思是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8. 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避免皇帝决策失误C. 确保皇帝的决断权 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各司其职,并未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掌握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故B

8、项错误;秦朝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便于皇帝大权独揽,故C项正确;秦朝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控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秦朝政治制度皇帝制度9.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 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

9、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答案为D项,C项说法错误。A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10.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

10、。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符合“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故A项排除。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根本上也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制从长远影响看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1.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

11、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说明是秦朝设立的郡县制的背景,故B项正确;A属于皇帝制,不符合题意;C属于汉代政治;D属于西周时期政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建立背景【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12.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12、( )A. 实行禅让制 B. 实行分封制C. 推行郡县制 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封建”意为封邦建国,即实行分封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封建”之意无关,排除ACD项。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材料中的“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实行分封制,形成郡国并行制的地方行政系统。1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13、)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官员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由两汉的“察举制”到隋唐时期的是“自由投考”反映的是选拨的方式变化,与最优秀官吏无关,且表述也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是官员的道德水平,而科举考试不符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垄断,故C项排除;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从而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4. 观察下表(部分), 刺史部

14、今地 刺史部 今地 司隶 洛阳市东汉魏故地 并州 山西太原市晋源镇 冀州 河北柏乡北 凉州 甘肃张家川自治县 青州 山东淄博市临淄故城 扬州 安徽和县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其标题的是 ( )A. 秦朝地方行政区划表 B. 汉代十三州部分布表C. 元朝地方管理表 D. 清朝地方行政区划表【答案】B【解析】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刺史巡行郡县,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故答案为B项。秦朝没有设立刺史,排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排除C项;清朝地方行政区划与刺史无关,排除D项。15.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

15、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把相权一分为三,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非追求民主,排除A。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相权受到削弱,并未完全被剥夺,排除B。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执行和审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样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的管理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精细的分工,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项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正确理解三省六部制

16、的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16. 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五花判事”制。该制度( )A. 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 B. 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 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 D. 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中书决策在前,门下审议在后,材料也没有涉及门下的信息,故A项错误;唐代中书负责决策,“五花判事”制度有利于群体性意见的充分表达,有助于减少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唐代中书省只负责决策这一个环节,审议和执行不在其

17、职权范围,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17.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制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 相对公平公正 D.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相对公正公平。这是它能够持久存在的主要原因。备选项都是科举制“合理性”的表现,但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公平公正的选官标准才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8、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8. 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士族垄断仕途 B.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C. 选官方式多样 D.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唐代的官员可以是举荐的,也有出身世家大族的,也有因军功而拜官的即所谓的“出将入相”。这说明这一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应选C。ABD与史实、题意不符。19. “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19、。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 君主昏庸 B. 皇权至高无上C. 地方权力过大 D. 行政规则受干扰【答案】D【解析】斜封官不是经过正常程序任命,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形成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到皇权的干扰,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与地方权力大小没有关系,排除D项。点睛: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说明中央正常的行政规则受到了干扰。20. 北宋初年,“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后其权力有膨胀之势,俨然为路级行

20、政长官。宋廷在各路又置提点刑狱司等分转运使之权,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制度最终形成。 这表明 ( )A. 宋代地方官制的创新围绕中央集权而展开B. 控制地方财权是宋代集权的核心思想C. 宋代形成路、州、郡、县四级地方行政体制D. 分权是宋代集权的必然选择【答案】A21.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B. 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C. 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D. 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答案】B【解析

21、】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夏商周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实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出身;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A项错误,题干中突出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非教育;B项错误,题干中无从体现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C项在题干中也无从体现;因此选D。科举制的实行,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考生需要明确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区别

22、不同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是选官的标准,而选官标准的变化取决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这都需要考生理解并记忆。比如,在先秦,盛行世卿世禄制,是因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盛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从战国开始,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所以旧的选官制度就走向了瓦解,依据才德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选官的模式出现,是适应了官僚政治的需要;察举制发展到东汉就把标准演化为门第族望,这进一步催生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因而九品中正制就适应了这一形势。随着东晋南朝士族势力走向衰落,以考试为选官标准的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22. 元初的行省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

23、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一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反映元代行省( )是中央常设机构 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 拥有行政和军事等事权 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一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可知,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而不是是中央常设机构,拥有行政和军事权,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23. “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今各部之事,皆听

24、命于阁下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下列说法符合材料的是( )A. 明太祖废除丞相正式建立内阁制 B. 内阁是六部之上的中央行政机构C. 明朝内阁长官称宰相 D. 内阁权势逐渐加大并带来祸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内阁制是明成祖时期,所以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所以BC项错误。根据材料“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明朝内阁权势逐渐加大并带来祸患。所以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24.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

25、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种变化说明( )A. 伦理亲情更受重视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D. 君主权力受到削弱【答案】B【解析】从封号来看,明代封王有领地,且必须到封地居住,有利于真正控制封地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清朝封王一律在京居住,可知皇帝将地方上的权力收归中央,封王没有领地和实权,只是徒有虚名。故答案为B项。分封对象没有改变,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中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君主权力,排除D项。点睛:在有领地有封号的分封制下,

26、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可能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明初靖难之役等史实都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或分封制残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满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必须作出改变。从材料来看清朝的分封只是“虚封”,有封号无领地,反映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5.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机构,但自嘉庆开始,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这表明( )A. 军机处保密性降低 B.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政令传达畅通无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自嘉

27、庆开始,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说明自嘉庆以来,军机处原有的保密机构的功能下降,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未涉及军机大臣的权力大小,排除B项;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材料反映的重点是嘉庆之后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不是指政令的传达状况,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26.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中版)”部分目录。征集到部分修改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应该删除部分子目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有限,对明清影响甚微,可以忽略建议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

28、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建议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A. B. C. D. 【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缺少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内容以及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建议合理,故答案为C项。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引起明末农民战争,明朝被推翻,说法错误;明朝中叶,在江南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影响巨大,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

29、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本题的解答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均可。2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 )A.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 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答案】D【解析

30、】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项不能体现鸦片战争作为赶往近代最初一步的“一块界碑”的意义。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符合对鸦片战争历史意义的认识评价,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28. 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 )A. 中国主权的丧失 B. 天朝体制逐步崩塌C. 中西方地位平等 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意在强调天朝不能再高高在上,这表明了天朝体制是在逐步崩塌,选B是符合题意的,

31、正确;中国主权的丧失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西方地位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840年西方尚未凌驾于清政府之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9.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