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82.65KB ,
资源ID:3247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247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1、“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讲求精耕细作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10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1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12“金猪去,玉鼠至,

2、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某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铸铁、冶铁示意图材料二春秋时期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材料三材料四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比较材料二中春秋与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2)据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时期的何种工具?各有何作用?(3)材料三、四中的两种牛犁相比,后者有何优点?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农夫蚤出暮入,耕稼

3、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1)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有何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3)简述小农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对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颗蚕茧()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蚕丝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2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

4、、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的主要农作物3“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 B棉 C毛 D麻4下图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下图没有包含的信息是()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 犁A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B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C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D青铜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5南北朝时期我国金属冶炼技术的重大突破是()A发明了块炼钢技术B开始用煤做燃料C开始用焦炭冶铁D发明了灌钢法6夏

5、、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下列文物中最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成就的是()A耒耜 B司母戊鼎C牛耕图 D纺车7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运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找出以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瓷器的说明,哪一个是错误的()A汉代珐琅彩 B唐代白瓷C宋代青瓷 D清朝粉彩瓷8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产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琉璃9史书记载:罗马共和国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成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

6、时期,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A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够造钢剑B同一时期我国战争更多C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10“赛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普林尼自然史)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信息或深层信息是()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11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

7、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文学记载侧面反映考古发掘史书记载民间传说A BC D12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

8、,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朝代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材料三渭水上游有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作“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封建王朝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数更多的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

9、载。秦岭北麓的森林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桑河山:名山品读(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材料古代丝织品,通常是很难保存下来的,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7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组织疏松的联珠对禽、联珠立鸟、联珠鹿纹、联珠天马骑士和联珠猪头等在纬线上起花的纬锦;这些多种依照西方花纹的织物的情况,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说明了我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日益繁荣的盛况。我国丝织工艺到唐朝中期(公元8世纪)品种更为丰富,装饰也更为精致多彩了。随墓又发现了用

10、同样花鸟纹锦缝制的锦袜一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块斜纹纬锦。这块纬锦,在红底上用八种颜色的丝线构成图案,组织严密,配色华丽,花鸟形态也非常生动自然,不论在组织技法上,还是在花纹的描绘技巧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显然它已是我国织造纬锦颇为熟练时期的产品。新疆吐鲁番晋唐墓葬中发现的重要文物(1)为什么当代还能在新疆的吐鲁番等地区发现大量唐代的丝织品遗存?(2)材料中介绍的丝织品遗存的发现有何价值?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中国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是()A士 B农 C工 D商2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提及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此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11、)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3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A长期停滞不前B虽受官府压抑但仍有发展C一直非常发达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4下列关于“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有()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没有行政管理,自由交易唐代时成为地方商业中心A BC D5唐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曰:“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句中能捕捉到的信息是()A草市在当时很繁荣B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出现了私人经营的邸店D扬

12、州成为唐朝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6下列各项中能阻碍商业发展的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业由官府控制日中为市的规定柜坊和飞钱的出现A BC D7北宋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是()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郊、乡村允许置市贸易市的启用不再受固定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受官府的直接监管A BC D8“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明朝李鼎李长卿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A春秋商业贸易的繁荣B战国商业贸易的繁荣C明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9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

13、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10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出苏州的情况有()工匠技术水平出现劳务市场存在失业现象实行计时工资A BC D11下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情形。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A春秋 B秦汉C唐朝 D北宋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材料二北宋东京(汴京)城平面图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

14、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1)观察材料一、二两图,与唐代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什么变化?(2)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什么。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

15、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商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

16、点。(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3)比较材料一、二、三中“草市”与“市”的区别,并说明“草市”出现的意义。(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下列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2我国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C防止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与此指导思想相一致的是()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 D精耕细作4

17、下列措施,不属于西汉王朝严格管理工商业措施的是()A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B实行盐铁官营制度C设专门管理机构管理“市”D办理官营贷款业务5下图为乾隆帝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有关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的商品市场C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D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6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主要反映了()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B“蛮夷觊觎中土时日已久”C“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7(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揭示的社会

18、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是()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B大量资金投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8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轻视手工业的发展9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历代政府大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西汉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吕氏春秋强调农业发展能够安定人心C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10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

19、”。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11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12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有()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劳动力成为商品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景德镇制瓷业雇佣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工资景德镇制瓷业雇佣长工按年或季发工资A BC D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

20、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三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汉书材料四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1)材料一、二、三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

21、?这种表达方式能说明作者怎样的观念?(2)材料四中,清政府以“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材料二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把西洋器物当作“贡品”“玩好”收

22、藏,如英使马戛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材料三海禁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你对清政府实行的对外交往政策有何看法?练习册参考答案1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

23、,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2C解析 由“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3C解析 题干民谚反映出古代人民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相对稳定,有利于生活安定,所以才使人民重农业而轻商业。4D解析 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发明的,标志着我们古代传统步犁的基本成型。5D解析 题干要求“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指战国以后的耕作方式,应该是铁犁牛耕。6D解析 结合图片可以判断,此灌溉工具为筒车,出现于唐朝时期,故答案选D项。7D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识别图片内容。图(a)是一牛挽犁,图(b)是耦犁

24、(二牛抬杠)。回忆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出现了耦犁,但因其回转不便,在东汉时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D项。8B解析 只要了解“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牛耕的出现,本题即可作答。9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题干中的四则材料都是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农书粪田之宜的内容,故排除。10C解析 只要抓住题目所要求的“生产方式”,即可排除A、B、D三项。正是牛力的使用,才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11C解析 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

25、读取与理解。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判断A、B两项正确;从种植的“桑”“麻”,可判断D项正确;古代小农经济容易受到天灾、苛政、战争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因此C项是错误的。12B解析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猪”“鼠”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相配。13答案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农具逐渐取代石制、木制工具并被广泛使用。不同: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与战国时期相比,较为笨重、粗糙。说明: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器使用的进一步推广。(2)图中是汉代的“二牛抬杠”犁及耧车。“二牛抬杠”犁出现了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使牛耕得到广泛

26、推广;耧车提高了播种速度。(3)优点:减轻了自身重量,克服“回转相妨”的缺点;使入土的深浅、宽窄随心所欲;耕作平稳,有利于水田使用;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14答案 (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牛耕逐渐推广。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2)特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以个体农民私有制为基础。(3)影响: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1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家蚕茧的发现可以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故C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