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61.28KB ,
资源ID:32727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2727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1、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中考古文20篇知识点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

2、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2002年陋室铭、 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重点复习文章为(1-8篇)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生字 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

4、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

5、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

6、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

7、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8、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

9、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

10、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发伐,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

11、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

12、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 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向:从前。 衽席:席子。 攒(聚)蹙(收缩)。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 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 就(接近)醉。 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13、 3、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

14、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

15、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

16、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

17、第2句)写漫游。 第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

18、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

19、: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0、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

21、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

22、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

23、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燕赵两地古时候号称(出了)许多感慨悲歌的有志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屡次都没有受到主管官员的选拔,满腹的才学无法施展,在抑郁中到那个地方去。我料定你和那边的这类人会意气相投的。董生啊,你好自为之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愿你好自为之!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

24、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马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解释加点字。序:文体。 河北:黄河。 连:屡次。 称:著称。 有司:主管的管员。 利器:喻杰出的才能。 矧:何况。 勉乎哉: 努力呀。 易:改变。 恶知:怎么。 有合:受到赏识。 聊:姑且。 谢:致谢。 仕:做官 恶:怎么。 望诸君:乐毅。 仕:做官。 爱惜:同情、惋惜。 谢:致意。 兹土:燕赵之地。 郁郁适(到)兹土:忧郁的前往这个地方 。 易:改变。 3重点句子 翻译。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吾知其必有合也。译: 我知道他一定会

25、受到赏识重用的。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 理解背诵: (1)文中能表明董生此去河北“未必有合”原因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与古所云邪 (2)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委婉道出了作者殷切的挽留之意) (3)写董生遭遇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4)作者认为董生能得到赏识的句子: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5、思考(1) 作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他真的是对董

26、生远去燕赵之地表示鼓励吗? 不是,作者这里是委宛的希望董生能够留下来。 (2) 第一、二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董生进得劝说 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对董生进行劝说。 (3)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一句真的是叫董生去劝喻那些燕赵之士归顺朝廷吗?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不是,其弦外之音是希望董生能留下来,为朝廷做事。 (4)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怀才不遇),有理想抱负。 (5)本文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篇,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 为本段认为董生此去一定有合作铺垫,也为下文转写现在“今不异于古”作铺垫,是全文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6、讨

27、论。(一)作者写此文的意图:(1)劝阻董生游河北。(2)希望董生能为天子效力。 (二)董生去河北的原因:董生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 (三)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反映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实。 (四)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的根据是什么?答:(1)自古以来,燕赵之地有许多感慨悲歌之仕,董生会遇到知音的。 (2)董生具有杰出的才能, (3)当今有圣明的君主,董生总会有出仕机会的。 (五)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生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生,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生,有才能的人终

28、会有用武之地。 五、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

29、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

30、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