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39.01KB ,
资源ID:3302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302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docx

1、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古代中国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发展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历史时期 ? 土地制度 ? 表现形式?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

2、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2.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经济结构:种植为主,种养结合耕作技术: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3、,个体农耕经济类型: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区域经济: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四、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地理、气候条件;人为因素:工具、技术;水利建设;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政府政策;社会政局;劳动者素质 五、小农经济有何特点?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第2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1、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麻和葛) 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唐朝: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

4、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 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2、冶铸业 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 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瓷器技术趋于成熟)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还有唐三彩) 宋代:景德镇“瓷都” 明:青花瓷(宣德年间) 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珐琅瓷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家庭手

5、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手工业的经营形态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业生产和转运情况 汉代: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

6、运河的开通) 宋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造船业发达) 明清:会馆、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宋代: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明 清:商业区繁华3、商业都会 战国: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

7、天下”) 宋代:汴京(开封)、临安(杭州) 清代: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二、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7、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8、出现了区域性商帮。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

8、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4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又叫“重本抑末”,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2、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还可以安定人心。3、后果(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2)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农业

9、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2、原因(目的) (1)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2)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10、,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影响:积极:是一种消极自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封建统治。消极:但是它扼杀了中外交往的正常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4、后果: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时间:明代中后期,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2、实质:雇佣关系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

11、资)3、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4、缓慢发展的原因:(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标志: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原因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内部原因: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部原因,

12、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2、概况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投资人 官僚、地主、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高潮)1、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主要原因)2、概况创办人 地址 企业张謇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 江苏无锡 保兴面粉厂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

13、:1、发展不均衡 :集中于沿海地区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第2节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 1、原因 (1)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2)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爱用国货、抵制日货等) (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4、(主要原因) (4)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不均衡: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 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

15、的爱国精神。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

16、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发展 较快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

17、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击 抗战爆发后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萎缩 抗战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2美国商品的排挤3官僚资本的排挤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3、“一五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基

18、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其特点是:同时并举。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内容:三大改造(农业参加合作社 ?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二、曲折

19、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毛泽东提出) 2、中共八大(1956)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 1、“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实质:

20、“左”倾冒进错误的严重泛滥 4、严重后果: 经济(经济比例、农民利益) 政治(从实践上改变了八大的正确方针) 5、评价:愿望美好 方法错误 损失惨重 6国民经济调整:1960年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7、十年建设成就 总体特征:两头好,中间差。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1966:动乱全面开始经济建设大混乱 2、197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1973) 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四、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1、;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第2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思想) (2)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 (3)决策:改革开放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

2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改革的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特点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城市的改革 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

23、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 1980: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1984:开放沿海城市(14个) 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补充知识:1966.5.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文革”的开始; 1976.10.”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革”的结束。“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根本原

24、因: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严重。后果:政治上长期动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第3讲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一、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 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25、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二、中共十四大(1992)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三、中共十五大(1997年)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1、衣: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

26、国的建立。(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3、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

27、造花园式洋房。二、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 1、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3丧葬礼俗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三、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内因: 国内的历史剧变?: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28、、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政治(环境、形势):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外因: 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第2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 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速度更快; 运力更大; 费用更低廉; 更有利于国计民生。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信:

29、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报纸: 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后改为中央电视台。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 主要途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