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1.93KB ,
资源ID:3319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319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docx

1、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 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 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 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 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 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 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1)

2、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 2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 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 (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 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 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 式应该为G-W-G。G二G+X G, 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 价值(m)o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

3、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 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 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 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值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 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 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 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 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

4、换(只是价值形式的转换) ,还 是不等价交换(对原来既定价值量的重新分配) ,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其次,离开 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 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不会产发生价值的增值。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 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 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 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

5、品是按价值购买的,而只能 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 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 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 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 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 存

6、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维持人的生存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 部分:( 1)劳动者本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 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一般商品在消费或使用后,它 的使用价值就会消失,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 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工人的劳 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因此,劳动

7、力商品的使用 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力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 殊的使用价值。三、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 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 中,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老师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 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劳动资料 和劳

8、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里,因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要 服从资本家的安排;(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其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这中资本主义生产的 根本目的。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工人的 劳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 的体力和脑力,即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这就是劳动新创造 的价值。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价值等于产品价值, 预付的价值没有增值,货币

9、没有转化为资本。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毫无意义 因此在预付的活劳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将这 种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 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 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 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 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新价值。(二)资本的价值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 家的预付资本

10、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这两部 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态 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 方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 值。因此,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 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 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 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来剩余价值。这样,以

11、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叫做可变资本。(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 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 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因此,资本家为 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问题尽可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此外还用提高工人劳 动强度和方法变相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

12、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这样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 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随 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 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 件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表现在: ( 1)从资本对雇佣劳

13、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果都延长了工作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的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任 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产 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把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 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 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提高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随着资本主

14、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劳动生产 率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的主要办法。在 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中,这两种方法总是相互结合使用的。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对资 本家而言,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是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构成商 品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用 k 来表示)。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原来的 W=c+v+r变成了 W=k+m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生 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15、,从而转变为利润的 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 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 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 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 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即m/(c+v) 从量上来看,由于c+v总是大于v,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质上来看,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 变资

16、本,而在利润率的计算中,剩余价值似乎是由预付总资本产生的,这就掩盖了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假定各生产部 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低;反之,利 润率则比较高。等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 量不等的利润。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是,等量资本尽管有机构成不同,却仍 然获得了等量利润。价值理论与现实运动产生了矛盾,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成为解 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 成为前提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就会把资本

17、从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撤出, 转移到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通过资本转移,那些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资本数量 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那些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 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生产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 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商品供给增加,导致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 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反之,利润率则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 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 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 / 社会总资本。平均

18、利润率的形成不 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 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他所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也 有了差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仿佛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数量相关,从而完全 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三)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 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

19、 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 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 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因为:O 1从个别部门看,资本 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 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O 2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 价值总量。O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

20、格也会下降。 由此可见,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 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五、剩余价值的分割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具体的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商业利润、 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剩余价值的分割,清晰地反映出 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实质。(一)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它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执行着商

21、品资本的职能, 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从表面上来看,商 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这只是表明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 利润的途径。因为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运行的,商品买卖中的包装、保管、运输 等活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因而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单纯的 商品买卖活动属于流通领域,只会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既不创造价值,更不创造 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 剩余价值,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同时,商业资本家专门从 事商业活动,可以使产

22、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 值,这比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更有利。因此。产业资本家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 值给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利润。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 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由此可见,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二)利息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供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 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 形式。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 的。但是,利息在本质

23、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闲置的货币资本转变为职能资本后会获取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 者对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贷入资本进行经营的职能资本家也同样对这些平均利润 享有占有权,这就决定了借贷资本家不能以利息的形式将平均利润全部占有,否则 职能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不借贷资本经营;同样,职能资本家也不能独自占有 全部平均利润,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货币资本贷放给他。因此,职能资本家必 须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借贷资本所带来的平均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 式付给资本家,余下部分作为企业利润自己占有。由此可见,借贷资本家虽然不直 接剥削雇佣工人,因而也参与了对剩余

24、价值的瓜分。(三) 银行利润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也 是获取利润。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 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后形成的。从量上来看,银行利润相当 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职能资 本家用银行贷款作为资本从事生产或商业活动,他把获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利息 的形式付给银行资本家,形成了银行利润。由此可见,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 值的分割。(四) 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

25、 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 业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本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 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 差额。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 别,使农业资本家的等量资本在不同等级土地上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 生产条件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 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形成不同等级土地的地租。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

26、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否则会造成劣等地和荒废。 劣等地的荒废使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一直到经营劣等地的也能得到平均 利润为止。这样,占有优等地的资本家就获得了超额利润。这部分利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开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则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 所有者缴纳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农业部门资本在有机构成 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在剩余 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农产品的价 值高于生产价格,其差额构成绝对地租。土地私有权

27、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工业中,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 利润,资本家只能按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农业则不同,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 碍了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使农产品可以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使农业 部门中长期稳定地存在超额利润,形成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 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一)资本循环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得到增值。产业资本的循环 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摧毁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 运输等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 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