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06.88KB ,
资源ID:33623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3623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技生产力流动机理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技生产力流动机理研究.docx

1、科技生产力流动机理研究科技生产力流动机理研究 2014年02月17日 15:41 来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津)2007年11期第2528页 作者:施红星/刘思峰/方志耕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02内容摘要:通过研究发现:区位势差决定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方向,科技生产力的流动与生产力水平的差额呈非线性关系;利益差额是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动力,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科技生产力流动利润最大,科技生产力的流动能增加经济系统的经济产值;科技生产力在流动过程中以科技要素为载体,呈双向、网络化流动。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流动;机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施红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蚌埠汽车管理学院。(蚌埠233011);刘思峰,方志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16)【内容提要】通过研究发现:区位势差决定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方向,科技生产力的流动与生产力水平的差额呈非线性关系;利益差额是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动力,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科技生产力流动利润最大,科技生产力的流动能增加经济系统的经济产值;科技生产力在流动过程中以科技要素为载体,呈双向、网络化流动。【关 键 词】科技生产力 流动 机理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7)11-0025-040引言长期以来,科技生产力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国

3、内外学者相继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从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思想家到我国三代领导人对科技生产力都有过很深刻的论述,认为“科技就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1-4;刘思峰、方志耕、任盈盈、李庆臻、安维复、王国印、王乾坤、王英等一些学者则分别从科技生产力的定义内涵、组成标准、价值特性、功能作用、演化机制、发展规律、转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构建了科技生产力的概念体系,揭示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供了借鉴5-11。在科技生产力流动研究方面,H.Vessuri在拉美国家决策中的科技,制度和民主参与中认为,科学体制前进趋势的不同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流动12;Ca

4、lderini,Mari和Paola.Garron在自由主义,产业变革与科研活动的平衡中指出,社会制度的变化将造成市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使工业的发展不稳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趋势13。另外,刘思峰、陈可嘉、Gerchak、Yigal、Barlar、Mahmut、H.Vessuri等一些学者对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和科技要素分配、科技生产力流动机制和形式、生产力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在区域经济学领域有不少研究成果14-19。科技生产力的流动不是无序、无规律的随意流动,它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这就是科技生产力的流动机理。许多学者对某些生产力要素的流动进行了研究,如张永林、李子奈、刘玲玲在农业科技创新扩散

5、、要素流动与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性研究中认为,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农业要素流动与配置,郝志从、邹璇等学者分别对科技人才、科技资本等科技要素的流动机理进行了研究20-22。但把科技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研究其流动机理的至今尚未见到。本文从生产力流动的方向、动力、载体、形式、影响等方面对科技生产力的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科技生产力的流动规律,这对深化人们对科技生产力流动的认识,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科技生产力的合理、快速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1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机理分析科技生产力流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于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生产力势差等因素引起的科技生产力具有区域意义的横向转移和组合

6、运动,其实质是一些有用的科技要素在不同的需求主体之间的转移和组合运动。这种流动不是无序、无规律的随意流动,它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如图1所示。1.1区位势差决定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方向由于科技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各地区长期生产发展的结构、规模、水平的不同,各地区在科技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和其它科技要素的存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存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科技生产力势差”。图1科技生产力流动机理图这种关系决定了科技生产力势差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矢量,因此,科技生产力的流动也会带有方向性,即科技生产力只会由科技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流向较低的地区(或由生产力要素充裕的地区流向贫乏地区)。

7、科技生产力的流动往往在生产力水平比较接近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流动,两地区生产力水平差距越大、生产力间发生流动组合产生新生产力的障碍越大,可能性越小。因此,科技生产力的流动与生产力水平的差额呈非线性关系。1.2利益差额决定了科技生产力的流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物的因素“活”起来,迸发出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或力量,并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如果只有“物”,没有劳动者,就不可能有生产力。所以,无论何种性质和形式的科技要素,都是由人劳动者来支配和决定其使用的,人是科技要素的承载者和支配者。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科技生产力的流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

8、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投入产出效益”成了科技要素流动的导向标。在其它影响因素条件同等的情况下,科技要素会流向产出效益更高的地区,并且利益差额越大,科技生产力的流动力(流动量)也越大,利益差额成了科技生产力流动的主要动力。由微观经济学原理可知,从边际成本效益来看,当生产力流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生产力流动的利润不断增加,当流动边际收益等于流动边际成本时,流动利润实现最大化,如图2所示。在P,o处,科技生产力发生流动,在P*处,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效益最大,在P,t处,科技生产力流动停止。1.3科技要素是科技生产流动的载体科技生产力流动是指某一区域的科技生产力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流向另一

9、区域,并与该地区的科技生产力要素进行合理化组合,产生科技生产力的过程。由此可见,科技资源、科技劳动力、科技信息、科学技术、科技管理等科技要素构成了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内容,是科技生产力流动的载体,是处于空间区位转移过程中的科技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性质。图2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与科技生产力的流动关系图这些科技要素借助社会性(区际贸易、区际协作、区际投资等)和可操作性(扩散、集中、注入等)等形式,跨越空间的阻隔、行业的界限,在区域间形成动态的产业网络,输送着科技生产力,是整个科技生产力系统生生不息的动脉。1.4科技生产力呈双向、网络化流动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开放,跨区(国)的贸易往来

10、越来越为频繁,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双向性与交叉性也日趋增强。在不同时期,两地区间的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同一时期,两个地区不同产业间生产力的水平不同,同一产业间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水平也会不同。因此,科技生产力不会永远只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地区,科技生产力会在同地区不同时期、同地区不同产业及同产业不同生产要素之间形成动态双向流动,如图3所示(图中椭圆为地区,流程图为产业,星形为生产要素,箭头为流动方向)。图3科技生产力双向流动图不同国家间的科技生产力流动情形各异。西欧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都主要是依靠美国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的技术则大量流向美国;现在,西欧、日本。美

11、国间的技术相互交叉流动,难以明显区分。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会流向西部地区,而西部丰富的生产资源则又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地区,形成双向流动。因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科技生产力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当某一地区的影响因素组合效应大于其他地区时,科技生产力就会流向该地区;同时,当另一地区的影响因素组合效应大于这一地区时,科技生产力就又会流向另一地区。在整个科技生产力系统中,任何一个流动主体既可能是科技生产力的供给者,也可能是科技生产力的需求者;一个地区既可能是一些地区的流入地,又会是另外一些地区的流出地,这种流动关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网络化结构,如图4所示。图4科技生产力

12、流动网络化结构图1.5科技生产力流动与生产力水平成正比科技生产力的流动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从手工业生产力时代造纸技术的转移到现代电子技术的转移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1.6科技生产力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吴敬琏在营造中国自己的硅谷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于政府给了多少钱,调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2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科技要素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科技生产力的流动主要受引进制度

13、与激励政策、文明安全和明礼诚信、交通运输与地理条件、开放程度与生活环境、文化相似与语言亲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如图5所示。图5科技生产力流动影响因素图在所有需要中,利益是最基本的需要,是科技要素流动的原动力。当一个地区对科技要素引进的政策制度优惠、分配机制合理,科技生产要素在该地区能得到很好的激励和回报,就能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吸引科技要素集聚于该地区。文明安全、明礼诚信既是投资经营的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没有安全文明就没有利益可言。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低风险、严保障是生产力流动的保护神。交通地理条件是科技要

14、素流动的又一重要因素,交通落后、距离偏远、地理障碍会增加生产的成本,进而影响到投资的效益。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通行时间的缩短,其对科技要素流动的影响逐渐减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条件、设施配套、科教氛围、知识环境和语言亲和等因素也影响了科技要素的流向。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科技要素的流动则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科技要素的不断创新,实现科技进步的更快发展。2结束语科技生产力流动与重组,是生产力运动的必然规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整个经济运行系统的不断开放,科技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以日益多样的形式进

15、行着横向、纵向的广泛流动与重组,并在流动和重组中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在生产力的流动与重组过程中,各区域因经济条件、流动机制吸纳能力等不同,生产力流动与重组的速度、规模、结构、效果也自然各异。本文就科技生产力的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通过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揭示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内在机理,促进我国各地区生产力的流动与重组,加快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收稿日期:2007-05-26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J.中国科技论坛,2002(5):62-652董宝琪.论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J.开发研究,2002(2):3-83蔡建华.生产力经济学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6、1990(1):7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5-424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力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8):162-1645任盈盈,刘思峰,方志耕.科技生产力及其相关概念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25-286王乾坤.科技生产力的特点及转化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35-397王海燕.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J.中国科技论坛,2002(5):44-478王英,刘思峰.构筑金融支持新体系,促进科技生产力形成J.金融与经济,2005(3):52-549任盈盈.科技生产

17、力及其流动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3):22-2510王国印.论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对科技生产力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1511刘吉发.论科技生产力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1612H.Vessuri, Science,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a Latin American view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3(25):28-3213Calderini, Mario, Pao

18、la. Garrone, Liberlisation, industry turmoil and the balance of R&D activities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1,13(2):35-3614Gerchak, Yigal, Barlar, Mahmut, Allocation resource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IIE Transaction,1999,31(9):26-2915Garcia, Rosan

19、a, Calantong, Roger, The role knowledg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xploration verse exploitation in technologically oriented organizationJ,Decision science,2003,34(2):22-2616Blomgren Sture, Changes to building research funding in SwedenJ,Building research&information,2003,31(6):31-3617Pavlinek,Petr.

20、 Region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entral Europe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04,11(1):8-1218Gumbau-Albert,Mercedes.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sources of convergence in the Spanish regionsJ, Applied economics, 2000,32(4),5-1019刘思峰,陈可嘉.我国科技经费配置结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专辑):125-12920张永林,李子奈,刘玲玲.农业科技创新扩散、要素流动与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性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3):24-2821郝志从.科技人才流动机制J.科技、人才、市场,1996(2):12-1622邹璇.资本要素流动机理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9-2223吴敬琏.营造中国自己的硅谷J.开放时代,2001(4):30-34NU1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