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62.50KB ,
资源ID:33703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3703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的数量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数量上说, 人口增长反映为生育、死亡和迁移行为;从质量上说, 它体现为专业化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的源泉)的积累。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正是从这两方面展开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 文献综述2.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本是比较热点的经济学话题之一,经济增长理论从早期的斯密1、李嘉图2、马尔萨斯和熊彼特等人的增长思想的理论论述,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3斯旺模型和卡斯库普曼斯拉姆齐模型等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化分析,再到现在盛行的以人力资本、技

2、术进步、人口和生育率等内生的新增长模型,这样的发展路线为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机制提供了理论研究环境,而且增长理论中相应的分析方法也为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提供了支持。著名的以人力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人力资本的增长是技术进步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本通过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又进一步支持人力资本的发展。2.1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外学者大都侧重研究劳动力转移本身,而国内学者则大多侧重研究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丹尼森4通过精心的分析计算,论证了1929一1957年间的

3、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单独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即人力资本方面。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沈利生、朱运法( 1999) 5采用投入法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计算。孙绍荣、尹慧茹、朱君萍( 2001) 6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其国民生产总值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建立了二者的数学模型。叶茂林、郑晓齐、王斌( 2003) 7对我国1981 年2000 年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估计, 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1.17%。胡永远( 2005) 8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 认为中国的经济增

4、长属于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蔡增正( 1999)9 运用菲德模型( Feder G., 1983)将教育的全部外溢作用模型化, 分别估计了它们对低收入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 结果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是巨大而具实质性的。张保法(1997)10证明了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是中国全要素生产(TFP)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李实(1997)11的研究表明,外出劳动力对家庭总收入的边际贡献率明显高于非外出劳动力的边际贡献率, 且对家庭中其他劳动力报酬率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潘文卿(1999)12指出,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提高了劳动力的总效率并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也得到了李

5、扬、殷剑峰(2005)13以及李勋来、李国平(2005)14的支持。曾修涛15指出,中国现在需要让劳动力市场充分开放与竞争,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培训机会。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让优秀的人才来促进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这样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让中国经济的增长继续成为世界人民眼中的奇迹。3.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舒尔茨、贝克尔等人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知识、技术进步、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进而促进生产率不断提高, 并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从而实现边际效益递增,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蔽、卢卡斯等人, 则进

6、一步提出人力资本内生化的增长模型。他们认为由于人力资本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共同作用, 不仅使人力资本投资自身呈现收益递增, 而且使物质资本投资收益不递减甚至递增,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随着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人力资本在总资本存量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有关资料显示,1929年至1957年,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平均增长2.01%,而人力资本投资却平均增长4.09%,人力资本投资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一倍。据估测,战后美国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质资本引起的,其余80%是教育科技作用结果。这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第一,人力

7、资本能够提高社会生产率,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的角度看,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质量或者增加有效劳动投入,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效应,也就是说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间接的对经济增长做贡献。第二,产业结构转变和优化以人力资本提升为前提。人力资本的提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产业萎缩,而新的现代产业不断涌现,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第三,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基本的动力。

8、一国国民自身的素质越高,创新意识越强,对现代化、高科技的追求就会越迫切,那么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越大,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第四,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是由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变化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即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不下降,而具有这一特殊性质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引致技术进步。这使得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率提高时,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率的提高速度;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时,可以减缓其下降速度;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可以延长经济增长率提高或保持较高水平的时期。4. 人力资本与我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带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但中国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反馈经济效

9、应。长期来看, 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显著, 初等教育人力资本对GDP 的影响非常小, 说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依靠中高级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比较小, 但长期来看影响逐渐增大, 说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在较长时期显现, 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具有滞后效应的特点。这样看来,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本的水平不高。我国经济发展中对人力资本的利用存在以下一些问题。4.1教育投资问题无论对社会, 还是对个人,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都是极高的, 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与物质投资相比, 我国教育投资

10、水平明显偏低。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制约我国人力资本质量的快速提高, 另一方面将最终抑制物质资本效率的充分发挥, 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国家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 在经济发展初期,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时, 初等义务教育经费最多, 中等教育次之, 高等教育最少, 教育投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随着经济的发展, 普及义务教育水平提高, 进入中等教育阶段, 因而中等教育投资比例高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变为菱形状, 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结构; 随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普及, 教育发展重点转向发展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教育总投资中的比例上升。中国尚处于社会

11、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普及基础教育或初等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投资理应最多。我国过分偏重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导致了初等教育投资严重偏低。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偏低, 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的速度, 也造成了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严重失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该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但是,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投资严重失衡, 将对我国的人力资本的结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分配难、就业难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

12、 一是一些高级专门人才从事比较低级专门人才就能胜任的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政府部门为安置这些高学历的人才, 加剧了业已饱和的政府公共部门的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的状况, 给政府机构改革造成障碍。4.2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培训是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劳动者所具有的许多有用的劳动技能都不是在学校里获得的, 而是得之于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可以分成两类: 一般在职培训和特殊培训。所谓一般培训, 是指培训所带来的技能对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有用。而特殊培训则是指培训所产生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 而对其他企业却没有用。由此可知, 一般培训

13、所赋予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是可以转移的, 即他们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 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因此, 绝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 以免使自己白白浪费投资而导致人财两空, 从而导致了我国对在职培训的投入不足。据2004年统计, 我国有近一半企业的职工年均在职培训经费在20-25元之间; 有30%左右的企业,其职工年均在职培训经费在25元以下。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等的调查,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当中, 有30% 以上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 年人均仅在10元以下; 20% 左右的企业的培训费人均在10-30 元之间, 大多数亏损企业已经基本停止了人力资

14、本投资。4.3 人力资本流动与配置存在的问题首先, 人力资本在城乡间的流动。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力资本在城乡间的流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在改革开放以前, 主要是由于政策驱动或政治运动产生的非自愿性流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发展, 市场机制逐渐在劳动力的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本流动主要是农村向城市间的流动, 一般而言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子弟通过在校教育, 从而具有了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而出于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思想, 想脱离农村这块贫穷落后的土地走向城市, 以取得更高的层次或地位。这种流动虽然说是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追求,但当这种行为演

15、化成一种社会潮流时, 必然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 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滞后, 农民进城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流向了城市, 而一般农民则延续了世世代代的耕作方式, 意识不到采用先进方式的巨大作用, 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农村人力资本的进城也给城市人口就业造成了压力, 使我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城市也由此对农村人口的进入设置了种种障碍。其次, 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动。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地区性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种差距甚至有扩大的趋势。19

16、99 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总量比例大致为4. 24: 1. 97: 1, 人均GDP的比例大致为2. 38: 1. 27: 1, 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历史上最严重的地区差距。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严重的地区差距, 才促使了人力资本在东西部之间的大规模流动, 使广大劳动力所具有的知识、技术和健康更多地流向东部地区, 这更进一步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再次, 国内外人力资本的流动。一般情况下,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主要是由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力资本的差异引起的。但就全球范围而言, 高科技人力资本匮乏, 许多发达国家为了笼络人才, 不惜花费巨大的成本, 以种种优惠的

17、政策, 以求得高科技人才的进入, 从而使我国大量的优秀人才流向国外。据国家人事部统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共计27万人, 回国服务的仅有9万人,只占出国留学总人口的1 /3, 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5. 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措施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大幅提高中国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已无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 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而且, 中国劳动力基数庞大, 未来的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将呈低增长之势, 进一步提高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空间较小, 难度也较大。 因此, 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必须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入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多

18、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教育结构;发展人才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防止人力资本流失和浪费;大力推进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政策制定、经济持续增长相协调。具体说来,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增加教育投资,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途径。19782000 年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增长16.14%, 这一趋势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增加以及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的政府教育支出水平是比较低的。据统计, 到2000年底,全国各级在校学生数约达2119亿人, 比1978年增加了600多万人, 而同期人口增加了3

19、亿多,在校学生数占全国人口比重由22.2%降至17.4% , 由此可见, 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并没有稳定增长。同时, 教育投资总量和相对量的较低水平, 影响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政府在今后应调整政策,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面对强大的教育需求,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不现实的, 因此, 在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的同时, 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体, 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除此之外, 还应当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融资体系, 从而保证教育资金的来源。5.2 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很长时间内忽视对初等教育的投资, 教育的较大比

20、例投资集中于高等教育。不合理的教育投资结构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落后, 而高等教育同时又存在着质量不高的现象。据统计, 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看, 19782000年, 大学生人数从819人增加到46人, 中学生由690人降至661人, 小学生由1 519人降至1 028人, 这说明, 我国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 忽视了初等教育, “普九”情况并不乐观。基础教育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城乡分割、地区差异而造成的上学机会、成本不平等。要改变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 关键在于提高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由于主要培养高级的专门性人才, 因此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对于基础教育所面

21、临的主要问题, 各级政府要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第一要务, 并把它作为考核主要行政官员的政绩指标,中央和地方财政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 对于自身财力不足的落后地区, 中央(或省) 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等灵活性财政政策, 提高其承担的教育经费比重, 争取不出现失学现象, 使众多处于贫困地区的人口真正享受到义务教育; 而对于高等教育, 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可以通过教育体制的开放、国际交流合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职业技能培训、各种考试辅导等途径实现。5.3 平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的同时,

22、还必须重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协调配合。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偏重于物质资本投资, 忽视人力资本投资。1995 年, 我国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2.5% , 而物质资本投资却占到了GDP 的大约30%。在美国, 上述数字分别是5.4%和17% ,在韩国, 分别是3.7%和30%。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设备和技术等可以直接从外国引进, 但人力资本却不能依赖于引进,而只能靠国内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投资开发。因此, 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物质资本投资, 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战略, 正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把发展各种人力资本放在首要地位, 在处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关系

23、时, 要遵循二者协调发展的原则, 并适当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5.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人力资本的充分发展扫除后顾之忧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而投资就会有风险。人力资本投资又是一种长期投资, 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 因此风险会更大。也就是说, 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这就使得人们在做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时, 往往倾向于回避风险, 即选择不投资。而一定的社会保障水平所提供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迁移补贴和职业介绍及职业培训福利等相当于风险缩减因子, 它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使人们更愿意进行投资, 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可以在这方

24、面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实施某种保障, 因为员工一方面是企业职业培训的投资者(受训员工也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 , 另一方面又是企业职业培训投资的客体。这种双重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职业培训中的优势地位, 即企业员工决定了是否进行投资, 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质量, 以及是否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或使用多少这种人力资本。也就是说, 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这种人力资本的控制权。这对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5:262 李嘉图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M,商务印书馆,1991:1733

25、 索洛 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74 丹尼森 美国经济增长核算:1929一1969M.布鲁金斯研究所,19745 沈利生,朱运发 人力资源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7, (12): 9- 13.6 孙绍荣,尹慧茹,朱君萍 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关系的国际统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1(4): 30- 317 叶茂林,郑晓齐,王斌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1): 89- 928 胡永远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5(4):88- 909 蔡增正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 1999(2): 39- 4810 张保法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11 李实 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1997,(1)12 潘文卿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4)13 李扬,殷剑峰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4-1514 李勋来,李国平 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03):39-4315 曾修涛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要素市场开放问题J,公共管理,2012,(15)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